哈佛研究:一個人沒有出息的9大根源,家長:孩子中了好幾條咋辦

2019-06-06     小皮育兒經

最近看到一個哈佛大學科學研究視頻,詳細分析了一個人之所以沒有出息,大多歸咎於以下9大原因,多數網友看到後表示:太扎心了,在這個視頻里,不僅看到了自己,仿佛還看到了孩子以後的樣子。

孩子長大了有出息是很多家長對子女的期盼,然而孩子怎樣才能有出息呢?哈佛大學的科學研究視頻大概能給我們答案,因為一個沒出息的孩子,必定會有以下9大根源。

一、22%的人總找藉口

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說:藉口是不想擔負責任的託詞,是不信守承諾的反映,是畏懼困難,不求上進的表現,它直接阻礙著一個人的成功

找藉口不只是大人的專利,很多家長不難發現,自己家的孩子找起藉口來,也是非常順溜的。

比如前段時間,在臨吃飯半小時前我都會要求女兒將玩具整理好,結果要開飯了,她還沒整理好,問她怎麼會這麼慢,結果張口就來,1.這個框太小了,2.這個玩具太滑了,老是溜走,3.飯太香了,想吃飯沒心思。

這一個又一個的理由差點把我砸暈,這可是她一直都在玩的玩具!什麼時候她學會這麼油嘴滑舌了?

因為不停的給自己找藉口,本來5分鐘就能完的事情女兒硬是拖了半個多小時,既然如此,我也丟下一句「玩具不整理完不能吃飯,媽媽飯做好了,事情完成了,要先去吃飯了。」

因為肚子餓加上飯香的誘惑,女兒最終手忙腳亂的在10分鐘內將玩具整理完,但也只吃了半碗飯就被我收走了,因為飯點結束了,沒有任何其他理由。

都說「想幹事的人永遠在找方法,不想幹事的人永遠在找理由」,找藉口的是你,那麼承擔結果的也是你,總愛找藉口的人,一定不能總如願的全部得到自己想要的。

二、19%的人因為恐懼

恐懼是人的天性,比如5-9個月的孩子害怕陌生人,2歲孩子怕分離,3歲以上怕黑、怕響聲,7歲以上怕妖魔鬼怪,10歲以上怕被責怪、怕失敗,有恐懼的心理是正常的,但如果讓恐懼限制甚至控制了你的行為,那就不是什麼好事了。

前幾天,女兒幼兒園組織每個小朋友表演一個小才藝,讓其他新朋友能更好的記住你,結果女兒不停的說不要,因為害怕表演不好被嘲笑,還一直說自己肯定不行的。

可在家時,她明明能很好的完整唱出她最驕傲的《小星星》,而且很有表演欲,此刻明明不是因為能力不行,而是因為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人讓她感到害怕。

我並沒有責怪她膽小,而是

  • 先跟她共情,告訴她:媽媽知道你害怕,這是正常的。
  • 再告訴她戰勝恐懼的好處:表演能讓你被更多小朋友認識,以後會有更多的小朋友跟你一起玩。
  • 肯定她的能力:你唱《小星星》非常棒,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小熊小狗(布偶)都說你唱的很好,給你鼓掌呢。
  • 場景帶入:你就把這些小朋友都看成是爸爸媽媽小熊小狗,就像在家裡一樣。
  • 示弱,給她戰勝恐懼的力量:你今天都還沒有唱《小星星》呢,媽媽好想聽,你可以唱一遍給媽媽聽嗎?

就因為這些話,女兒最終很流暢的完成了表演,老師和孩子們的掌聲讓她信心滿滿,告訴我,明天她還要表演。

孩子恐懼,多數是因為對生活經驗的缺乏,他人的恐懼情緒,父母不當的教育行為和某些個人經歷所導致,如果家長面對孩子恐懼行為只會一味嘲笑,那麼不僅不能刺激他戰勝恐懼,反而還會出現「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心理,我就是害怕,隨便你怎麼說吧,我是不會去做的。

因此家長正確的面對孩子的恐懼心理至關重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就是告訴孩子就算失敗了也沒什麼好怕的,爸爸媽媽一直都會理解你支持你的,那麼孩子就會有前行的力量和摔倒再重新站起來的勇氣。

