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焦慮,源於自我認知的缺失

2023-06-27     筆記俠

原標題:人的焦慮,源於自我認知的缺失

內容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責編 | 聶敏

第 7515 篇深度好文:6114 字 | 16 分鐘閱讀

內容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責編 | 聶敏

第 7515 篇深度好文:6114 字 | 16 分鐘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625日晚,美團發布公告稱,王慧文因個人健康問題,辭去公司非執行董事等重要職位,目前已離崗就醫。

而就在前兩天,知名財經博主葉檀,因闢謠「乳腺癌去世」登上熱搜,這才發現,原來葉檀已經癌症化療8個多月了。在最新視頻中,她面容憔悴,沒有聊工作,而是娓娓道來著治療經歷和生命感悟。

病去如抽絲,原來生命是如此脆弱,每個人都一樣。

曾經那些勇立潮頭,引領風向和趨勢的風流人物,如今在時代的滾滾洪流和必經的生老病死面前,都是一樣的渺小和脆弱。

更何況,那些畢業即失業的年輕大學生們;那些背負著房貸車貸,卻不知道裁員和明天哪個先來的職場打工人;或者是,那些頂著40℃高溫還在爭分所秒的外賣騎手們......

在整個生存環境愈發艱難的今天,「卷」真的還有必要嗎?努力還有價值嗎?曾經大眾追捧的世俗成功,真的值得羨慕嗎?我們又是為了什麼在工作、在生活呢?當下,追求幸福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本文,筆記俠將深度探討如今生存環境下,面對職場、生活的壓力和困境,我們究竟該如何化解?

我們該如何追求生命的價值,以及自己的幸福和存在的意義。

人的焦慮,源於自我認知的缺失進度條19:3300:00/19:33

一、往裡走,安頓自己的內心

現代社會中,人的處境都發生極大變化。

有些人工作很忙,社交圈和活動排的滿滿,或者瘋狂學習考證來填充生活。

而當冷靜下來時又感覺自己像個空心人,不知道未來在哪裡如何改變,甚至懷疑人活著到底在追求什麼。

他們或許衣食無憂,工作體面,甚至過著別人羨慕的生活,卻覺得人生似乎無意義。

而這個世界仿佛越來越盛行躺平風和享樂主義,因為覺得一切無意義,所以得意時須盡歡,失意時消極躺平。

結果躺平又躺不平,盡歡也盡不了,內心掙扎而矛盾。

我們是讓慣性作用繼續行進,還是加以匡正?又該如何對抗這種虛無感呢?

從出生到現在,我們的內心已背負了太多世俗的價值觀、大道理以及好壞、善惡、對錯的標準。

很多時候,恰恰是這些觀念和規條限制了我們內心的自由與安寧。

1.接納和認可自己

你是否被周圍人的聲音干擾過?被吐槽性格、能力、喜好等,你是否對別人的評價耿耿於懷,甚至產生過自我懷疑和否定?

馬克·吐溫說:「 每個人都是月亮,總有一個陰暗面,從來不讓人看見。

實際上,我們的每個缺點背後都隱藏著優點,每個不完美都可能對應著一個生命禮物:做事溫吞可能對細節要求更高;膽小怕事能讓你躲過飛來橫禍;喜歡出風頭總能沖在前頭解決問題;潑婦行為在有些場合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

所以,不完美面也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真心去擁抱它,不要過度自我否定和懷疑。

我們學會了接納和擁抱自己身上的不完美,讓各種可能性和諧共存,才能發掘這些不完美特質的積極內涵,讓內心世界復歸於平衡狀態。

正如喬布拉所言:「只要我們不對自己和別人妄下判斷,自然能迎來心靈的寧靜。」只有在這種寧靜中,我們才能聆聽內心深處傳來的聲音,那是我們至高的智慧。

2.接受不可得

紀伯倫說過:「 這個世界有兩種痛苦,一種是野心還沒實現的痛苦,還有一種是野心成就後的無聊。

很多成功的和正在追逐成功的人,他們都在這兩種痛苦中雙向切換。

所以有人說:真正能夠帶給我們寧靜的是我們內心的原則。

就像2600多年前,當孔子絕糧於陳蔡,七天沒有飯吃。外面有暴徒襲擊,但孔子依然弦歌不斷,依然給學生講課,因為他要告訴他的學生,無論在什麼情境下都應該臨危不懼、泰然若處。

1600多年後,當22歲的蘇軾高中進士,他給主考官梅饒臣寫了一封信,叫《上梅直講書》,引用了孔子這個典故: 不容然後見君子。他有大好的前途,春風得意,他並不知道等待他的到底是什麼。

如果世界接受不了我們的理想,這真的是我們的問題嗎?為什麼不能是世界的問題呢?

