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剛防線與大縱深防禦,同樣面對閃電戰,為何法蘇結局截然不同?

2023-03-14     小解說娛樂

原標題:魏剛防線與大縱深防禦,同樣面對閃電戰,為何法蘇結局截然不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里,德國憑藉閃電戰縱橫一時,這套三板斧一樣的打法,在戰爭初期鮮少有國家能夠擋住,運氣不好的可能直接原地升天,比如說波蘭就因為把部隊一線部署,試圖以塹壕戰對抗德軍,結果被打的暈頭轉向,短時間就喪失了全部戰鬥力,這就是典型的原地升天,死的比什麼都慘。

當然了,也有一些膽子大的,敢用防禦戰抵擋閃電戰,並且成功抵禦了片刻的,甚至是取勝了的。前者如法國戰役的後期,法軍在馬克西姆·魏剛元帥的指揮下,就成功以所謂的"魏剛防線"一度抵擋住了德軍的裝甲部隊。後者則是莫斯科戰役時期,蘇軍在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的指揮下以大縱深防禦抵擋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最終成功反敗為勝。

通過戰例可以證明,閃電戰並非無懈可擊,它可以通過積極的防禦戰將其挫敗。但是,為何法國的魏剛防線最終失敗,而蘇軍的大縱深防禦卻成功了呢?這二者相比,優劣長短到底何在呢?

首先,我們必須確認法軍和蘇軍所面臨的戰略態勢是不一樣的,這對於他們的部署有很大的影響。

法軍在1940年面對的困局是,法國缺乏足夠的戰略縱深,而德軍的主力已經衝進了法國腹地,法軍的反擊不僅失敗,而且德軍還把將法軍的一線主力合圍在了法國東北部和比利時境內,這造成了法軍主力損失殆盡。這種損失不光是法軍的一線主力近乎潰滅,更包括了法軍的機動部隊損失殆盡,法軍第1至第4裝甲師已經幾乎全滅。擺在魏剛面前的是個天大的窟窿,他手上只有64個殘破不堪的師,但是卻需要防守一道足足有965公里寬的戰線。

而蘇軍在1941年末面臨的困境也差不太多,德軍三個集團軍群全面突破了蘇聯國境,深入蘇聯領土腹地不說,蘇軍的主力部隊也幾乎損失殆盡。擺在朱可夫面前的爛攤子也很明顯,拋開德國南北兩個集團軍群不說,德國中央集團軍群也已經逼近了莫斯科。而蘇軍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的損失非常慘痛,約70萬蘇軍被德軍殲滅,西方面軍、預備隊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損失極為慘重。朱可夫現在同樣缺乏足夠的部隊,如何捍衛莫斯科也成為了他的問題。

1940年的魏剛和1941年朱可夫都面臨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他們手上的部隊已經不多,機動兵力更是幾乎枯竭。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沒有足夠的機動預備隊,也就是可供調遣的裝甲部隊,想要迅速應對德軍的攻擊是很難的。1940年的法軍和1941年的蘇軍,都有很多部隊是在純粹的防禦戰中被德軍裝甲部隊突破了防線,然後從兩翼合圍殲滅的。在這種極端不利的情況下,該如何制止德軍的攻勢,成了兩個不同時間點的指揮官所思考的相同問題。

而當時魏剛的方案被稱之為魏剛防線,他將現有的部隊全部部署在了戰場上,這些部隊以團營級展開,以村鎮為支撐點展開了大大小小的環形陣地,每個環形陣地都配置了輕重火炮。按照魏剛的想法,他希望這道防線能夠割裂德軍裝甲部隊和步兵的聯繫,德軍的坦克要穿過陣地之間的縫隙無所謂,但這些陣地會重點打擊德軍步兵。任何德軍試圖在其防線內構築橋頭堡的舉動,無論大小都會遭到迎頭痛擊,每個部隊也會死守在他們的陣地,直至全軍戰死為止。魏剛希望用這種方式把德軍擋在防線外面,儘可能的為法軍重組兵力爭取時間。

朱可夫採取的方案也差不多,被稱之為大縱深防禦。蘇軍戰線的正面寬度為710公里,此時朱可夫手上的部隊十分有限,故此朱可夫也將自己的部隊拆開使用,修築了大量的環形陣地。區別於法軍的魏剛防線,這些陣地很多是沒有村鎮作為支撐點的,完全是在曠野上修築了工事。這些陣地並不堅固,反坦克火力也不充足,炮兵也不足夠,因為要集中使用而無法下放。為今之計,朱可夫也只能試圖利用這些大大小小的環形陣地,以死戰不退的方式遲滯德軍。

可以說,法軍和德軍在基本策略上都差不多,都是採用防禦策略抵擋德軍的進攻,儘可能為己方爭取足夠的時間。如果從本質上看,雙方的策略沒有任何區別,那為什麼最後蘇軍能取得勝利,而法軍卻失敗告終呢?難道是因為魏剛的能力不如朱可夫,在指揮上出了問題嗎?

