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8個景點,特種兵大學生在發什麼顛?

2023-04-19     ins生活

原標題:一天8個景點,特種兵大學生在發什麼顛?

FIGURE 04/13

排隊上青城山,夜爬泰山,占領千佛山......

放眼望去,如今的山頭長滿了大學生。

疫情之後的第一個春日,大學生們人均重生,不只是山上,每一處景區、每一個網紅打卡點,都在劫難逃,被無差別攻占。

圖源小紅書截圖,下同

當上一屆大學生還在隨遇而安地躺在酒店吃外賣,奉行「佛系旅遊」時,這屆大學生已經開始指哪兒打哪兒,化身時間管理大師。

最近,一種「拉練式」旅遊更是在大學生群體中出現人傳人跡象。

「青春沒有售價,瘋狂就在當下」,一天8個景點,火車硬座通宵,還要準時出現在周一的早八課堂。

假期越短,玩兒得越狠,寧把鞋底走穿,也要把景點看完。

這種旅遊方式被網友們戲稱為「特種兵式旅遊」,無數大學生特種兵接力報道,個個劍走偏鋒。

怎麼說,竟然看出了一種熱淚盈眶的感覺。

特種兵式旅遊,主打就是一個去過

要說手握1500元生活費,還能周末說走就走,必須得是當代大學生。

有沒有錢不重要,大力才能出奇蹟。

如果不是看了他們的行程表,都不知道人類的極限在哪裡。

來自安徽的大學生月月(@我不是要熬夜),周五下課之後踏上了晚上12點的夜班火車,凌晨5點到達北京,開啟了瘋狂打卡模式:

6點南鑼鼓巷,7點鼓樓,8點半故宮,11點護城河,12點吃炸醬麵,下午2點雍和宮,3點半頤和園,9點夜騎天安門,12點在海底撈,3點排隊看升旗,6點半北海公園,8點半天壇,下午5點多的高鐵又是一夜,周一準時上早八。

圖源@我不是要熬夜

評論區破防了,網友第一次見識了「青壯年」三個字的含金量:

「在北京活了15年都沒你玩兒得全」

「走馬觀花都形容不了你」

「這是鐵人三項比賽吧」

在倡導慢生活和深度游的今天,特種兵式的旅遊可謂是「窮凶極惡」,很難說沒有私人恩怨在裡面。

曾經是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如今上車睡覺下車狂飆。

在規定的時間內速通某個城市,大學生們變身急行軍,旅的不是游而是極限挑戰。

圖源網絡

日均萬步又如何,主打就是高效和性價比。

同是去北京旅遊的大學生大川,9個小時火車硬座,「來回車票和景點門票控制在200元以內,再加上其他花銷,這趟北京之旅,共花了1200元。」

而博主@隆冬洋,則被網友冠以「最能吃的特種兵」,一天在重慶吃了30頓飯,只花了500塊錢。

網友:嘴巴是不是明天就要到期了。

圖源@隆冬洋

對於特種兵大學生來說,一個堅定不移的信條就是:不住宿,既節約時間又節省錢。

於是,很多特種兵機智解鎖了一波絕佳的過夜地點:

硬座通宵是最常規的操作。

凌晨的火車站候車廳、車廂里,全是七仰八叉各種姿勢睡覺的大學生,安全感和親切感瞬間拉滿。

某旅行平台上,本月4日至5日有62%的「00後」遊客選擇夜間「晚9點-早9點」出發的航班和火車。

進階版特種兵更是發掘了海底撈過夜小妙招。

前段時間,網友發了一段視頻,是自己凌晨吃完海底撈躺在餐位上睡覺,「可以睡一夜,省了大幾百房費」。

這條視頻一經發布便登上熱搜,引起熱議。

總之,能不睡則不睡,不得不睡的話,除了海底撈和火車硬座,24小時營業餐廳、網吧、洗浴中心等,只要有個容身之所,第二天就能立馬滿血復活。

此時此刻酒店內心os:不是說大學生都出來旅遊了嗎,人呢?

不僅是大學生,有些上班族也開始嘗試這種瘋狂打卡式旅遊。

最近,一條「30小時往返1300公里游6個景點」的新聞衝上熱搜。

圖源網絡

單休如何跨省游?

下午6點下班,8點沖向車站,坐晚上9點的火車,睡一覺凌晨5點到北京。

打卡了天安門、前門樓子、北海公園、鼓樓、南鑼鼓巷、天壇公園6個景點。

當日下午6點半開始返程,凌晨2點半到鄭州,睡一覺,7點半起床去上班。

從前車馬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如今高鐵很快,兩天可以跑三個城。

不少打工人爭相模仿,結局卻是腰酸背痛直接病倒,身體力行地告訴你什麼叫衝動的代價。

圖源@小小炮

看來特種兵只適合大學生,不適合打工人啊。

壓力與焦慮齊飛,沙漠裡尋找綠洲

不得不說,這屆大學生是能整活兒的。

不光有極強的身體素質,還有毫無創作瓶頸的腦洞。

在搗鼓出特種兵式旅遊之前,大學生們就已經腦洞大開,交換上課,重新定義「交換生」。

既然都想去旅遊,那何不去對方的城市,互換寢室,互相簽到上課,玩夠了再換回來。

既不趕時間,又節省了一大筆住宿費。

總之,這屆大學生為了出遊可以說是費勁心思,把過去三年沒出行的遺憾統統補上,似乎已經成了疫情封校的後遺症。

特種兵式旅遊火了之後,全網都在熱議。

「這游非旅不可嗎?跟出差有什麼區別」

「走馬觀花就不要遊了,根本體會不到當地的文化精髓」

「這是去享受還是去受罪的,根本起不了身心放鬆的作用」

甚至有人懷疑一些博主是為了博眼球、騙流量。

充足的睡眠,悠閒地吃吃喝喝,感受小橋流水,欣賞日落西山,誰不愛呢?