3.回歸初心,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許倬雲說,「存在於這世界上,你要有尊嚴,不要委屈自己去求取榮華富貴,甚至只為了求取一個更好的待遇。

假如你的興趣不在做醫生,你不要勉強自己學醫科;你的興趣在學文學,即使你可能生活得窮一點,也要想辦法堅持自己生命發展的方向。」

人生的意義,也在於你想賦予它什麼意義,這就是你跟別人的不一樣,獨一無二。

你想悠然自得無視世俗,那就是你生命的意義;你想濟世懸壺助人為樂,那也是你生命的意義;你想報效祖國建功立業,那也是你生命的意義。

做自己有興趣的事,聽起來是件抽象甚至奢侈的事,但只要關注自己的熱愛,人才能學會安頓自己的內心。

4.充實自己的內心

為什麼顏淵很窮,生活比其他人都差,卻被孔子視為自己最優秀的學生?因為顏淵的內心豐富,自得其樂。

蘇東坡的《赤壁賦》《定風波》,正是在失意時寫的,逆境時自得其樂,這不是逃避人生,而是尋找安頓內心的境界。

而許倬雲生而殘疾,八歲以前不能走路,卻能在凳子上看著螞蟻般家的情景看了一小時,這種也叫「自我派遣」,其實也是自己尋找安頓的地方。

每個人的內心如何充實和安頓呢?

許倬雲曾回答過這個問題,「靠輸入素材,特別是關於生活意義的素材,充實自己的內心。

多看看文學作品,讀讀好的詩詞歌賦,多聽聽好的音樂,多看看別人討論生活意義的文章……它們幫助你明白,世界上有這麼美妙的聲音,有這麼美好的境界。」

二、追求幸福的意義

在艾默生的《自然城之路》中有一句話: 一個人對世界最大的貢獻,就是讓自己幸福起來。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如果你不幸福,你就一定會有意無意的給周圍的人造成各種各樣的痛苦,你的幸福多一分,周圍人的災難就少一分。

歷史上那些給民族和世界造成災難的人,都是一些極其不幸福的人,或者是有致命的自卑的人。因為自卑,他才會幹出極端顯示自己力量的事情;因為缺乏安全感,他才會製造種種的非常殘酷保障措施,安放他那顆怯弱的心。

比如,朱元璋的殘暴到底是來源於哪裡?據統計,他一天要批200多個奏章,但仍舊堅持不要宰相,他要求手下人的活都自己干。同時,自己的工作也極其繁重,每天睡眠的時間短到3、4個小時,甚至是少於3個小時。

長期處於這種狀態的人,會出現習慣性的、模式化的暴躁甚至是殘暴情緒。在他的管理下,明朝也逐漸的發展出來一種怪相——最多的時候宦官達到幾萬人,接近十萬人,這是一種體制性的殘暴。

所以, 感知幸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你的幸福不僅是關乎個人,也關乎這個世界。

1、幸福資源≠幸福能力

但什麼是幸福呢?這是一個常常被提及的問題,100個人中,也許有100個不同的答案。

老子說,幸福是「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不可強求;羅素說,幸福是永遠相對的,因為寶貴而珍惜,因為珍惜而幸福……

而我們現在的大多數人,往往將財富、地位、權力認為是現代文明最重要的幸福象徵。大家都希望借著改變外在條件找到出路,認為只要能賺更多錢、有名、有權,找到更美麗俊俏的另一半,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但這種理解,往往讓我們在尋找幸福的路上,與幸福失之交臂。

因為人們誤解了兩個東西:幸福的能力和幸福的資源,常常把「幸福的資源」當成「幸福的能力」,以為「我要是擁有了什麼我就幸福了」。

其實前者是條件,而且它們之間的關聯度並不強。比如你購買了價值百萬的鋼琴,這是條件,是資源,但這並不表明你能夠彈鋼琴——會彈鋼琴叫能力。

所以, 幸福是需要能力的,而不僅僅是擁有資源。

2、幸福的終極狀態

一個人幸福的能力,不是外在刺激,而是自己主動的投入,去關懷和去參與,在乏味狀態下,保持一以貫之的、深層的、沉浸式的體驗。

就像一個熱戀中的姑娘在思念戀人,這是一種別人無法懂得的、樂在其中的痴狂。

而這種令人沉迷其中、如痴如醉、歡樂至極的心理體驗,就是幸福的終極狀態——一種澎湃的福流。

什麼是福流?