通常看法是,魏剛在能力上遠遜於朱可夫,所以造成了法軍的潰敗,但這一看法其實是不正確的。作為法軍機動戰術的支持者,魏剛在能力上無可挑剔,他的魏剛防線也確實是起到了阻攔德軍的目的。可是魏剛手上實在是沒有預備隊了,儘管他盡力重組了近乎潰滅的機動部隊,並且用這些機動部隊去打擊冒進的德軍。面對如此寬闊的戰線,法軍機動部隊實在是難以顧及全面,總是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法軍守衛如此漫長的戰線也是無可奈何,因為他們必須集中力量捍衛那些交通樞紐,尤其是巴黎,丟了這裡就完蛋了。

與此同時,當德軍掌握了魏剛防線的基本原理之後,自然也就可以針對性的做出攻擊,目標直指法軍的薄弱地帶和軟肋。德國空軍會針對的攻擊這些環形陣地,摧毀那些對裝甲部隊和步兵有巨大威脅的火炮和火力點,並且對任何試圖發動反擊的法軍機動部隊實施打擊。最為致命的是,守衛巴黎的那一段防線最終被德軍的優勢兵力所突破,這造成了魏剛防線在整體上的崩盤。而巴黎的失守造成了法國交通樞紐的易手,這加快了德軍的行動速度,法國最後的抵抗也就這樣被粉碎了。

反觀蘇聯在1941年的情況則大不相同,他們有足夠的戰略縱深,這確保了蘇軍在早期一連串的失敗後,德軍仍舊不能形成在法國那樣的優勢。而讓人感到幸運的是,蘇軍的交通樞紐有兩個,一個是被德國北方集團軍群圍攻的列寧格勒,另一個就是正面臨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攻擊的莫斯科,且都沒有被德軍拿到手。德軍沒有交通樞紐在手,就等於無法有效利用蘇聯的鐵路線,考慮到蘇聯的公路都是"爛路救國",德軍在經歷長期的作戰後,補給線的壓力已經到了極限,這對於他們的攻擊能力有極大的影響。

朱可夫的大縱深防禦則是基於這兩個優勢,他其實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要徹底把德軍擋在外面,他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儘可能遲滯德軍的進攻。他沒有足夠的坦克,也沒有足夠的火炮,那麼他對付德軍的辦法就是利用距離阻止對方。裝甲部隊的每次進攻和行動都會消耗燃料和彈藥,對於坦克自身也會有極大的磨損,無形中就消耗了自己的力量。朱可夫試圖通過這些大大小小的陣地來不斷的拖延德軍的進攻,消耗德軍的進攻力量,直至把德軍的力量消耗殆盡,或是拖到冬季的大規模降雪和降溫來臨,那麼他就有一個反擊機會。

當然了,至關重要的一點在於,魏剛手上已經沒有了足夠的預備隊,他只能採取單純的防禦,充其量是一種戰術防禦。可單純的戰術防禦無法改變戰場局勢,防禦戰的先決條件是要在防禦後投入預備隊進行反擊,如果沒有預備隊進行反擊階段,那麼久必然會失敗。很幸運的是,朱可夫有預備隊,雖然這些預備隊的質量並不好,而且缺乏坦克和火炮,但在蘇軍於12月初的反擊仍舊是至關重要的。更別說在12月初,天氣已經開始斷崖式的降溫,並且伴有大規模的降雪,這就讓德軍的戰鬥力削弱到了極點。

足夠的縱深防禦和足夠的預備隊,再加上老天爺都站在朱可夫這一邊,朱可夫的大縱深防禦自然可以贏得勝利,在戰爭的最後階段發起反擊,而這一切都是1940年的法軍所不具備的。手上只有一把爛牌的魏剛,就算是有天大的本領也不可能取勝。當然,他的防禦戰術是優秀的,可現實條件擺在這裡,那他自然也就只能失敗了。反觀蘇軍卻能夠運用所有有利條件,贏得至關重要的莫斯科戰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850d6b9aaf7abe76fba172d0cec8a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