三、13%的人因為猶豫不決

前段時間,朋友跟我說,周末難得帶著孩子去外面下館子想奢侈一次,還給孩子最大的權利讓他選餐館讓他點餐,沒想到這樣「英明」的決定卻毀了朋友周末一整天的好心情。

原來孩子光選餐館就在家猶豫了半小時,上街後更是看一家愛一家,始終決定不了到底該進哪家,點餐的時候看到這麼多的菜品,點了又反悔,反悔了又蠢蠢欲動,不僅服務生不耐煩了,連朋友臉上都有點掛不住了,最後這次的晚餐從決定到吃完整整用了3個多小時,原本朋友還安排了好些活動,結果都因為時間關係而取消,晚餐後也只剩下洗洗睡的時間。

總是猶豫不決的人,最大的損失就是浪費不必要的時間和可能迎面而來的機遇擦肩而過,歌德說過:猶豫不決的人,永遠找不到最好的答案,因為機會會在你猶豫的片刻失掉。

想要孩子不猶豫,

  1. 家長在孩子選擇時首先要提供思路:孩子的社會經驗較弱,無法快速正確的判斷一件事情的利弊,這是猶豫的根源,如面對選餐館上,家長可以提示孩子,想去遠的還是近的,遠的需花更多時間在路上,勢必縮短了其他活動時間,近的能爭取更多其他時間,但可能沒有他想吃的東西。
  2. 不要給孩子太多選擇:家長可以首先給孩子劃分一個可去區域,再讓孩子決定吃燒烤類還是炒菜類,火鍋類,而不是讓他全市範圍選擇,所有菜品都要篩選一遍。

精簡選擇選項,給選項提供思路,就是讓孩子減少猶豫最好的方法

四、11%的人因為拒絕學習

孩子不愛學習是很多家長的心頭病,做作業連吼帶罵已是常態,更有甚者把自己氣出心臟病的,很多家長都抱怨,自己為了孩子能好好學習已掏心掏肺,都上刀山進醫院了,為什麼孩子還是不愛學習?

然而,很多孩子拒絕學習恰恰是因為家長的過分督促,心理學上有個有趣現象叫「超限效應」,指當一個人接受的刺激過多過強時間過久時,就會產生逆反、無所謂情緒,最好的例子就是「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因為不懂學習的快樂,把學習看成是父母的責任,自然就沒有了學習的主動性和樂趣性。

  1. 想要孩子自主學習,不如給孩子一定選擇權:如1.回家後寫完作業就可以隨便玩,2.看10分鐘電視再寫作業,如果超過10分鐘還沒開始寫作業,那麼這一周都不能再看電視。
  2. 刺激孩子的求知慾:《海蒂和爺爺》里,克拉拉奶奶為了讓海蒂主動學習,講故事時故意將結局留為懸念,並告訴海蒂,如果你自己認識字的話,不就能自己看結局了嗎?以此才讓海蒂重新燃起了學習的慾望。
  3. 適當鼓勵孩子:給孩子設立簡單的小目標,達到後及時給予鼓勵能給孩子帶來極大的自信心,在獲得積極的肯定後,孩子會在賞識中更主動的學習。

五、9%的人因為拖延

孩子拖延的原因通常較簡單

一是能力達不到:朋友告訴我,孩子出門特別磨蹭,原因是因為穿鞋子要好久,太能磨蹭了,但問題是孩子才2歲多,在大人眼裡簡單到不行的穿鞋行為孩子真的做不到那麼流暢。

心理學研究發現,父母越批評指責孩子,孩子內在力量越弱,而這種亂貼標籤的行為就是在強化孩子的弱點,最終真的可能導致孩子將來出現拖延行為。

二是不喜歡:比如寫作業,不能說不喜歡就不寫,而是要讓寫作業變得有趣,能有鞏固知識,得高分的好處,讓孩子自己願意去寫。

因此,家長不要總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多了解孩子孩子拖延背後的原因,多傾聽孩子的聲音,幫孩子建立能達到的目標,增加行動的喜悅性和結果的成就感,才是解決孩子拖延的根本。