1975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米哈伊·希斯贊特米哈伊發表了他歷經15年的研究成果。

從1960年開始,他追蹤觀察了一些特別成功的人士,包括科學家、企業家、政治家、藝術家、運動員、鋼琴師、西洋棋大師,等等。結果發現,這些人經常談到他們一個共同的體驗:在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時,他們全神貫注的忘我狀態,時常讓他們遺忘了當前時間的流逝和周遭環境的變化。

原來這些厲害的人在做事情的時候,完全出自於他們內在的興趣,樂趣來自於活動本身,而不是任何外在的誘因(如報酬、獎勵、欣賞等)。

這種經由全神貫注所產生的極樂的心理體驗,米哈伊稱之為flow(也被翻譯為「心流」),並認為這是一種最佳的體驗。

就如古語云 「 人磨墨,墨磨人」。你在磨墨的時候,墨也在磨你,你在養花的時候,花也在養你……而中國古人特彆強調琴棋書畫對內在心靈的培養。雖然旁人看過來,會覺得一點都不刺激,甚至無趣,但投入的人卻甘之如飴,樂在其中。

福流體驗的六種心理特徵

福流的狀態有什麼特點呢?在1975年出版的《福流:一種美妙的心理狀態》一書中,米哈伊談到了六種福流的心理體驗特徵:

第一,全神貫注,注意力高度集中,完全沉浸在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之內,忽視了外在所有的影響;

第二,知行合一,行動和意識完美地結合,已經變成了一種自動化的、不需要意識控制的動作,有一種行雲流水般的流暢感;

第三,物我兩忘,自我的意識暫時消失,此身不知在何處;

第四,時間飛逝,有強烈的時間扭曲感,不知不覺中,百年猶如一瞬間;

第五,駕輕就熟,對自己的行動有一種完美的掌控,不擔心失敗,不擔心結果,充分體驗行動的過程,感受到自己每一個動作精確的反饋;

第六,陶醉其中,一種超越日常現實生活,發自內心的積極、快樂和主動,不需要外在獎勵就能體驗到行動的快樂,完成之後有一種酣暢淋漓的快感。

由此可見,這種福流的體驗既包括了身心體驗的因素,例如個體處於福流狀態時的感覺,包括行動和知覺的融合,以及注意力集中和潛在的控制感;也包括結果因素的影響,即個體在處於福流狀態時內心所體驗到的一種結果,包括短暫的失去自我意識、時間意識和活動本身的目標意識。

產生福流的三個客觀條件

1997年,米哈伊對福流狀態的體驗又增加了三個條件因素,也就是產生福流活動的外在客觀條件,包括三個很重要的因素:

第一,清晰的目標——當我們知道自己需要達到什麼目標,得到什麼結果,意識到什麼樣的目的時,我們更容易產生福流體驗;

第二,及時的反饋——我們所做的所有事情,都向我們提供了準確的、有意義的、快樂的反饋,激發出我們從事這個行動的強烈動機;

第三,技能和挑戰的完美匹配——當我們所面臨的挑戰特別困難時,我們很容易產生挫折的感覺,而當我們的挑戰特別容易的時候,我們就會產生單調、厭倦的感覺。只有當我們的技能和挑戰處於一種最佳匹配的狀態時,往往容易讓我們進入到一種福流狀態。

因此,幸福,特別是幸福的終極體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我們的感受,它是我們身、心、靈完美融合的狀態。

它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任何事情,一旦讓你產生濃厚的興趣,專注而沉浸其中,對周圍的一切渾然不知,始終被一種愉悅的力量所推動,雖然這件事情對你有一定的挑戰,但你仍然不斷地奮鬥、創造、探索,覺得自己能夠控制它、完成它,而且做完以後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無比喜悅,一種創造性的樂趣!

