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愛挑食,懂得這3個套路的家長,都不擔心孩子吃飯

2020-02-09     小皮育兒經

文/小皮育兒經

前段時間,我有幸又見到了失傳在我生活中二十幾年的逼吃大法,到吃飯時間的時候,我媽夾一顆青菜遞到外甥嘴邊,

我媽:「快吃,嘴巴里快點吞下去,把這顆青菜吃掉!」

外甥:「我不要,我不喜歡吃青菜,我要吃肉。」

我媽:「吃了這個青菜才能吃肉,快點吃。」

外甥強忍著噁心,含著淚水委委屈屈把青菜吞了下去,還乾嘔了一下。

我媽繼續:「吃菜有利於身體健康,叫你吃怎麼跟害你似的。」

「快吃,嘴巴張開,菜不吃就什麼都別吃了,餓死你。」

面對外甥吃飯磨磨唧唧,我媽再次火從心來,大力推了外甥一下,將碗重重放在桌上,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生悶氣。

外甥吞下了嘴裡的飯菜,再次扒拉了點飯,還主動夾了一顆菜放進嘴巴里。

我媽嘆了口氣,態度稍微緩和了一些,說:把這菜吃完,等下奶奶就帶你去買你最愛的巧克力。

外甥來了興致,快速扒拉起飯和菜來,但吞咽時痛苦的表情卻依舊無法掩飾,而我媽則滿足看著外甥吞下了青菜。

妹妹告訴我,這就是她家吃飯的日常,時光飛逝,沒想到小時候我媽喂我吃的方式如今還在延續,而她還依舊引以為傲。

飯後,我跟我媽道出我的想法,告訴她:如果孩子不喜歡吃菜就別硬逼著吃了,吃點別的也一樣能下飯。

我媽立即三連發懟過來:

  • 如果我不逼著他吃,他就一口菜都不吃,就吃肉!
  • 孩子體質那麼差,就是因為營養不均衡,光吃肉不吃菜,身體能長得好嗎?
  • 蔬菜營養好,有豐富的維生素,你看有人就吃素,你見過有人就吃肉的嗎?

很多家長對於孩子吃飯的事情都甚是頭疼,想法跟我媽如出一轍,中心思想都是「為了孩子好」,認為孩子吃個飯還挑食,簡直就是作的不行。

一、孩子挑食不是作,是自我保護的結果

2002年雪梨大學曾進行一項研究表明,與成年人相比,兒童乳頭狀突起的味蕾密度更大。

一般孩子有大約10000個味蕾,它們每兩周更新一次,但是隨著成長,一些味蕾就不再更新了,成年人通常只有5000個味蕾在正常工作,而一些年長者甚至只有3000多個。

也就是說孩子對味道的感知比成人更敏感,同樣對苦的東西也更能敏銳察覺到,因而挑食的幾率也更大。

二、不止孩子挑食,其實家長也挑食

有些家長開始反駁我了,說我才不挑食,我什麼都吃。

可家裡的菜是誰買的?捫心自問下家長會買自己不喜歡吃的菜嗎,買菜過程中,家長本身已經是在挑食了。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挑食並不是什麼壞事,孩子挑食,至少說明他還有自我意識,有自己的想法,遵從自己的內心。

若真有孩子不挑食,家長叫孩子吃什麼就吃什麼的那一天,家長又該擔心這孩子了。

三、孩子挑食符合生物學規律

從生物學的角度分析,人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基因遺傳下去,所以他們的身體機制就是攝取符合身體生長的營養讓生命延續。

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我們的身體都是智能的,不管是在飯量上,還是食物種類上,當某種營養攝入過多時,自然會對身體產生不良的影響,但也正是這種影響,讓身體對另一種所缺的營養物質會有渴望,從而形成互補。

