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249 篇 原 創 主 文-
一首無限哀婉的《匈奴歌》: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在不經意間,讓我的思緒穿越了時間和空間,來到這遙遠的 焉支山。
圖byzxcvbnmlkas
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帶兵擊退匈奴奪取了焉支、祁連二山時,由侵略者轉變為被侵略者的匈奴發出無可奈何的悲嘆。
我之所以第一個念頭會想起焉支山,是因為這裡就是 「水草茂盛,宜畜牧」 的天然牧場,早在兩千多年前,就以「天下名山」載入了史冊。
焉支山這麼美,失去它會心碎,圖byhehouhua123
那麼, 焉支山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一、這裡是養馬屯兵的要地
作為祁連山的一脈,焉支山卻又是獨立的山脈,它坐落在河西走廊峰腰地帶的 甘 (張掖)涼 (武威) 交界處。
祁連牛心山,一山攬盡四季之景,圖by5558202
出山丹縣城東南30多公里就能看到前方並不高聳的焉支山,向左拐去再過跌老鴰河,走約12公里就到了山腳下。
要說焉支山這個名字的來由,這事要從匈奴時期說起,在其他文獻中,這座山還有 「燕支」 、 「刪丹」 等不同稱呼。
要麼成為名山,要麼成為兩縣交界,圖by《中國自駕地理》
據說匈奴單于的妻子「閼氏」就是來自這一帶,其音譯又似「焉支」,故而得此名。
不過說起來「焉支」的發音像極了「胭脂」,這裡就要提到一種植物—— 紅藍花, 古代婦女使用的化妝品中一味重要的原材料。 (常說的「胭脂」真就是源於焉支呢)
現代的胭脂盒和粉刷,圖byGorilla Warfare
焉支山的西北邊屬 非季風氣候區, 在這裡生存的人一輩子都見不到海,生活都要看老天臉色。
中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圖by《中國自駕地理》
一到乾旱、牧草乾枯的年份,馬背上的游牧民族喂不飽肚子就只能拿起手上割草的彎刀,奔向季風區的種田人,而當上了規模就成了戰爭。
俗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被欺負的漢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圖為莫高窟第323窟,張騫出使西域圖
這些游牧民族讓當時的統治者頭痛不已,畢竟他們「四條腿」跑得溜,而且會遠程攻擊,關鍵是還箭無虛發。
於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乾脆就築起了長城,這樣他們就跑不過來了。
山丹漢明長城,圖by山丹政府網
千百年來,北方各游牧民族消消長長,籍貫也都換了好幾個,唯一不變的是他們始終以遊牧為主,總是惦記著東南面這一塊香饃饃。
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族出了一位神將 霍去病, 在一場河西之戰中,率兵殺過焉支山,將匈奴趕到祁連山外。
兩次河西之戰,使大漢王朝完全占據了河西走廊,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此戰之後,年輕的霍去病站在祁連山麓,耳邊吹拂著暖暖的春夏和風,眼前看的是百花齊放、綿延的峰巒,然而微風美景卻打動不了他的心。
他在憂愁著,匈奴倚仗的就是騎兵優勢,怎麼樣才能克敵制勝?
酒泉霍去病雕像,圖bySeeteufel
沒過多久他就解決了這個難題,那就是在焉支山營建 軍馬場, 有了自己的騎兵,匈奴的騎射就構不成威脅。
西漢時期的彩繪兵馬俑,圖byDavid Schroeter
軍馬場夾在祁連、焉支兩山之間,控扼河西走廊咽喉要塞,正是用兵之地,就相當於北方邊境的定海神針。
漢朝滅亡之後,這個地方因戰亂時興時廢,就像是朝代興衰的晴雨表,國力強盛則軍馬場興,軍馬場衰則國家動盪不安。
今天的山丹軍馬場,圖by山丹政府網
在漢代這種尚馬的習俗下,馬在各種場合被神化和奉頌,那時候盛行車馬冥器隨葬,視馬為財富的象徵。
在1969那個備戰備荒的年代,就在武威雷台出土了一件罕見的銅奔馬,這就是 「馬踏飛燕」。
銅奔馬說不定能載我們回到那個「大風起兮雲飛揚」的大漢王朝,圖byMichael Gunther
這匹馬作疾速奔馳狀,腳踏一飛鳥,微偏一側的頭高昂著,仿佛在說: 「來追我呀!」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這天然的草場、豐盛的水源被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 完整無缺地接收下來,從那時起,古老的軍馬場成了人民軍隊的養馬基地。
山丹馬場分為總、一、二、三、四這五個場,一般遊人去的是景色最美的一場,在這裡還能欣賞到一條幽深的奇妙峽谷,名為「窟窿峽」。
