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軍事最強大的朝代,有人會說秦朝、漢朝、唐朝、元朝、清朝。
秦朝,滅六國統一全國,但僅是統治中原地區。
漢朝,劉邦「白登之圍」、呂后被匈奴單于書信所辱,皆毫無辦法、有點尷尷尬尬。
唐朝,「渭水之盟」是突厥兵臨長安城下的無奈之舉,李世民一肚子憋屈。
宋朝?這個經濟上的巨人,軍事上的矮子,不說也罷。
元朝,軍事上的確牛,但是蒙古族建國,少數民族的政權。
清朝,同元朝。
再看明朝:
1、十三次北伐蒙古,蒙古走此走向沒落。
2、東南橫掃倭寇,最著名的是戚繼光的「戚家軍」。
3、明朝末年,還能吊打日本豐臣秀吉,豐臣秀吉因此一病嗚呼。
4、屯門海戰吊打當時的世界海洋強國葡萄牙。
5、崇禎八年,即將亡國的明朝,痛擊大英帝國於虎門。大英帝國賠了明朝近3000兩白銀(銀子雖然不多,但是很解恨啊)。
6、料羅灣海戰,鄭芝龍全殲「海上馬車夫」荷蘭的遠東艦隊。
7、明朝有「四不」原則: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貢」。
8、明朝存國的267年中,沒有一個皇帝棄城而逃、屈膝投降、求和割地。
綜上所述,只有明朝在軍事上達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頂峰。
但明朝的軍事上,卻有一奇恥大辱:幾十萬大軍覆沒,御駕親征的皇帝被擒。
這件奇恥大辱就是「土木堡之變」,男主角是明英宗朱祁鎮。
明英宗朱祁鎮,明朝的第六位皇帝,是明朝建國以來的第一位幼年天子:
四個月大被立為太子,九歲便登基。
因為「土木堡之變」失去了帝位,後經過「奪門之變」,他又二次為帝。
朱祁鎮是一個性格複雜、無法捉摸的皇帝。
1、勤政愛民,容言納諫,施行「優老之政」:
給7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糧食、錢財、衣服等福利,深得人心。
2、臨死前,廢除了慘無人道的嬪妃殉葬制度。
3、寵信太監,尤其是他崇信的太監王振等,皆為無能小人,只會禍國殃民。
4、殺了于謙、王文等忠臣,讓天下人及後世齒寒。
先說「土木堡之變」。
公元1449年,瓦剌的太師也先入侵明朝,明英宗朱祁鎮率二十萬大軍,御駕親征。
原意,準備與瓦剌在明朝的邊境決戰,所以大軍浩浩蕩蕩、非常囂張的一路北上。
明朝同瓦剌(元朝滅亡後,蒙古分為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瓦剌在「土木堡之變」前後,曾一度統一蒙古草原),發生過多次戰役,明朝沒有輸過。所以朱祁鎮信心滿滿。
朱祁鎮御駕親征;首先,朝中大多數大臣是反對的;其次,準備的也不夠充分,糧草都沒有準備好,就出發了。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朱祁鎮讓太監王振掌握軍權。
王振何許人也?是陪朱祁鎮一起長大的人,是朱祁鎮最信任的人,沒有之一。
從王振開始,明朝進入宦官專政時期。
王振壓根就不懂軍事,還喜歡瞎指揮。
這是立功揚名、名垂青史的大好機會,王振想的很美,但現實很殘酷。
二十萬明朝精銳本戰損失殆盡。
王振也死在萬軍之中,朱祁鎮被俘獲。
但朱祁鎮被俘的時候非常的淡定從容,並未失去作為一名君王的尊嚴。
從這也可以看出,明朝皇帝沒有一個是軟蛋。
也先非常開心,準備一股足氣,攻占北京城。
明朝,遠未到衰落的時候。一代明臣于謙橫空出世!
(不是說相聲的于謙,但是會賦詩的于謙: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顧,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為代表,留守北京的大臣們聽說朱祁鎮被俘,國不可一日無君啊,第一時間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是為明代宗。事實上朱祁鈺當時還有點猶豫,但架不住皇位的誘惑。
後期呢,又對皇位上癮了,不願意退位了。朱祁鈺,和哥哥朱祁鎮一樣,是個複雜的皇帝。
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打破了也先的幻想,明朝和瓦剌開始議和。
這時,明英宗朱祁鎮就一點用處都沒了,放在手裡成了燙手山芋,瓦剌主動要求送朱祁鎮回國。朱祁鈺不情願,贏回了哥哥,自己怎麼辦?兄弟倆誰當這個皇帝?
但大臣們都要求迎回朱祁鎮,朱祁鈺只好同意了。
等朱祁鎮回京後,立刻被朱祁鈺軟禁了。
直到公元1457年,朱祁鈺病重,對抗瓦剌的功臣石亨為了自身利益,和宦官曹吉祥、都督張軏、都察院左都御史楊善、太常卿許彬以及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密謀,請朱祁鎮復位。這就是著名的「奪門之變」,朱祁鎮重新奪得帝位,朱祁鈺因為病重,也無可奈何。
朱祁鎮奪位後,先殺了于謙。藉口很難找,于謙是大功臣,輕易殺不得。
但是徐有貞說:「不殺于謙,奪門不正」。朱祁鎮認為很有道理,讓人隨便找了個理由殺了于謙。什麼理由?參照岳飛的「莫須有」罪名。
本文由後知後覺吳原創,歡迎關注。
朱祁鎮
朱祁鈺
于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