都說「人體內缺什麼,他就會想吃什麼」,很多家長反應孩子愛吃肉不愛吃菜,是因為幼兒兒童事情大腦和骨骼的發育需要更多的蛋白質、鈣質和能量,而這些都是肉裡面含有的。

肉吃多了,滿足了,孩子自然也會想吃點清淡的菜解解膩。

當然,不愛吃蔬菜的孩子也不排除因為肉在烹飪過程中更香,比味寡的蔬菜類更受孩子喜愛,但這同樣也是人之常情。

一、總逼孩子吃不愛吃的,小心得厭食症

對曾受過饑荒的長輩們來說,吃飯是一件奢侈且滿足的事,因為它曾經很稀缺,而且能帶來飽食的滿足感。

然而時代變遷,現在的孩子早已感受不到缺食物的困苦,他們更多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滿足。

而被迫吃討厭的東西的孩子,就是違反孩子的本意在做自己厭惡的事情,整個吃飯過程中,孩子也是帶著滿滿的負能量的。

對於還不明白飯的重要性的孩子,會認為吃飯=吃討厭的東西,從而產生厭食的心理,也厭惡所有關於吃的事情。

二、物極必反,小心強化食物厭惡感

不少家長總愛打著「為了孩子好」的幌子逼迫孩子吃不愛吃的東西,自以為通過不斷的嘗試,孩子遲早會明白家長的苦心,愛上那個原本不喜歡吃的食物。

然而2002年的時候,美國心理學者Robert Batsell等人經過研究卻發現,當小朋友在幼齡時期經常被強迫吃某些食物,比如每天強迫孩子喝蔬菜湯,孩子很快會對這些食物產生厭惡,如果大人的手段強硬或帶威脅毆打等強迫性,孩子還會對食物產生恐懼,長大後,這些長大成年的孩子會尤其討厭這類食物。

其實有的時候,也許孩子開始時討厭的並不是這個食物,而是家長不尊重的做法,但隨著家長不斷的逼迫,反而更加深了對這個食物的厭惡,因為這個食物帶來的都是不美好的記憶,自然越來越不想吃。

三、總用獎勵逼吃,小心形成討好型人格

曾看過一個小視頻,點贊超過百萬,是一個孩子吃輔食的過程。

首先上了菜丸子,孩子一看就拉下臉無動於衷,家長則在一旁催促快吃,見孩子久久不動,家長端出孩子最愛的肉丸子告訴孩子,只有吃了菜,才能吃到肉丸子。結果孩子在肉丸子的誘惑下,哭哭啼啼吃完了菜丸子,豆腐丸子,魚肉,軟飯,直到肉丸子入嘴才破涕為笑。

評論區很多家長都點贊家長的機智行為,表示這招很好用,不用打罵,乖乖就能讓孩子自主吃不喜歡吃的。

但對於這樣的行為我卻憂心忡忡,這哪是吃飯?這不是在培養奴性嗎?

家長可否想過今天你能讓他為了肉哭著吃下菜,下次他是否會為了陌生人一顆糖就答應了他的無理要求,為了別人手裡的錢就讓自己賤賣了?

那些總是為了討好別人而不斷委屈自己刻意忽略自己感受的人,不都是這樣一步一步培養出來的嗎。

既然挑食不是壞事,我們就無需如臨大敵,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儘量減少挑食的種類,儘量吃的營養均衡。

套路一、換湯不換藥

當我還是個瘦弱的小女孩時,我媽最羨慕的就是隔壁家的大胖小子,後來特意去討教了秘訣——吃肥肉,於是我媽去菜市場特豪氣的買了一大塊肥肉,過一遍開水就讓我吃,美名其曰調味料越少吃的越健康。

結果可想而知,我邊吃邊嘔,才吃了不到3口就差點把胃液都吐出來了,事後被我媽竹筍炒肉好一頓伺候,罵我不知好歹。

在那之後,我對肥肉的恐懼誇張到看到就會吐。

後來再重新喜歡上吃肥肉是在一次年夜飯上,我爸親自掌勺做了一道梅菜扣肉,肥肉被梅菜染的黑黑的,吃之前我還沒看出是個什麼東西,直到入口才知道,可那口味油而不膩,入口即化,我瞬間就又愛上了吃肥肉。

