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爆發的甲午戰爭是中日兩國國運的分水嶺,最終中國慘敗向日本賠償兩億兩白銀。以「定遠」為代表的北洋水師主力艦擁有更多大口徑火炮,在海戰中未能擊沉一艘日艦。而以「吉野」為代表的日軍主力戰艦,卻靠中口徑火炮取得了巨大戰果。為什麼會這樣?
存在技術代差
19世紀末到二戰前的大炮巨艦時代,各國為了能夠壓住對方競相研製大口徑艦炮。在甲午戰爭爆發那個年代,各國的大口徑火炮技術出現瓶頸,而中口徑火炮有了技術突破。
影視劇中的鄧世昌
日本軍艦因年齡較新,抓住了實現火力反超的良機。日軍主力艦在19世紀80年代後期建成的只有「浪速」「高千穗」,90年代建成的卻有「松島」「嚴島」「橋立」「千代田」「吉野」「秋津洲」。其中排水量3000噸級的有3艘,4000噸級有4艘。日艦不僅擁有前後主炮,還在中部密集安裝了大量的副炮。
在甲午大海戰中,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200毫米以上大口徑的火炮的比例是26:11,小口徑火炮的比例是92:50。但在中口徑火炮方面的比例是209:141,尤其日艦裝備的中口徑速射炮多達67門,其中120毫米口徑的59門,152毫米口徑的8門。
定遠艦的主炮布局
這個速射炮不是使用彈鏈供彈的機關炮,而是採用彈簧和液壓復退裝置的火炮。在當時北洋水師戰艦上無論是305毫米、210毫米主炮,還是150毫米、120毫米副炮均為上架和炮座分開的架退炮。
架退炮每次開炮之後,巨大的後坐力將推動著上炮架滑動,以「滑坡」的過程來抵消後坐力。這就造成火炮整體非常笨重,而且火炮在「爬坡」後還不會自行回到原位,必須以人力操縱將火炮退回原發射位置。由於海戰中目標是動對動,這樣增加了射擊間隔就導致每一發炮彈都必須重新瞄準,進一步降低了命中率。
日本「吉野」為代表的四艘快速巡洋艦和「三景艦上面的中口徑速射炮,炮彈發射之後可以在幾秒鐘之內完成復進,既增加了火炮的射速又大幅提高了命中率。
吉野艦上的速射炮
除了火炮雙方的炮彈的差距更大。「定遠」的305毫米主炮使用的實心穿甲彈重325千克,開花彈重298千克裝填有10千克黑火藥。顯然這樣的炮彈只有命中敵艦吃水線位置,或在彈藥庫、動力艙內爆炸才能取得戰果。而日艦雖然炮彈重量不到50千克,卻裝填有日本海軍工程師下瀨雅允劃在竊取的法國烈性炸藥基礎上研製的下瀨火藥。
定遠艦威力巨大的305主炮
這種炮彈在爆炸之後還可以起到縱火的效果,而北洋艦隊戰艦上普遍有大量易燃品。同時日本還大量進口了無煙發射藥,每次開炮之後無需清理炮膛就可裝填下一發炮彈。這樣日艦在射速和炮彈威力方面,都對北洋艦隊形成了碾壓之勢。
作戰思想有差距
日本艦隊也有一些中看不中用的大口徑火炮,和「吉野」同樣在第一游擊隊的「浪速」「高千穗」兩艦首尾各有一門260毫米火炮。而且北洋艦隊中的「致遠」艦和「吉野」由同一設計師主刀,只是「吉野」更新更大。雙方對火炮性能的不同追求反映了在進入1890年之後,世界海軍對於艦炮火力的思想上的重大變革。
在此之前歐洲國家也認為戰艦應該安裝大口徑艦炮,而且強調前向投射火力。所以在「定遠」這樣的一等鐵甲艦上不但裝備了四門305毫米主炮,而且採用對角線布局以便能夠同時向前設計。「致遠」排水量只有2300噸卻裝備了三門210毫米和兩門152毫米艦炮,除尾炮之外都能向前射擊。但其火力標準似乎都是針對於重防護的鐵甲艦,對巡洋艦作戰中就會因為射速和命中率而吃虧。
吉野艦的速射炮猛烈開火
