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春節檔電影終於熬過寒冬,再次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各路導演摩拳擦掌,7部影片,群雄逐鹿。
有號稱全明星陣容的「上海諜戰風雲」《無名》;
有7年磨一劍之作的「粒子水墨動畫」《深海》;
還有唯一一部純喜劇,「全家歡」《交換人生》。
而到了《滿江紅》這裡,只簡簡單單五個字:
張藝謀力作。
光看海報,紅黑交映,熟悉的國師配色一出,已然刷爆小in的朋友圈。
上映短短三天,《滿江紅》便在一眾影片之中拔得頭籌,票房破10億大關。
更是在昨晚一舉衝上熱搜,實現票房「逆跌」。
懸疑+喜劇的多元題材,沈騰、易烊千璽雙男主的奇妙搭配,張譯、雷佳音、岳雲鵬等豪華助陣,《滿江紅》,憑什麼?
事實上,它也並不辜負大家的一份期待。
走出電影院的小in,在視聽的震撼之中遲遲不能回神,直呼「不愧國師」!
要說今年春節檔哪一部電影能以中式審美破圈走出國門。
張藝謀這部《滿江紅》,贏了。
電影開篇,深宅大院,清冷色調,密集的鼓點。
一眾士兵穿梭在青磚灰瓦的暗巷,步調緊湊。
音樂驟停,畫面定格,一名使臣在房間內遇刺身亡。
——這是宰相秦檜(雷佳音)在山西的駐地。
時間是南宋紹興年間,岳飛死後四年,秦檜奉命率兵與金國和談的前夜。
死者為金國使臣,兇手未知,而使臣身上的密信也不翼而飛。
這封密信,很可能是秦檜與金國私通的重要證據。
秦檜要找,並且,要秘密地找。
一樁命案,一封信件,小兵張大(沈騰)被牽涉其中,親兵營副統領孫均(易烊千璽)臨危受命,二人組成臨時拍檔,成為一根繩上的螞蚱。
秦檜賜他們令牌,命倆人一個時辰之內找出真兇,找回信件。
而他的左膀右臂——宰相府總管何立(張譯)、副總管武義淳(岳雲鵬),負責督辦。
凡入局者,不過權臣秦檜的一顆棋子。
他們深知:事辦砸了,斬;辦成了,亦斬。
幾人各自保命,各懷鬼胎。
故事便在多方斡旋之中展開,反轉再反轉,並且抽絲剝繭一路牽扯出舞姬瑤琴、車夫劉喜,以及背後更大的真相。
《滿江紅》的電影海報上赫然寫著:懸疑管夠,笑到最後。
電影播出,觀眾也就「懸疑」和「喜劇」爭執不下,褒貶不一。
一方面,懸疑發燒友並不買單。
他們認為劇情反轉太過生硬,推理部分不夠飽滿,全片下來更像是一部經不起推敲的劇本殺。
另一方面,衝著「百分百含騰量」而來的觀眾,並未收穫想像中的開懷大笑,搞笑的橋段只是點綴,並不經典。
喜歡的觀眾卻覺得,整部影片都遍布巧思,每個角色都可圈可點。
沈騰所代表的小人物的搞笑,易烊千璽的勇猛,張譯一聲聲的「哎」,岳雲鵬動不動就「被人下了」的刀,甚至是雷佳音的替身,都讓影片極具可看性。
無論是「懸疑」還是「喜劇」,我們對《滿江紅》的討論,似乎總圍繞著劇情展開。
而劇情以外,不容忽視的,是張藝謀在中式審美上一以貫之的「穩」與「絕」。
從《紅高粱》里的黃土、紅轎、陝北民歌;
到《十面埋伏》中國鼓、袖舞;
再到《金陵十三釵》的絕美旗袍、秦淮景。
我們可以看到,一直以來,張藝謀電影中的文化內核沒變,他所堅持的中式審美沒變。
張藝謀的中式美學,絕。
張藝謀的中式美學,也在這部《滿江紅》里展現得淋漓盡致。
首先,是配樂之美。
整場觀影下來,觀眾最記憶猶新的要屬電影配樂。
這次,張藝謀攜韓紅,再一次將《有話好好說》中的曲藝敘事搬上大熒幕。
小鏜鑼敲出的鼓點如密密麻麻的雨絲,配合沈騰和易烊千璽緊湊的步調,穿梭在陰鬱的甬道,串聯起一個接一個的線索,鋪陳開一層又一層的反轉,讓人耳目一新。
《穆桂英挂帥》《五世請纓》《包公探陰山》……這些豫劇經典唱段,都是《滿江紅》電影配樂創作的基礎。
豫劇唱段一出,觀眾也在這「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一齣好戲中,期待這幾個花臉小角接下來會整什麼花活兒。
這也是韓紅首次嘗試做電影配樂。
她找到了洛陽豫劇院首席板胡李洪超老師,將戲曲與搖滾「混搭」,最終呈現的河南話老戲段鏗鏘有力、節奏激烈,實在是妙!