六、8%的人因為三分鐘熱度

在孩子中,最常見的就是對玩具的三分鐘熱度,比如女兒看到一個玩具就嚷嚷著要玩,結果買來後拆開動兩下就沒興趣了,又吵著要其他玩具。

後來我發現,女兒對女兒總是三分鐘熱度是因為不會玩,比如積木,她只會堆高,可是能力有限,堆到一定的高度後就倒了,倒了就哭,然後就不願意玩了。

如果放手不管讓孩子隨便買買買,勢必會讓孩子產生喜新厭舊,耐心不足,遇事就退縮的習慣,而世上絕大多數沒出息的人,就是因為總是半途而廢,無法堅持。

後來,我在女兒放棄積木後,就經常在她面前玩積木,將它們搭成房子,城堡,小橋,女兒看著有趣,也會參與進來,如今積木成了女兒最愛的玩具之一。

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的一輩子就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壽司,而且他成功了,因為他說:職人的精神就是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並且把這件事做到極致。

七、7%的人因為害怕被拒絕

兒童節的時候,幼兒園讓孩子們帶一些小零食跟大家一起分享,女兒想要把一個小麵包分享給其中一個小朋友,結果被拒絕了,女兒很難過,跟我說不要再把零食分享給別的小朋友了,因為他們都不要。

就因為被拒絕了一次就不再願意分享,這是很多人的通病,然而更多人看不到的是,別人拒絕的只是你分享的事物,而不是你的人。

央視主持人王利芬說:自己從業這麼多年,越來越了解,到被拒絕它無關尊嚴,只關乎看問題的角度和生活的況味。

同樣,我告訴女兒,小朋友拒絕了你的麵包,是因為他不喜歡吃麵包而不是不喜歡你,就像你不喜歡吃桃子,但是別人給你桃子你是不是也會拒絕?

女兒恍然大悟,說:那他喜不喜歡吃糖啊?

我說:那你試試,問問他喜歡什麼?

就這樣,兒童節女兒並沒有因為這個小插曲而一直鬱鬱寡歡。

、6%的人因為自我設限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一則馴服駱駝的故事:講的是人類為了馴服狂躁的駱駝,會在它小時候就用繩子把駱駝綁在一個小小的木樁上,開始時駱駝不以為然,拚命掙扎,然而那看似小小的木樁卻堅固無比,最終駱駝筋疲力盡,放棄掙扎了,後來人們坐在木樁上,將繩子拿在手裡,駱駝又開始掙扎,然而還是掙脫不了,最後,就算人們隻身牽著繩子,駱駝也不再掙扎,而且只要人們把一根不起眼的小棍子插在那,駱駝就只會圍著那個小木棍轉,再也不會隨便亂跑。

很多時候,孩子的也會有自我設限的思維,比如家長總是指責孩子「太笨了,你這樣的孩子註定沒有什麼大作為」,說多了,孩子潛意識也會認為「我這麼笨的人,考試能及格就燒高香了,再努力也不可能有多大改變的」,於是就會出現自我放棄,一再降低自己成功的標準,甘心的讓自己過著碌碌無庸的生活,還把這視為常態。

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的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

有想像力的孩子從來不會自我設限,因為他們知道這世界是有無窮可能的,他們有著自己的夢想,而夢想是一種內在激勵機制,能讓孩子對生活有著無窮的激情和渴望,幫助孩子不斷自我完善、克服困難,讓孩子發展更優秀。

九、5%的人因為逃避現實

有一句這樣說:人可以逃避現實,但不能逃避人生。

就像女兒之前在幼兒園時,玩具總被別的小朋友搶走,她就委屈地說再也不去了,可是幼兒園裡的生活不只是玩這一個玩具,還有跟其他小朋友相處的快樂,學到新的知識,這些都是在別的地方體會不到的,如果因這樣的小事就逃避,那也將註定失去其他更快樂的事情。

總喜歡逃避現實的人,大多都是經不起挫折的人,在哪摔倒就在哪裡躺下的人,又能如何到達人生的巔峰呢。

我告訴女兒,如果自己的玩具被搶走,可以找老師解決,也可以正大光明搶回來,只會默默忍受甚至逃避,永遠也無法解決這件事情,反而會更加被別人欺負。

人生很長,沒有什麼事情是能隨隨便便成功的,沒有經歷過風雨,哪有七彩的彩虹,只有正面應對困難,跨過解決困難,才能讓自己成長,離成功更進一步。

--END

我是小皮育兒經,多平台原創作者,4月份育兒領域優質月度帳號,愛學習,愛生活,關注我,讓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孕產育兒知識,一起成為更好的父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NcrNGwB8g2yegND0RW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