二、戰略要塞焉支山
從地理構造上看,焉支山屬於高山地貌,就像一個橫臥在走廊中的巨人,綿延70多公里,呈近東西向。
遠眺焉支山,圖byzxcvbnmlkas
它的南坡不如北坡平緩,天然林木茂盛,西北坡也比較平緩,四周多山前沖積扇。
焉支山的南端與祁連山相望,它們之間有遼闊的大草灘,是 「絲綢之路」 上的樞紐,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
甘肅的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外往來的通道,是貫通中西方文明的橋樑。
北端與龍首山南支相對峙,形成了河西走廊地勢高峻狹窄的蜂腰地,千百年來,鎖控著河西走廊的北路,至今峽口鎮仍留有明嘉靖年間鐫刻的 「鎖控金川」 幾個大字,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峽口古鎮的城郭早已消逝在歷史長河裡,如今只剩城中心那成為標誌性建築的過街樓子,圖by山丹外事旅遊網
歷代群雄出師甘涼道、扁都口揮戈角逐,這裡都是軍事要塞,它與馬營大草灘、大斗拔谷、八卦營子等古今戰場形成了一個堅固的防禦體系。
想不出這能撥動心弦的扁都口,竟被古人成為險關要隘。圖byxihailiusha
在唐朝時, 唐玄宗李隆基 在位時封祀天下名山,他把焉支山視為雄鎮甘涼的神山,於是就封其山神為 寧濟公, 並在南坡懸崖建起了寧濟公祠,還請了當時的文豪楊炎撰寫了《大唐燕支山寧濟公祠堂碑》: 「亞旅師氏,旌頭拏牙,金鼓七校,車徒十萬......大閱兵于山外」。
文章寫得雖有些誇張,但以焉支山的地理地勢來說,這裡的軍事防務重要性可想而知。
後來寧濟公祠經多次改建,成為現在的鐘山寺。圖byliangzengyuan
三、史上第一屆世博會開幕
2010年, 上海成功舉辦了 第41屆世界博覽會, 讓世界更加充分地了解新時代的中國,同時也加速了我國經濟的市場化和開放化。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圖by凌智(Suzuki)
自從英國工業改革以後,為了展示其國度的昌盛和強大,於 1851年 舉行了號稱 世界上第一屆世界博覽會。
萬國工業博覽會一景,圖byJ.McNeven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在千年前我國就舉辦過一次萬國博覽會,這一盛會之所以鮮為人知,是因為舉辦者就是歷史記載中暴虐無道的隋煬帝。
在《隋書·帝紀》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載: 「上御觀風行殿,盛陳文物,奏九部樂,設魚龍曼延, 宴高昌王、吐屯設於殿上,以寵異之, 其蠻夷陪列者三十餘國。」
曾立志 「秦皇漢武之功」 的年輕帝王率領著同他一樣年少的帝國,隨帶文武百官、嬪妃等十餘萬人,浩浩蕩蕩從京城出發一路向西。
焉支山國博故里,圖byzxcvbnmlkas
在這次西巡中,隋煬帝征服了吐谷渾餘部,之後仙頭王歸順隋朝,意氣風發的他心裡想著要 向西域彰顯國威, 順便 鞏固河西走廊的戰略地位。
當隋煬帝穿越祁連山扁都口,到達焉支山時,山下的花兒開得正艷,那一場盛會就是在可容納數百人的觀風行殿舉行。
萬國博覽會圖,隋煬帝在這參禪天地,謁見西域二十七國使臣。圖by山丹政府網
那為什麼要在這偏遠的焉支山, 舉辦這樣一場盛會呢?
估計比起其他地方,焉支山顯然涼爽得多,全境屬大陸性高原高寒半濕潤氣候,夏季日均氣溫 17到20度 左右,說白了就是個天然的 「中央空調」。
山清水秀,自然風光旖旎多姿。圖by山丹政府網
再加上山上林木茂盛,山頂白雪皚皚,每當春夏季節,山花遍野、爭妍鬥豔。直到清初仍然是 「林壑茂美,最宜畜牧,藥草尤蕃」 (乾隆年間《永昌縣誌》)。
正所謂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焉支山就是如此。它能在兩千多年前就已載入史冊,不僅是因為地勢險要,景色宜人,還與歷史上諸多事件、人物、古蹟有著相互依存的關係。
雪為焉支山增添了一分靜謐,圖by山丹外事旅遊網
或許只有當你真正走進焉支山,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才能感受它遠超於那些簡單而又有限的文獻資料的地理意義和文化內涵。
途經焉支山的路書,製作@《中國自駕地理》
點此查看詳細路書:路書丨河西走廊 : 塞外古絲路感受戈壁荒漠,敦煌雅丹風光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來源/公號:中國自駕地理
想了解更多自駕資訊,歡迎關注公眾號:自駕地理,對話框回復「入群」
更多精彩內容/線路,歡迎戳左下方的「了解更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