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的多孩子更機靈聽話?管教無力,是因家長缺乏最關鍵的後果教育

2020-02-07     小皮育兒經


在這宅家的日子,家有孩子的家長多數都奔潰了,很多老母親感慨說:平時不知道,宅家時間一長,這娃就現出了原型,整個二哈附身,拆家的本事大有長進,快頂不住了。

原以為在這難得清閒的假期延長的時間裡,一定能跟孩子相處的其樂融融,母慈子孝,沒想到才宅家十來天,家裡就已經硝煙四起,雞飛狗跳

A媽說:孩子呆家時間一長,就發現了更多的小秘密,自從第一次被發現了藏在柜子頂層的糖果盒,孩子開始對所有隱蔽地方感興趣,疊凳子攀爬已經算小事,還學會了上天入地的本事,床下,柜子下,床頭柜上,冰箱上層,都是孩子探秘的地方,每次我都被嚇得膽戰心驚。

B媽說:以前上學的時候,都是自己早起把牛奶熱好端在桌上給他吃,現在好了,每天我跟他一起起床,結果熱牛奶時非要自己端到桌上,而且一定要倒滿了才肯,怎麼說都不肯,我每天擦地上的牛奶都擦的吐血。

C媽說:家裡已經成了孩子的遊樂場,每個房間每寸土地都分布著他的玩具,行走在家裡如同掃雷,中獎率簡直不要太高。

孩子不聽話已經幾乎是所有媽媽的共識,有的家長表示,什麼樣的教育方式,都不如打一頓效果來的好,受一次皮肉之痛,下次他再想做這件事時,一定會嚇得不敢動手。

甚至有家長貼出了論據圖表示自己所言非虛,有理有據。

只是暴力對待錯誤就真的有效嗎?

事實上未必見的,如果家長對於孩子的錯誤總是用粗暴的方式處理,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一直處於恐懼狀態,他的思維多半是:媽媽在的時候我不能爬柜子上,因為會被揍,但是媽媽不在的時候我就可以爬,因為沒人來揍我。

當孩子將本該反省的過程停留在如何應對暴力,那麼他也終將不會明白爬高處是因為容易導致自己摔傷,糖果吃多了會導致自己沒食慾,容易出現蛀牙。

當然還有一類媽媽意識到了打罵的危害,不能來硬的,那就只好來軟的,表示堅決對孩子實行「和善而堅定」的正面管教,於是開始說教。

  • 「寶寶,這個糖果不能多吃哦,容易影響食慾,等下你會吃不下飯的。柜子這麼高,爬上去很危險的,摔下來會痛的,不能爬知道嗎。」
  • 「XX,牛奶不能倒這麼滿的,桌子那麼遠,端過去的時候容易撒地上,擦起來很麻煩的,媽媽端/少盛一點知道嗎。」

我們沒有發飆,道理講了,因果關係也說了。

孩子可能點頭表示明白,下次不會再犯,或者說對不起了。

看起來這是個非常完美的解決方案了,雙方儼然已經達成了一致。

但是,很多家長卻會發現然並卵,前一秒剛說過我錯了,我不會再做了,下次又在老虎屁股上拔毛!

同樣的錯誤一犯再犯,就容易讓很多家長生出管教的無力感:我好聲好氣跟你說你不聽,簡直不知好歹,不給你點顏色瞧瞧,我看你是不會長記性的!於是也開始推崇暴力管教了。

《正面管教》上說:最有價值的養育工具是耐心,愛和智慧。

孩子做錯事,廢話不多說先胖揍一頓的家長,很顯然與正面管教早已無緣,背道相馳,一騎絕塵而去。

而那些擅長講道理的家長,雖然覺得自己已經在奉行「正面管教」的方法,但顯然執行的還不到位。

有耐心,有愛,但沒有智慧,而這個智慧也是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那就是讓孩子親自去體驗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並承擔相應的損失。

自然後果

所謂自然後果指的是自然而然地發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沒有大人的干預。

比如不吃飯會餓,下雨不使用雨具會淋濕,小寶寶爬支點不牢固的高處會摔,能力有限的孩子端滿杯的牛奶會撒等。

要想孩子「長記性」,就不能因為怕麻煩而阻止自然後果的發生,而是應該任其發生,從而讓孩子在自己的錯誤行為中體驗到後果進行反省,但在使用自然後果時,家長應注意3點:

1.不借題發揮,明確告知認知

孩子犯錯後,很多家長會這樣:我早就跟你說過不能怎樣,現在知道了吧,活該!跟你說就不聽,怎麼有你這種這麼倔/笨的孩子……

刻意的挖苦和責罵其實就是發泄家長的情緒垃圾,是一種非常自私的行為,會讓孩子陷入羞辱、痛苦和不被愛的境地,覺得自己簡直一無是處,甚至家裡容不下他。

他的全部身心都在承受家長的責備而不是感受到自己的錯誤,這樣的責備同樣還會延續到生活中,比如被別人欺負了/受傷了/發生了什麼事不敢跟家長訴說,寧願自己承擔。

與其說一百句廢話,不如就講一句大實話:飯前多久不能吃糖,牛奶太滿不能端,小孩不能爬高。

2.表達情感和認知

既然跟孩子達成了一致允許孩子不吃飯,那麼在自然後果來臨時,家長也可以適當的表示自己的同情,讓自己與孩子產生共鳴,把自己變成孩子心理上的同盟。

「我知道你餓了肯定很難受,不過相信你一定會說到做到的,我們一起等著晚餐的到來吧。」

「我知道你牛奶撒了也很鬱悶,不過既然撒了只有半杯了,那也只能喝半杯了,明天的時候可以嘗試分開兩次倒,相信你能喝到更多牛奶的。」

3.親自承擔後果,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推崇軟教育的有些家長會發現,跟孩子講道理看似有用,但效果並不持久,下次面對同樣的事情,孩子依舊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於是他們就會懷疑是不是跟孩子講道理是一種愚蠢且無效的行為?

其實並不是講道理無效,而是明白道理和規範行為之間,還差了一個承擔後果。

就像孩子可能明白不吃飯會餓,但是如果在他餓的時候你因為心疼,在說教之後直接給他上了一碗飯,那麼他就無法感知原來餓是多麼難受一件的事,反正餓了就能馬上吃,那麼我正餐不好好吃飯又有什麼關係。

再比如你想讓孩子不要端滿杯的牛奶,這邊在說教,這邊又擔心半杯的牛奶無法滿足孩子的每日需求,再給他滿上另半杯。

說的再多,不如少做,把話說明白就好,其他後果就交給孩子自己處理,只有真真切切體驗到了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孩子才可能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

邏輯後果

邏輯後果指的是需要大人的干預,由大人決定給孩子製造哪種後果才能讓孩子獲得更有效的學習體驗,從而讓他學會思考和進行有效行為。

比如孩子不收拾玩具,你可以把他的玩具踩壞或打掃時扔掉,以此警醒他在玩完玩具後需要收拾乾淨;

比如孩子非要在能力有限下端著滿杯的牛奶搖搖晃晃,那麼在牛奶撒後,你可以讓孩子自己收拾整個殘局,若不收拾,你還可以「不小心」將他心愛的玩具/衣服掉落,告訴他因為不收拾這些牛奶,他又多添加了一份損失。

同樣,在行使邏輯後果時,也需要注意3點:

1.預知後果

《正面管教》上說,試圖保護你的孩子避免犯任何錯誤,對於孩子學會適應並發展能力感是有害的。錯誤不是無法克服的失敗,而是寶貴的學習機會。

要想讓孩子認錯,就要明確讓他明確知道自己的錯誤,並認識到後果。

因此,有話要當面說,告訴孩子:如果玩具不收拾,我就把玩具都扔掉,以後就沒得玩了。

只有讓他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受侵犯了,才會讓孩子更有自主去學習某項技能,做某些事,比如學著收拾玩具,去擦地面。

2.邏輯後果要講邏輯,別變相懲罰

從最常見的孩子不收拾玩具來說,孩子行為是不收拾玩具,我們的目的是讓他自主收玩具,那麼相應的後果就要跟玩具有關,而不是:你不收拾玩具,我就揍你一頓。

使用毫無邏輯的後果,只會給孩子帶來錯覺:

  • 家長在我就要收拾玩具,要不然會被揍;
  • 家長不在我可以不理,因為不會挨揍。

因此,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不好好收拾玩具,等下媽媽打掃的時候萬一踩壞或掃走了,明天你的玩具就不完整了/汽車就搭不起來/恐龍會沒有腳了……

通過這樣的做法就是告知孩子:收拾玩具是為了下次自己更好的玩,而不是為了避免他人的懲罰。

3.使結果合理並受到尊重

無論孩子的行為有多令人不滿,我們都應該尊重他的選擇,同時還應該尊重他的生理髮育特點。

比如孩子收拾多種玩具時,可能會無法分清哪個玩具屬於哪個收納盒,那麼家長可以在一旁進行指導和幫助。

比如拖地時接不到水或提不動水桶,那麼家長就可以適時伸出援手。

但不管如何,在大方向上,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行為帶來的影響,有肉疼、心疼、自己給自己找麻煩的感覺。


根據目前現狀,家有小娃娃的宅家還有漫長的二十多天,不想再被氣到意識模糊的老母親們,給孩子嘗嘗這2個「後果」,讓孩子乖乖聽話吧。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育有3歲女娃一枚,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學習,愛生活,關注我,讓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孕產、育兒、教育知識,一起成為更好的父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r4cPHAB3uTiws8KEqu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