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賺錢方法,屢試不爽

2019-10-30     力哥說理財

我們去商場買東西,首先會看價格,衡量一下自己能否承受,如果貴到沒朋友,直接走人,感覺有點小貴,但自己還能承受,可以少買點,覺得很便宜,就可以多買點,如果超級便宜,囤一堆在家裡慢慢用也是不錯的選擇。

其實投資也一樣,便宜就多投點,貴了就少投點,太貴了就賣掉。

道理很簡單,問題是怎麼判斷投資標的是貴還是便宜呢?

這個就要用到估值了。

關注理財新聞的人,應該經常能聽到類似的說法,A股估值目前處於底部,恒生指數破凈了,銀行指數目前PE分位點僅為10%……

這些用詞,說的都是估值。

說到估值,相信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市盈率。

市盈率簡稱PE,公式是:市盈率=市值÷凈利潤=股價÷每股收益。

市盈率是估值體系中最常用的指標,對它的直觀理解就是公司市值是利潤的多少倍,也可以理解為在公司賺錢能力未來不變的情況下,我們還要等多少年才能收回本金。

所以市盈率的倒數就是該股票當前的投資年回報率。

比如一家公司股價是10元,每股收益1元,那麼PE=10/1=10,相應的投資回報率就是1/10=10%。

市盈率主要有三種:

1、靜態市盈率,是用目前市值÷已經公開的最近年度的凈利潤,比如現在計算靜態市盈率,用的就是2018年的財報數據,市場中常說的市盈率通常指的是這個。

2、動態市盈率,是用目前市值÷下一年度的凈利潤。因為下一年的凈利潤沒有真正實現,所以這是一個預測值。

3、市盈率TTM,又叫「滾動市盈率」,是用目前市值÷最近連續四個季度的業績。比如某公司剛公布了二季報,那就取去年三四季度和今年一二季度的凈利潤,等以後三季報公布了,就取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二三季度的凈利潤。

過去的公司業績其實已經反應在現在的股價上了,我們投資投的是未來,所以理論上說,最看重的應該是未來的利潤,對應的就是動態市盈率,但未來的事沒人能打包票,動態市盈率就只能做估算,而且一旦國家、股市、行業或企業出現了突髮狀況,實際情況還可能會出現很大的誤差。

靜態市盈率雖然數據的準確性沒問題,但是會有一定的延遲,比如在2019年4季度做投資決策時,還在用2018年的年報數據做估值判斷,時效性就會差了點,要知道,過去這一年,中國很多行業和企業都經歷了巨大的變化。

而滾動市盈率相當於折中了——既保證了數據的正確性,又最大限度避免了數據的滯後性,所以滾動市盈率的參考價值往往更高。

市盈率的好處就是計算簡單,容易理解,而且可以用於不同資產之間的比較,比如貨幣基金收益率2.5%,那麼對應的市盈率就是40倍,P2P收益8%,市盈率為12.5倍,一套房子,如果年租金回報率為2%,對應的市盈率就是50倍。

通過這樣的比較,我們可以對不同資產的收益率有個直觀的了解。

不過有些資產是沒有利息性收益的,比如大宗商品、黃金、比特幣、紀念幣、藝術品等,想要靠這些投資賺錢,就得仰仗未來資產價格持續上漲,或者資產價格長期不漲,但期間不斷出現大幅波動,也能獲得波段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估值之所以要用「估」打頭,就是因為這個數據管用的前提是未來情況不變。

但實際上,不管是上市公司未來的利潤變化還是貨幣基金未來的收益率變化,都不可能長期不變。

尤其是中國的房子,單從租金回報率看,完全沒有吸引力,但還是很多人一有錢就想買房,都是基於一種對未來的預期——房價還會繼續漲。

如果房價連續好多年不漲,很多人發現這個預期不成立,很多人投資房產的積極性就會大幅下降了,甚至很多剛需客也會把買房事宜擱置,先租房過日子,把錢拿去做其他收益更高的投資。