其次,是經典的光影、色彩之美。
美術出身的張藝謀在畫面和色彩的運用上一直為人稱道。
《十面埋伏》中青翠欲滴的綠,是美艷背後的暗藏玄機,是情勢的誘人與兇險;
《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金色調,展現的是極盡奢華的帝王之家,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影》黑白相生,水墨飄逸,浩渺雲煙盡收眼底,是禪意武俠。
而《滿江紅》的黑紅配色更為經典,是一正一邪兩股勢力的明爭暗鬥,是通姦賣國與壯志報國的對撞衝突。
《滿江紅》的取景地,是始建於明代的太原古縣城。
青瓦飛檐、高牆深院,肅殺的色調之中,「桃丫頭」一顆紅櫻桃顯得格外耀眼,那正是岳家精神的星星之火。
圖源:微博
最後,是結構之美。
全片從一封消失的密信鋪展開來,由點及面。
整個過程,懸疑為主線,喜劇做點綴,總能適時地緩解波雲詭譎的緊張氣氛,同時又不耽誤烘托壯懷激烈的家國大義。
張大、劉喜等無數死士英勇就義,鋪出一條接近秦檜的血路,最終卻不以快刀斬秦檜收尾,反倒是輕巧一筆,落在一曲流芳百世的《滿江紅》。
放得出去也收得回來,出其不意卻張弛有度。
張藝謀,一直沒有放棄藝術表達。
而事實也證明,中式美學,總能攝人心魄、沁人心脾。
今年春晚,舞蹈節目驚艷全網,力挽狂瀾。
一曲《碇步橋》,搖曳生姿婉婉動人的少女舞進了人心,也舞出了溪水淙淙的煙雨江南;
《滿庭芳·國色》將中國傳統色彩靈動於紙上,桃紅、凝脂、緗葉、群青、沉香......古人命名顏色,如此浪漫;
《錦繡》則舞活了漢代人俑,紅袍金鈿,寬袖長衣,盡顯禮儀之邦的端莊典雅。
泱泱中華,千年錦繡。
我們好像從來不缺「美」,更不缺美的形式與內核,缺的好像只是一份遺失的詮釋。
這是一個鼓吹「國潮」,拿文化賣弄生意的時代。
流行歌曲加入簡單的戲腔,矯揉造作的模仿下就叫「國風」;
千篇一律的衣服上印幾個中國字,就打標籤叫「新中式」;
家裡擺上幾具假的梅蘭竹菊,附庸風雅,便可以叫「中式裝修」。
可是,這樣的作品真的可以代表中國美學嗎?
這樣的「國潮」真的有中式審美的內核嗎?
並不。
利益與浮躁之下,粗製濫造的中式之美如明珠粉飾,久久蒙塵。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中式美學,模仿得了形式,套得了模版,唯缺那一份——意境。
就像張藝謀的《滿江紅》,如果只是國風元素的簡單堆砌,倒也沒什麼好歌頌的。
而他的厲害之處,是氣韻。
是結尾部分「全軍復誦《滿江紅》」的壯烈。
有人說,影片打打殺殺,無數如張大、如劉喜、如瑤琴的仁人志士前赴後繼,不惜血濺宰相府,只為接近秦檜。
而結局卻僅僅是以刀抵背,逼他在樓上背出那闋《滿江紅》,屬實荒誕。
但我卻被這份浩然長氣感動。
一首《滿江紅》,彰顯的是華夏精神,是家國大義,更是張藝謀特有的文人浪漫。
一把刀,只能讓一個秦檜死掉一次;一闕詞,卻可以讓千千萬萬個秦檜死掉千千萬萬次。
我不殺你秦檜,我留你讓世人唾罵,但岳家軍的精神卻得以永世流傳。
比起取他性命,或許這才是對秦檜最大的侮辱。
全片不見岳將軍,句句皆是報國情。
這份烽火連三月的家國情懷,這份時世英雄的凜然大義,才是獨屬於中國審美,唯華夏子孫能領悟的共鳴與震撼。
它美的如此心驚又如此浪漫!
從魏晉風流,到盛唐華象,再到宋朝清麗。
中式美學不是條條框框,也不是嚴絲合縫,而是含神寫意。
文人墨客情隨筆起,有《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的豪邁,有「十年生死兩茫茫」的哀思,有「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霸氣。
而古人作畫,既是水墨留白,虛實相生,又是大膽對比,熱烈絢爛。
一幅明代《落花詩意圖》,全篇沒有花,唯有寂寂空山、龍鍾老者、幾株翠柏,卻是滿目水流花謝,落英繽紛。
【明】 沈周《落花詩意圖》
而今,什麼才是真正的「中式美學」?
是《國家寶藏》中關大洲作曲的《水龍吟》。
一滴水聲鋪開歷史畫卷,古琴委婉悠揚,帶出中國鼓的氣宇軒昂,再由胡琴娓娓道來,訴說百年興衰。
是河南衛視火出圈的《唐宮夜宴》、《洛神水賦》。
雍容氣度的赴宴小宮女,一副俏皮姿態,靈氣逼人;翩若驚鴻、宛若游龍的水下洛神,是真正美的化身。
《洛神水賦》
是許嵩在《昨夜書》中揮毫續寫的岳飛《小重山》。
「夢裡披荊斬棘錚錚之鐵衣,已乘昨夜長風隨波東流去;城外馬歇搖首頓蹄,鵬舉瞰冷雨;只嘆普天之下垂成的同慶。」
才氣逼人,震驚四座。
凡此種種,才是我們當傳承、當弘揚的「國潮」。
端午節、馬面裙不該被竊取,水墨動畫也不該被迪士尼學了去。
中式之美,只有中國人可以傳承,因為那其中蘊含的、美的動人心魄的,是華夏風骨,是祖宗遺風,是民族之魄。
或許這也就不難解釋,當影片中的「假秦檜」在城樓之上誦出《滿江紅》,萬千士兵全軍復誦,氣勢延宕,影院入戲者,人皆聞之而泣。
觀眾感受到的並不是尷尬,也不是荒唐。
而是「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震撼。
是那份專屬於中國人的、洶湧澎湃的中式浪漫。
《滿江紅》,好美好絕。
久久激盪的,不過是那一刻穿越千年的,我的中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