「吉野」雖然排水量達到了4225噸,但卻只有四門152毫米和八門120毫米速射炮。其火力側重點顯然是打擊巡洋艦,而當時的巡洋艦防護水平非常有限。「致遠」這樣的穹甲巡洋艦的要求是在艦體被打穿之後,仍能保證穹甲之下艦體的浮力。「經遠」在艦體中部增加了高出水線0.6米,上半部分厚241毫米的垂直裝甲。
甲午海戰中,無論是「吉野」還是「三景艦」的速射炮都無法憾動「定遠」級的14英寸鐵甲,「定遠」、「鎮遠」兩艦分別中彈159發和220發卻依然能夠戰鬥。但是「經遠」卻因為無防護艦體大量中彈後進水嚴重,其垂直裝甲沉入水下失去防護效果最終沉沒。北洋艦隊其它巡洋艦更是被打得千瘡百孔,大火還嚴重影響了堵漏作業。
日軍三景艦
實際戰果
從甲午海戰結果來看,日本聯合艦隊絕對是完勝;中國北洋水師五艘戰艦沉沒,其餘除逃跑的「濟遠」,全部傷痕累累。日軍只有發生大爆炸的「松島」號需要回國維修,另有三艘戰艦在錨地維修;其餘各艦在數天之後均恢復戰鬥力。
但日本艦隊從一開始採用的就是「捏軟柿子戰術」,集火於北洋艦隊中實力最弱、不應該放在一線作戰的「超勇」和「揚威」號。這兩艦幾乎沒有防護能力,首尾的254毫米炮射速極慢同時,機動也墊底。就這樣「揚威」艦還是在撤出戰場後,被逃跑的「濟遠」撞沉。
「經遠」在擺脫日艦追擊後才因傷勢過重而沉沒,沒有一艘日艦親眼目睹了「經遠」的沉沒。「致遠」艦一直被以訛傳訛是日艦發射的魚雷將其擊沉,但日艦並無發射魚雷的記錄。現在有人認為是「致遠」試圖逼近「吉野」發射魚雷,卻不幸被炮彈擊中魚雷發射管引起殉爆。而「廣甲」艦乾脆逃跑時擱淺,拖拽不成功後自毀。
被日艦炮彈擊中起火的致遠艦
可見日艦的中口徑速射炮雖然射速快,命中率也高。但更多起到的是殺傷人員和縱火,而不是擊沉戰艦的作用。可以說如果北洋艦隊的後勤保障能力能夠好一些,這些被擊傷的戰艦經過短時間維修之後也能恢復戰鬥力。
相比之下「吉野」艦被「超勇」命中一發炮彈就當場炸死2人,炸傷9人,「高千穗」差點引發彈藥庫殉爆。旗艦「松島」號被「鎮遠」艦的一顆炮彈命中引起了連環爆炸造成28人當場斃命,68人受傷;其餘日艦如果被命中「定遠」的開花彈也同樣不堪一擊。
吉野艦
全方位落後
回顧甲午戰爭歷程,許多讀者都會有這樣的假設:且不說在甲午戰爭之前,北洋艦隊能否添置丁汝昌要求的21門速射炮;如果北洋艦隊的炮彈能夠充足,煤炭質量再好一些,或許都不會打成這樣的結果。
事實的確如此,北洋艦隊在1888年成軍之時,其整體水平是遠超當時日本艦隊的。可惜由於雙方統治者的眼光不同,在日本艦隊突飛猛進的同時,北洋艦隊卻進入了凋零的狀態。
慈禧
1891年後不准外購彈藥和器械,導致北洋各艦在1893年時已經出現了嚴重的鍋爐老化和炮彈不足的問題。開平礦務局提供的劣質煤不但進一步惡化了北洋戰艦的動力問題,還因煙塵大,在海戰中提前被日艦發現。
整場甲午海戰中,即使按照日本方面的統計數字,北洋戰艦的火炮命中率也高於日艦;而且有多發炮彈擊中了日艦吃水線這樣的致命部位。可惜由於北洋水師的高爆彈過少,同時炮手被日艦的炮彈大量殺傷降低了發射速度。在甲午海戰中,日本海軍共發射大小炮彈20921發,幾乎每艘北洋軍艦每分鐘都會遭到10發炮彈的射擊。
鎮遠艦
這樣雙方的炮彈發射量差了幾倍,能夠命中日艦的炮彈就無法累積出足夠殺傷。甚至退一步說哪怕給「定遠」和「鎮遠」配齊一半的高爆彈,那些和「定遠」艦航速差不多的日艦全部可能被重創。可惜昏聵的高層,讓北洋各艦都只能倉促上陣,士兵沒往炮膛里塞刀叉當炮彈都已經是萬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