市盈率的另一個作用就是可以作為市場情緒的溫度計。

熊市時,市場熱度低,投資者相對保守謹慎,市盈率整體也較低,牛市來了,市場熱情高漲,對未來充滿樂觀預期,市盈率也跟著大幅走高。

上圖是美股百年來的走勢和平均市盈率,從中可以看出,每次大股災來臨前,市盈率都異乎尋常的高。

如果你在市盈率較低的時候進行投資,坐等估值向上回歸,收益基本上不會差,力哥原創的七步定投策略之所以採用低估多投,高估少投的方法,也是這個道理。

市盈率這個指標優點很多,但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市盈率是用市值除以盈利,如果盈利很低或者虧損的話,市盈率就不適用了。

比如一些高科技公司或網際網路公司,在公司成長期有很高的研發費用和市場推廣費用,導致常年虧損或盈利很低,市盈率指標就會失真,甚至完全不具備參考價值。

電商巨頭亞馬遜,公司成立之後的22年中,總盈利還不到100億美元,連蘋果一個季度的利潤都趕不上,但亞馬遜的市值卻不比蘋果低多少,這就導致2016年亞馬遜市盈率高達1436倍,而同期蘋果市盈率只有14倍。

但我們能因此就判斷亞馬遜毫無投資價值嗎?

其次,市盈率指標要有效,關鍵得公司盈利穩定,可公司未來的盈利很難預測,不同行業,處於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其利潤增速完全不同。

比如銀行業,目前中國銀行和浦發銀行的動態PE僅為5倍,因為銀行業已經沒有業績持續大幅增長的想像空間了,但貴州茅台目前的市盈率高達35倍,因為過去幾年茅台的利潤增速一直非常高,投資者預期未來增速還能保持這麼高,所以願意給更高的估值。

如果簡單粗暴地直接拿數值做跨行業的比較,就會鬧笑話。

另外,計算市盈率用到的每股收益不一定代表企業的真實經營利潤,這個利潤包含經營利潤非經營利潤

比如有些公司明明是製藥的,不務正業利用流動資金去炒股炒房賺錢,或者是通過變賣設備、廠房等資產一下子得到了一大筆轉讓收益,這些收益都不具有可持續性,但在市盈率里沒法直接體現,就容易對投資者造成誤導。這時看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會更有效。

儘管市盈率存在這些問題,但用於指數估值卻是一個十分優良的指標,因為指數滿足用市盈率準確估值的兩個必要條件:

第一,永續經營。

單個上市公司,就算眼下業績再好,也難保未來不會哪一天突然倒閉了,但是指數會一直存在,成分股常換常新。

第二,利潤相對穩定。

指數是一堆上市公司的合集,單個公司的利潤可能會出現大起大落,但是由各行業各業的公司所組成的指數,哪怕是遇到2008年那樣的全球金融危機,上市公司的整體利潤,也沒有出現劇烈的變動。這就像我們看中國的GDP一樣,雖然也會有起伏,但不至於幾年不見,面目全非。

所以在進行指數投資時,市盈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

但對於某些行業指數,尤其是周期性行業,市盈率就不太適用了。

比如證券行業,熊市的時候業績一塌糊塗,市盈率就會偏高,牛市的時候一飛沖天,市盈率就會迅速下降。用市盈率進行估值,就難免會失真。

這時,更適合的估值指標是市凈率。

市凈率又叫PB,由公司市值除以凈資產得到,一般市凈率越低,說明公司估值越低,買入的安全邊際越高。

市凈率=市值÷凈資產=股價÷每股凈資產

我們經常聽說的「破凈」,就是指股價跌破每股凈資產,比如公司股價10元,每股凈資產12元,就說明公司破凈了——這時,理論上說,哪怕把公司這些資產全部變賣掉,也比現在的股價更值錢。

這個時候,相當於你是用10元錢買到了價值12元的資產,當然,這個12元是帳麵價值,能不能變現就另當別論了。

具體來說,周期性行業有分成兩類。

一類是消費類周期性行業,包括房地產、證券、汽車、航空等等,既受宏觀經濟的周期波動影響,也受自身行業的消費市場周期影響。

另一類是工業類周期性行業,包括有色、鋼鐵、石化、電力、煤炭、工程機械等等,這些行業與宏觀經濟周期關係緊密,但宏觀經濟複雜多變,很難預測。

這兩類周期性行業,尤其是後者,看PB有時比看PE更有效。

另外像銀行、保險這類重資產、低增長性的行業,PB的參考價值也很大。

不過市凈率指標也有自己的缺點:

一是當公司的規模有顯著差異時,市凈率可能會有誤導性。

二是通貨膨脹和技術變革等因素,可能會導致資產的帳麵價值和真實的市場價值之間產生明顯差異。

除了市盈率PE和市凈率PB,還有很多估值指標,比如市銷率、市現率、PEG(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現金流折現法等等。不過在實際運用中,我們最常用的還是市盈率,當市盈率不適用時,通常會用市凈率來替代,而其他指標則是更細分維度的輔助參考。

記住,投資既有科學成分,也有藝術成分。估值也是如此,既有客觀的數值,也有主觀的偏好,但整體上看,估值更接近於一種藝術。歷史上不同的投資大師都有自己特別偏愛的估值指標,比如巴菲特喜歡用現金流折現,彼得·林奇則更偏愛PEG。

這也是為什麼今天滿大街理財自媒體都在講估值,但各家給出的估值數據(算法不同)和對估值的看法,以及最終推薦的指數基金卻不一樣。

彼得·林奇,卓越的股票投資家和證券投資基金經理。

理解了這些估值指標的優缺點,接下去就要介紹最實用的乾貨了——指數估值分位點

就像你家孩子拿著考試成績單給你看,數學85分,語文72分,他到底考的好不好呢,你還是摸不著頭腦,因為數字可能會騙人,可能這次數學考試特別簡單,85分也很一般,但語文考試特別難,72分已經很不錯了。

所以更聰明的父母會問孩子,你的考試成績在全年級排第幾,馬上就能知道孩子的成績到底好不好了。

如果全年級有100個學生,你家孩子考了第10名,哪怕語文只有72分,那無疑也是非常優秀的。

分位點就是這樣一個參考標準,每個交易日結束後,每個指數都會有一個當天的市盈率和市凈率數值,如果一個指數誕生並運行了100個交易日,就會有100個數值。

將這100個數值由小到大排列,就能形成一組數列,把今天的數值排到這組數列中,就能發現當下的估值是貴了還是便宜了。

比如排在第90位,即分位點為90%,意味著歷史上90%的時間,都比現在便宜,說明眼下估值非常高,很危險,未來估值下降、指數下跌的機率,要遠大於估值繼續上升,指數繼續上漲的機率。

如果排在第15位,即分位點為15%,也就是它只比15%的數值大,說明非常低估,現在是買入的好時機。

這就叫以史為鑑,可以賺錢。

有了分位點這個工具,我們就可以比較直觀地判斷一個指數是處於高估還是低估了。

通常分位點在30%以下算低估,70%以上算高估,在這之間屬於合理估值。

下面我們利用今天學到的知識,來看看目前常見指數的估值:

前面我們說過,對於銀行和證券這類強周期行業,適合用PB來估值,從表格中可以明顯看出,目前中證500、銀行處於明顯低估,消費行業處於明顯高估。

當然,如果指數的歷史太短,比如只有2、3年時間,分位點的參考價值就會大打折扣,一般至少要經過一輪完整的牛熊轉換(至少5年),該指數的分位點才會有比較大的參考價值。

不過指數歷史如果太長,也可能會對當下的估值判斷造成誤導。

因為我們的A股市場正在從高估值的非理性市場逐漸走向低估值的成熟理性的市場,有些指數眼下估值不算低,但因為歷史上的估值實在太高,讓我們誤以為眼下估值很低。

從A股的實際情況看,2007年以後的估值數據,會更有參考性。

當然,高估的可能會繼續漲,低估的可能繼續低迷,但行情終有反轉的一天,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那句被用爛了的「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如果用估值來衡量,就是「低估多投,高估走人」

投資,就是這麼簡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CIkHG4BMH2_cNUgXYB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