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知道原來凡事都有黑白之外的選擇,當你知道換個神奇問題問自己一下能有那麼多新的思路,你一下子就感覺有力量了,生活中有光亮了,媽媽和孩子之間其實無大事的,一切都能妥妥的。
但是時不時地,面臨外界的聲音,你發現自己無法淡定了,老師請你去幼兒園談話,所有小朋友都睡午覺,唯獨你家孩子不睡午覺,老師去管,還把老師打了;小學老師告訴你,孩子的數學是班裡最差的,大部分孩子在幼兒園已經掌握的知識,唯獨你的孩子一年級下學期還沒搞定;中學老師告訴你,還是考慮讓孩子上個職高吧,否則會拖學校後腿;參加大學同學聚會,成功人士慷慨激昂還埋單,作為一個平凡的寶媽,你插不上話,只能埋頭吃飯;晚上刷刷朋友圈,忽然發現昔日各方面都不如你的閨蜜,此刻攜三娃曬美國的豪宅和藍天,只是因為她嫁得好;更不用說朋友圈上處處可見的牛娃父母曬牛娃,牛娃學習好、愛學習、愛運動、陽
光、懂事…這樣的時刻每天都在上演,我們毫無防備。此刻,就仿佛有團黑雲壓頂,它在不斷地蔓延,讓人窒息、虛弱、沒有任何力量,這團黑雲的名字叫「比較」。
為什麼比較給我們帶來這麼大的困擾,乃至傷害呢?因為比較讓我們看不清現實,看低自己,也看錯別人,比如:
當老師投訴孩子不睡午覺,幼兒園裡的小朋友都睡午覺,就你的孩子不睡覺還搗亂時,這個時候你也許會這樣想:
災難化/片面化
完了完了,我的孩子一定是老師最不喜歡的孩子了,如果這樣下去孩子也會不喜歡幼兒園,然後他的性格會受影響,將來也會不喜歡上學
怪罪自己
都怪我沒管好孩子,我怎麼說他都不聽,我怎麼不能像誰誰誰的媽媽樣有威信呢。
怪罪別人
這孩子怎麼這麼淘氣呢,人家孩子都聽話,就他老給我找麻煩,都怪他奶奶一直慣著…
問問自己,你在和誰比較?你在拿孩子和誰的孩子比較?你沒有看到的是,你家娃每次都把飯吃得乾乾淨淨,你家娃從來不會被小朋友欺負。
在你眼裡,幼兒園只有你的孩子不睡午覺,只有你被老師找談話,別人家的孩子都聽話,只有你的孩子麻煩得很;別的家長一個眼神孩子就乖乖的,只有你要大吼一聲才管用。你有所不知的是,一個媽媽昨天剛被請家長,孩子把班裡一個小女生的臉抓傷了,你早晨見到的那個滿面春風的媽媽,昨天晚上因為二寶鬧覺,一晚上起來了四回。
在諮詢我的家長中間,青春期孩子家長應該是最焦慮的,而讓她們最焦慮的就是學習,有的家長說孩子到了初中,對學習沒興趣,功課非常吃力,一天到晚就是玩兒遊戲,這個時候家長往往會想:
災難化/片面化
天哪,這樣下去他這次期中考試又是班級倒數了,然後也考不上好高中好大學,最後找不到工作…
怪罪自己
都怪我沒有教育好孩子,我是一個不稱職的家長,老師找我談話一定是因為我太差了,在她眼裡我一定是班裡最不合格的家長。
怪罪別人
都怪孩子沒有上進心,不努力,整天玩,所以學習不好;都怪他爸不買學區房,要是早上一個好點兒的學校就不會這樣了。
問問自己,你在和誰比較?你在拿孩子和誰的孩子比較?你看到的是別的父母都是面帶微笑,有耐心有辦法,只有你除了焦慮還是焦慮,你沒有看到的是,你的孩子,比你們兩口子當年的學習好得不是一點兒半點兒。在一個重點中學保持學習中等,其實已經不易,而在你眼裡,他永遠比你的預期差一點。你有所不知的是,牛娃父母都是學霸,但他們也覺得牛娃比預期差那麼一點兒。
參加大學同學聚會,功成名就的同學爭著埋單,大家做崇拜狀聽他們訴說成功經驗,有所求的同學不是遞煙就是敬酒,你做著普通的工作,沒有什麼光環可說,只能埋頭吃飯喝水,你也許會想
災難化/片面化
同學們一定覺得我特別失敗,他們肯定在心裡可憐我;她們不是嫁得好,就是做得好;我已經快40歲了,永遠不可能像他們一樣成功了。
怪罪自己
都怪我不善交際,我也不會巴結領導,這麼多年只能混日子;都怪我生了二寶,哪有時間提升自己;都怪我管不住嘴,今天聚會就數我最胖。
怪罪別人
都怪誰誰誰組織這次聚會,她嫁得好,為了給自己拉風,讓我們做陪襯;都怪我老公,死守著那麼個破單位,要錢沒錢,要實惠沒實惠;人家家裡都有人幫忙帶孩子,我們家沒人管,全靠我。
問問自己,你在和誰做比較?20個同學18個普通人,你都沒有看到,你偏偏看到那個乾得好和嫁得好的。你也沒有看到的是,晚上十點鐘上床睡覺,於你是件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有的人今天聚會結束,還有兩個飯局在後面等著,明天一樣要早起畢恭畢敬地做乙方;你有所不知的是,嫁得好的同學,生了3個女兒,一定要拼了命生齣兒子,否則豪門地位不保,要不是每周一次的心理輔導,隨時可能崩潰。
我們永遠不可能看到別人生活的全貌,而且其他人如何,又與我何千呢?
比較帶來巨大的不安全感,比較讓人找不到自己的起跑線,也就無從改善。實際上,人可以比較的對象只有自己。
我們需要做的是驅散黑雲,讓陽光重新照射進來,這個過程叫「接納」。很多人一提接納就認為是被動接受,是不求上進,是自我安慰,那是一個誤區。接納就是接受現實本來的樣子,看到真實的自己,看到別人的價值,然後找到專屬於自己的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