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了上海人生活的「星期制」

2019-04-30     看懂上海

中國過去沒有星期制(禮拜制)。平日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與日相應,息與夜相得也」,就是在上世紀70年代,早已實行了星期制,但務農的還是老樣子;不但是種田靠天,休息也是。那時的農場,下雨天可以不出工,在家休息。於是,大家就把這日曆上沒有的休息日叫作「外國禮拜天」。

中國有悠久的農耕文化,圖為古代農耕圖

星期制的起源

星期制是個舶來品。在公元1世紀的古羅馬,就有「七日一周」的曆法。到了公元321年3月7日,君士坦丁大帝正式宣布7天為一個星期。

君士坦丁大帝銅像

據說,它起源於公元前約2000年的古代兩河流域。巴比倫人認為日、月、火、水、木、金、土這七個星神是輪流值日,各管一天。「星期」即為星的日期的意思。另一傳說則與《聖經》有關。說連續工作六天創造世界的上帝,在第七天「歇了他的工,安息了」;於是,這天就成了星期天。稱作「禮拜」,是這天與基督徒的「禮拜日」同日。如當時上帝早吃力了或是提前完成創造萬物,恐怕就做五休二,那一周雙休就始於那時了。

在中國,也有如同星期制的作息制度。在西漢,「吏五日得一休沐」;但這個休息日不固定不統一,輪到哪就休到哪。而且只對公務員,不對社會全體成員。到了唐朝,官員的休息間隔被拉長成「旬假」(一說是與「休沐」並存),也就是十天一休。至明清,「旬假」就沒了。而對平民百姓來說,共同的休息日則是在節慶里,主要有新年的春節、大如年的冬至以及皇上的生日。

在古代,只有官員才能夠享受「休息日」

星期制來到了上海

開埠後,上海人看到了身邊外國人享受星期制的快樂和愜意。

在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5月8日出版的《申報》上,有《論西國七日各人休息事》一文。其中寫道:「每屆七日,則禮拜休息之期,一月則四行之。是日也,工停藝事,商不貿易,或攜眷屬以出遊,或聚親朋以尋樂,或駕輕車以衝突,或策駿馬以驅馳,或集球場以博輸贏,或赴戲館以廣聞見,或長田獵以逐取鳥獸為能,或設酒筵以聚會賓客為事。」

當時在滬的外國人喜歡到滬西去度周末

這好處是明擺著的:「六日中之勞苦辛勤而此日則百般以遣興,六日中之牢騷鬱悶而此日惟一切消愁。遊目騁懷,神怡心曠,閒莫閒於此日,逸莫逸於此日,樂莫樂於此日。」反觀自己,「中國日日不息,而不息者不過行為無功之舉動,卒之心勞日拙,身勞日疲,萬事蹉跎,一生廢棄,可不惜哉!何若振作精神,日進無疆。」

由此,上海人得出的結論也是鮮明的:「西洋諸國禮拜休息之日,亦人生不可少而世事之所宜行者也。」提出「亦仿西人七日之期而少息,其餘日月願奮勉以圖功,無使日日不禮拜休息,反同日日皆禮拜休息,悠悠忽忽,一事無成以了結此生也。」

葛元煦在1876年(清光緒二年)寫成《滬游雜記》,其《第一卷•禮拜》也有如此感受:「七日一禮拜,為西人休息之期。即中歷虛、房、星、昂四宿值日。是日也,工歇藝事,商停貿易,西人駕輕車、騎駿馬,或攜眷出遊,或赴堂禮拜。華人之居停西商者,於先一日禮拜六夜,征歌命酒,問柳尋花。戲館、倡寮愈覺賓朋滿座雲。」不知《申報》那文,是否是葛先生投的稿。

葛元煦的《滬游雜記》

《論西國七日各人休息事》發表之日,上海開埠僅二十九年。星期制影響的擴大和增強,主要原因有三條。一是由於租界裡的外國人日益增多。在1865年,居住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外國人已過2000人。據統計,到1870年,住公共租界的英國人有894人,美國人為255人,德國人在200人左右;居兩租界的法國人達297人。在這一時期,以英國人最多,占在滬外國人的一半。二是由於在外國人開辦的銀行、洋行、企業和學校等處工作的中國人日益增多。與洋人有工作關係和業務聯繫的華人,作息制度只能與其同步。三是與華洋共處有關。尤其是在1853年小刀會爆發,不少華人逃入租界,使在租界居住的華人從原來的500猛增至20000以上,大大超過了洋人,由此奠定了租界內華人多於洋人的格局,自1865年起,租界所居華人通常是洋人的40到50倍。華洋生活共處,耳聞目睹,潛移默化;所受影響更為直接,所起作用自然是更大了。

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

心動化作了行動。星期制(禮拜制)開始進入上海人的生活,由租界延至華界。時間就在19世紀70年代後期至19世紀80年代。

首次見到中央政府關於實行星期制的規定,還是在中國近代第一個由國家頒布的、史稱「壬寅學制」的文件里。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8月15日,朝廷頒布的《欽定中等學堂章程》《欽定高等學堂章程》里,其中規定全國的中等、高等學堂,一律實行星期制,逢星期天休息。

光緒朝頒布的《欽定學堂章程》

不出四年,星期制就走出校門。在京城的中央機關,先採取的是與學堂有關聯的學部,之後是分管經濟和外交的商部和外務部;到後來,被視為最保守的禮部和吏部也過上星期制了。與此同時,在步伐更快的民間,特別在城市裡,作息制度已經易幟,融入生活。

不曾想到,1926年的星期制,並未占領上海的每一個角落。1月23日,名列「四大公司」之一的新新公司開業。因為人多,從上午11時起,每隔10分鐘開門放人一次,後來掛起免戰牌:「停止參觀,各界見諒。」開業的第二天是星期日,面對如此好的客流和生意卻關門休息。在當時,上海灘只有新新一家華人公司實行星期日停休。

南京路上的新新公司

從星期制到雙休日

新中國建立後,勞動人民當家作主,勞動者的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星期制也被完整繼承了下來。特別是1995年3月25日,國務院發布命令,決定自當年的5月1日起實行一周休息兩天的雙休制度,人們因此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閒暇時光,花樣繁多的雙休日活動、文化娛樂節目開始越來越多進入尋常百姓家,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豐富了上海市民的精神世界。

文末奉上一組老照片,帶大家回顧一下新時期的上海市民怎樣度過休息日。

休息日裡,人們能在公園裡散步、划船,享受閒暇時光

外出購物也是休息日的一大生活主題

假日的人民廣場總是人流如織、熙熙攘攘

廣場上的音樂噴泉曾是孩子們最愛

豫園也是上海人歡度節假日的好去處

如果覺得一周工作累了,還可以去公園歇歇腳、聊聊天

也有人抓緊時間,雙休日還跑去外語角練習英語

春滿人間,休息日永遠是家庭歡聚的時刻

本文來源:「檔案春秋」微信公眾號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老早底額浦東新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南市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閘北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楊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虹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黃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普陀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長寧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靜安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盧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徐匯區 儂還認得伐?》

《那些老上海耳熟能詳的地名》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brDWwBmyVoG_1Z5jv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