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的說,買房真的可以算是咱們普通老百姓的一個人生大事,但是因為不熟悉,不在行,往往很多人都會走彎路。今天就為計劃買房尤其是首次買房的朋友一個很基礎但很實用的「選房流程」買房前一定要避開以下這「四不」,輕鬆避開「買房彎路」。
不明確需求、不明確區域、不明確產品、不明確預算
不談需求的買房都是耍流氓
1、買房的目的是什麼,投資還是自住?
如果是自住,是第一次買房的剛需還是第一次換房的剛改,或者多次換房的再改?目的不一樣,對物業形態、房屋品質、社區環境的要求就會不一樣,對房價的心理預期和總價的承受能力,也會不一樣。比如,你是一個希望換一個大點的房子、更好的環境的「剛改」,但是小浪給你推薦了一個剛需樓盤,你會考慮嗎?你不會。
如果是投資,板塊發展潛力大不大、樓盤所在地段好不好、房子以後好不好出手、投資回報率算不算得過來等,需要更多的去考慮房子的資產屬性。舉個例子,北區一熱點板塊最近新開了有一個的樓盤,周邊配套目前比較匱乏,但勝在價格合適、總價偏低,適合先買了放在那裡做長線投資,要是急著居住,就要謹慎考慮。
2、要什麼產品、多大面積、預算多少?
產品,無非就那麼幾種:高層、小高層、大平層、洋房和別墅(獨棟、類獨棟、聯排、疊拼和合院)。這裡的邏輯是,根據產品去篩選樓盤,而不是根據樓盤去選擇產品。你想買一套高層,但這個樓盤目前主推的卻是大平層,不匹配。
再根據面積去篩選樓盤清單里的高層:你想買一套套內面積約80㎡的三房,那麼,那些套內面積超出80㎡很多(100㎡甚至更大)的高層,也不匹配。
然後再根據預算去篩選高層:你的預算在套內13000元/㎡左右, 那麼,那些單價嚴重超過預算的高層還需要考慮嗎?不需要。
儘量不要跨區買房
1、明確選擇範圍
廈門有五個區域有島內和島外之分:島內:思明湖裡;島外:集美海滄翔安同安思明區。個人定義,思明才是廈門!甚至說,只有廈禾路以南,廈大以北,中間那個什麼山以西的部分,才是廈門。從買房的角度,思明老城區較少有成片的新住宅區域,零星的新樓盤價格也較高,老城的交通肯定是大問題,優勢是所謂的「人文」,配套齊全,教育資源好(除了擁擠,其他都是優點)……大家認為的,傳說中的廈門,其實就是這裡。老城區以外的思明,我們可以簡單定義為新廈門的核心區。從廈禾路以西到仙岳山,往東到江頭,蓮花,蓮前一直到前埔會展中心一代。這個區域是有新廈門的味道,有新廈門的管理,有相對合理的交通密度……在思明區買房,沒有特殊原因,一般都推薦這個區域。
2、調查板塊定位和規劃
定位會決定這個板塊是什麼規劃、有什麼配套、走什麼路線等,購房者也可以從政府對該板塊有無明確的定位和規劃,來判斷該板塊在未來幾年的發展前景。而這些都會構成我們衡量這個板塊是否適合自己的基本維度。政府對板塊限容、限高,對拿地開發商也有一定要求。這就導致禮嘉更多是房價較高的改善型住宅,不適合預算有限的剛需客群。
3、觀察土地交易量和房企入駐數量
有了定位和規劃以後,勢必要進行建設和開發,把「文件」變成「現實」。除了向板塊傾斜政策利好和配套資源外,就是通過賣地把開發商引進來,通過開發商的建設和開發去導入人口、催熟配套、拉動發展。所以,一定意義上,土地成交數量不僅暗示了板塊的市場熱度,也暗示了板塊的發展空間。
另一方面,房企會從板塊經濟現狀、產業布局、配套設施、人口流入等宏觀層面綜合考慮是否在一個板塊拿地。它們對板塊價值空間的判斷,會比購房者看得更長遠。所以,房企入駐數量也可以作為判斷板塊潛力值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房企品牌則可以作為板塊商品住宅品質底線的參考維度。
4、留意板塊發展周期
一個板塊的發展,一般分為三個階段:雛形期、成長期和成熟期。對購房者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產品、房價和置業機會上。
但是,例如中央公園這類一隻腳踩在成長期、一隻腳踏進成熟期的板塊,其產品已經疊代至主攻改需客群,價格也比其它板塊高,其實不適合購買力有限的剛需客群考慮。
5、配套兌現程度和密集程度
配套,通常是指交通、商業、教育、醫療、公園等。而配套的兌現程度和密集程度往往是和房價呈正比的。
面對這類「不可抗力」,預算有限的剛需客群,在配套上難免會有所取捨,建議更多關注交通、商業等直接與生活便捷程度掛鉤的配套。而對價格心理預期的改需客群,在配套的選擇上可以更多去關注與生活環境和品質關聯的配套,如公園、湖景、江景等。
戶型的成長性很重要
1、朝向:坐北朝南最佳,採光通風都很好,且不當西曬。
2、房型:幾房幾室幾衛,購房者需考慮到家庭結構和家庭成員的變化,未來5-10年內,這樣的房型能否滿足家庭變化的需求。
3、尺度:面寬和進深如何(主要看公區),面寬和進深的比例,是接近於正方形的1:1,還是兩者比值相差較大的長方形甚至狹長型,這會直接影響通風和採光效果。
4、臥室:不要只看樣板間,而是根據戶型圖里標註的尺寸計算一下,按照床、衣櫃、床頭櫃等家具的常規尺寸布置房間之後,餘留的空間如何,這會關係到起居的舒適度。
5、空間:有無可變動的空間,這類可變動空間的改造是否實用;或者,有無贈送空間,多大、如何使用等。
按照這樣的流程走下來,買房的人實際上對自己想要的房子有基本的雛形。帶著明確的訴求去諮詢地產人的推薦、看法或評價,得到的信息往往會更準確、更有參考性。降低盲目跟風或選擇而帶來的風險成本,做出更理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