如果這些情景都出現的話,那麼,祝賀你,毫無疑問,你就是擁有過福流體驗的人。

3、感受生活中的福流

能否體驗福流狀態,跟做什麼樣的事情有關嗎?其實,想要讓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體驗到這種幸福的終極狀態,遠比我們想像的簡單:

強烈的福流體驗,通常產生於我們的心沉浸在我們所做的事情時。所以,工作會讓我們產生福流——為人民服務,為家人辛勞,都是可能讓我們產生福流體驗的重要原因。

人們在做自己愛做的事情時,往往能夠體驗到這種福流狀態。如喜歡攝影的人,儘管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行跡不定,仍然孜孜不倦,他們就沉浸在一種福流狀態中;喜歡音樂的人,在欣賞音樂的時候,也享受音樂所傳遞的節奏、韻律、感情,他們也沉浸在一種福流狀態中。

而當我們的注意力關注於我們周圍的親人朋友身上時,也經常會讓我們體驗到福流狀態。如彼此相愛的夫妻生活,或者只是和朋友談心、和親友聚會、和家人一起吃飯,也都是會產生福流體驗的重要活動。

同樣,一部好的電影,一本好的書籍,一首好的詩詞,一段好的音樂,都能夠讓我們進入到這種福流狀態。即使在我們打坐、沉思、冥想、專念的時候,我們也很容易進入到這種福流狀態。

因此,幸福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因為福流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所謂「極致的幸福狀態」其實也就是我們身、心、靈完美交融的快樂體驗。

三、好身體,才能跑馬拉松

但如果你對追求人生的價值和幸福的意義,仍然感到迷茫和痛苦,那麼不如務實一點,去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畢竟,人生漫長,有些答案不是立即可得。但擁有一個好的身體,才是跑馬拉松的關鍵。

就像俞敏洪說的,不比別人聰明就更努力,實在不行活得比他長,就贏了。

畢竟,好的身體,才有更多談精神、思考和行動自由的資本。

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內部系統和生理系統的平衡、五臟六腑之間的相互滋養,才能讓一個人神氣、志氣滿滿。而當人的生物鐘與地球旋轉保持同步時,最為健康。

如果生物鐘長期紊亂會引發超重,抑制免疫力,誘發2型糖尿病、癌症等多種疾病。

所以說, 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兒,身體才不會為你的放縱買單。

但我們在高壓的生存環境下,往往容易忽視了自己的身體健康,經常做一些傷害自己身體健康的事情。

學會尊重自己的身體和生活規律,不要讓壓力榨乾自己的身體。最後,還有幾點生活小建議:

1.一定要睡好

如果違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習慣,晚上該睡覺時,卻在打遊戲;白天該清醒時,卻在犯困……長期的睡眠剝奪,就會導致免疫力下降、飲食障礙等問題,還易感染或加重疾病。

尤其是凌晨2-4點,這一時段血流變慢,本就容易形成血栓,若因熬夜影響了身體正常的休息機制,更易因心血管疾病發作猝死。

所以,請保證每天6小時以上不受干擾的睡眠,這極其重要。

2.懂節制、吃要健康

早上7點、中午12點、晚上6點是人體消化期,胃分泌酸和酶幫助消化。

如果這些時段不進餐,酶會加重消化和腐蝕,帶來黏膜炎症甚至潰瘍,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形成肥胖,還會增加患癌症和糖尿病幾率。

而合理搭配自己的飲食,按時吃飯,才能保證我們的能量充沛。

3.多散步

散步是最輕鬆有效的鍛鍊。不但能夠促進血清素的合成,也能有效擴充大腦容量。波士頓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每天步行1小時(約5000步),相當於大腦延緩衰老1.1年。

4.適當的運動

每周 150 分鐘一定強度的運動,能夠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從而提高每一天精力的上限。

運動時間也很關鍵:下午五六點鐘,體力、耐力和體溫達到高峰,此時運動效果最好。

5.冥想放鬆

冥想,也是訓練心力的一種方法。

因為科學研究表明,冥想能降低與壓力反應有關的神經和荷爾蒙指標。在高壓的工作之後,花10-20分鐘的時間來冥想,可以給自己迅速充電,恢復心力。

比如,你可以找一個舒服的姿勢,挺直腰背,然後閉上眼睛緩慢均勻地呼吸。接著,把所有注意力都專注在呼吸上。如果發現走神了,再重新把自己的注意力拉回來,繼續專注呼吸。然後,等著時間到了,讓鬧鐘輕輕把你喚醒。

最後,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給你帶來一場好覺。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055fb45a09ee8099fff30921cfa2e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