然而對於課程緊張、經費有限,卻渴望出行的大學生來說,走馬觀花的打卡式旅遊或許並不舒適,卻是退而求其次的最優選擇。

如今,卷考研、卷考公、卷工作的年輕人,在水裡都泡窒息了依然上不了岸,生活像一片一望無際的沙漠,充滿了未知的迷茫與失控感。

只要走出去,就能少些遺憾、多些撫慰,又何必苛責呢?

電影《楚門的世界》

前段時間寺廟火了。

年輕人趁著周末悄悄上山,求神拜佛,各路神仙加班加點連夜接單。

不同於以往買票進廟的香客,這屆年輕人選擇在寺廟做義工,玩的就是真「出家」。

圖源小紅書截圖

失戀的、裸辭的、考研的......環境清幽、毗鄰神仙、還包吃住的寺廟,似乎成了人間最後一片凈土。

沒事幹點兒體力活舒緩精神壓力,順便積攢功德。

必要的時候,還能把道長們當作心理諮詢師,求門問路,指點迷津。

寺廟義工之火爆,一床難求。

小紅書截圖@三聯生活實驗室

失去對生活的掌控的年輕人,周末出家之餘,還迷上了算命,寄希望於玄學神力。

短視頻平台上,塔羅牌、星占術異軍突起,算工作、算姻緣、算運勢......播放量輕輕鬆鬆就能破萬。

這年頭,老闆都算不準的何時漲工資,問大師一定沒錯。

當「努力就會有回報」成為一個騙局,當生活的發條擰緊,如陀螺般一刻不敢停歇。

疾馳的地鐵車廂里麻木的年輕人、晦暗的格子間裡螺絲釘般的打工人,似乎都急需一個答案。

我們甚至不清楚,「垮掉的一代」,垮的究竟是年輕人,還是這個吱呀作響的社會機器。

壓力與焦慮齊飛,穿林打葉。

可作用力越大,渴望破土而出的反作用力便越強。

走馬觀花又如何,不見得沒有意義

說回「特種兵式旅遊」。

在這個現象級爆火的過程中,或許不免有人跟風玩梗,然而更多的年輕人是做足了功課。

有限的時間裡,不僅儘可能多地感受了城市文化底蘊,甚至獲得了意外的體驗,擁有了獨特的回憶。

大學生 @小兔子在讀研 回憶起那段保研的時間說:

「每天睜眼就要『卷績點』,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旅行的機會,以前我也想等有空了再出去,但疫情後周圍發生的很多事情讓我意識到,或許當下才是做這件事最好的時候。」

圖源@小兔子在讀研

她從洛陽出發,13個小時的夜間硬座,凌晨5點抵達青島,之後又去了泰安,夜爬泰山。

出發泰山前她做了一條橫幅「青春沒有售價,瘋狂就在腳下」,打算在泰山腳下來一張合影。

拍照時卻意外收穫了一大群人的加入,大家一起高喊口號,那種青春熱血的感覺延宕山林,也永遠掛在了她的心頭,成了風景之外的別樣收穫。

圖源@小兔子在讀研

那位在北京暴走了兩天的大學生月月(@我不是要熬夜),在頤和園駐足的時候播放了一首趙雷的《我記得》,「從此每次聽到這首歌,就能想起那天頤和園的陽光」。

圖源網絡

誰說除了慢悠悠的深度游,其他一切都沒有意義?

那些費勁心思認真做的攻略,那些匆忙卻美好的照片,那些跋山涉水探索世界的熱情;

以及在深夜的海底撈,和陌生同齡人之間的相視一笑;站在高高的山頂上,與一群素未謀面的人共同迎接第一縷朝陽......

細小的喜悅蒸騰上升,充滿著整個空氣,也充實著我們貧瘠的一生。

又如何不是意義呢?

上周日,小in在公園一隅偶遇了一個年輕樂隊的草坪音樂會。

自發組織的音樂會,籍籍無名的小樂隊,卻被裡三層外三層圍了個水泄不通。

音樂會整整持續了一個下午,晚上7點,將將入夜,活動也進入尾聲。

沒有人著急回家,也沒有人願意離開。

大家點亮手機燈光,如點點星光瞬間溫暖了四下漆黑的草坪。

溫熱的氣氛氤氳在空氣中,輕聲的大合唱似汩汩水流溫潤心間,湧上一股莫名的感動。

圖源@北京路演計劃

再短的旅程,再匆忙的腳步,再疲憊的身體,因為有了那一刻發自內心的開心,那一瞬的永恆的感動,全都變得不再面目猙獰。

即便要忙學業、忙論文、忙工作、忙內卷,依然不忘奔赴山海,追尋熱愛,不才是青春與生活本來的樣子嗎?

小in想起詩人洛夫的一首詩,節選片段在結尾與大家分享:

你務必在雛菊尚未全部凋零之前

趕快發怒,或者發笑

趕快從箱子裡找出我那件薄衫子

趕快對鏡梳你那又黑又柔的嫵媚

然後以整生的愛

點燃一盞燈

我是火

隨時可能熄滅

因為風的緣故

春日苦短,自由難得。

用盡餘生,去熱愛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ab9821d9019ec8d3ca1b6ef67879d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