對於孩子挑食的狀況,我從不贊成強迫,每個孩子都是個獨立的個體,誰還沒個喜惡,為什麼我們做家長就非要跟孩子在吃某樣食物這件事上執拗呢。

這世間應該還沒有什麼食物是非吃不可,吃了能上天的吧。

  • 如果孩子不喜歡吃水煮肥肉,你何不試試烤肉、紅燒五花肉、椒鹽肉、豬油渣……也許他只是不喜歡水煮肉的寡味。
  • 如果孩子不喜歡青菜,何不試試花椰菜、西紅柿、土豆、西蘭花……也許你會發現,孩子只是不喜歡綠色。
  • 如果孩子不喜歡吃雞蛋,何不試試鴨蛋、鵝蛋、鵪鶉蛋……也許他只是不喜歡雞蛋的顏色。

套路二、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女兒從18個月左右就開始自己吃飯,雖然也挑食,但我從不干涉,每日保證至少一葷一素的供應,做好自己的本職就好。

經過長期的就餐,我發現她挑食的規律是這樣的,討厭吃軟趴趴的食物,比如燒的過熟的青菜、番茄,但喜歡吃沙拉菜、涼拌番茄,討厭長得丑的蔬菜,比如黑黑的茄子、灰灰的蘑菇,但喜歡吃花菜、西蘭花,討厭蛋類,但喜歡雞製品,如自製蛋糕、蛋撻。

大概摸清了女兒的飲食規律後,我每天的菜式是這樣準備的,一道是她絕對不討厭但可能無感也可能喜歡的菜,另兩道完全不考慮她是我和老公喜歡的菜。

因為從不強迫,雖然有些菜曾經很抗拒很厭惡,但長久未嘗試也讓孩子慢慢淡忘了曾經不好的回憶,偶爾看著自己討厭的菜被我吃的津津有味,也會小做嘗試,也因此對很多印象里的黑暗料理改觀了不少。

讓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我覺得」這個不好吃就不吃,「我覺得」這個可以稍微嘗試下,讓孩子自己做主,他會生出一種「自我價值」的成就感,對進食這件事也更有動力。

套路三、別把菜當「菜」

羅馬尼亞有一家MEGA IMGE連鎖超市,為了讓家庭在蔬菜銷量上得以提升,把孩子們討厭的蔬果與喜歡的英雄做了關聯,為每一種蔬果製作了一種可愛的戰袍,在超市裡組成了一堆蔬果英雄聯盟。比如火蘿蔔、宇航茄、羊菜花、西葫龍、企鵝苣、奇異熊……還為每位英雄編了精彩故事,在超市裡擺展台給小朋友們做演出,和幼兒園合作開課。

因為可愛的包裝造型和故事洗腦,孩子們對於蔬菜的喜愛度直線上升,蔬果銷售增長一下子飆到300%。

讓菜賦予卡通形象,就是激發孩子的英雄情結,守護孩子的夢想,家長在日常中同樣可以利用這一點,讓孩子對討厭的菜進行改觀。

比如大力水手因為吃了菠菜才力氣這麼大,小豬佩奇因為超愛吃豬爺爺菜園裡的番茄,才這麼聰明。

《每個孩子都能好好吃飯》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描寫:關於孩子的體型,從出生那一刻起,不論怎麼吃,孩子都會在未來的歲月里,按照基因的藍圖前進,成為「快樂的胖子」或者「吃不胖的扁人」或者「夢幻身材」。

所以,不必焦慮。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育有3歲女娃一枚,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學習,愛生活,關注我,讓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孕產、育兒、教育知識,一起成為更好的父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b4cPHAB3uTiws8KEqu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