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有野心的人,都會堅持長期主義

2023-07-23     筆記俠

原標題:王石:有野心的人,都會堅持長期主義

《更新書堂》·第357篇

內容來源| 本文為中信出版社 書籍

《芒格之道》查理·芒格

責編| 嘯天

第 7572 篇深度好文:11801 字 | 30 分鐘閱讀

7月18日,在《芒格之道——查理·芒格股東會講話:1987—2022》中文版全球首發之際,中信書院聯合芒格書院,邀請到萬科集團董事會名譽主席王石、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芒格書院創始人施宏俊展開對談,三位老師從自身經歷出發,探討查理·芒格思想與長期主義在當下的意義,希望能夠給身處迷茫與困境中的讀者,帶去一些啟迪。

本次活動首先由三位嘉賓分別分享,而後是嘉賓對談,以下為本次對談實錄。

王石:

從芒格思想和長期主義看當代企業家精神

談到查理芒格,相信企業界都不陌生,儘管大家更熟悉的是巴菲特,就我個人而言,我去過不止一次每年的巴菲特股東大會,當然我作為被邀請的嘉賓是在台下的,所以我沒有和巴菲特一塊吃過飯,也沒有和他暢談過。

但查理·芒格確實不一樣,我和他不僅一塊吃過幾次飯,而且,還在一塊交談過。

今天這個主題:我從芒格身上感受到了什麼。說到長期主義,我今年已經 73 歲了,應該說我認為我是有資格來談的。

長期主義可以有兩種理解,第一是作為人如何能一直做一個長期的事情。當然首先要身體好,芒格、巴菲特都得身體好,今年正好是芒格百歲生日了。

第二長期主義是一種精神。比如說「朝聞道、夕可死」,你只要得到了一種道理、一種精神,那就已經知足了。人的長壽只是一方面,但更多是你能創造價值、且能傳遞下去,那就是一代一代的。我個人覺得,芒格兩者都具備,所以是很令人羨慕的。

但是我還想談談,一說芒格長壽,大家都說一定要鍛鍊身體,一定要注意飲食。就我的感受來說,第一芒格先生好像不怎麼鍛鍊,第二他天天捧著可樂喝,有時候嚼起巧克力,吃得特別香。所以如何長壽?

看來僅僅說要鍛鍊身體,還要注意飲食健康,這是一般化的,真正能夠長壽健康地活著,顯然還有其他的秘訣。

我的體會就是這兩點,一種是精神的追求,另一個是社會上的利他主義。這一點我覺得非常非常重要的,什麼叫利他主義?當然首先你能利己,沒利好自己怎麼能利他?同時來講,就是為社會創造財富,為社會服務。我個人覺得這是我在芒格身上體會到的最深的一點。

再說今天的主題,長期主義,我結合自己的經歷來講。所謂的「長期主義」,首先要有野心。這裡不是說壽命的長期主義了,而是一個企業如何創作一個品牌,企業如何長壽,企業的長壽是一定要可以一代一代讓它傳下去。

可能你會說你沒有野心,沒有抱負,沒有理想。比如說我創造企業的時候,年紀已經比較大,我32歲到了深圳,經過一年的摸爬滾打之後創造了萬科,那時已經 33 歲。

我之前當過兵,當過工人,當過技術員,當過機關幹部,經歷也算很豐富了。但當時創立企業,企業能做成什麼樣我其實不大清楚,但是有一點我是很清楚的,就是我這一生應該有抱負,應該有所作為,應該在社上會做出一番事業。

怎麼長期主義?第一個剛才我提到了,就是(要有)野心,要長期能做下去。第二,怎麼能長期主義?非常明確,就是既然長期,它是不是受你人生長短的限制,是不是你退休之後和你沒關係了?應該不是的。

所以長期主義企業,企業的生命周期,雖然從數據來看,企業的生命周期要長——世界百強的平均年齡還沒有超過四十年,明年是萬科成立四十周年——所以長期主義就是需要一代一代一直能傳下去。

中國有個俗語叫「富不過三代」,實際富不過三代是有道理的,為什麼呢?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事業一定是家族的事業,而接手的接班人有一定機率不是很優秀。即使兒子很優秀,孫子是不是也很優秀?有沒有這樣的?

有。但這種機率比起在公眾社會上選拔出優秀幹部接班人的機率,顯然後者成功的機率就更大。再從長時間來講,血緣接班也很容易到第三代就衰落了。

萬科也會有這個問題。雖然我的兄弟姐妹和下一代親人都比較多,但是我對自己有非常明顯要求,萬科里第一不要有我親戚朋友,第二不要有我大學同學,第三不要有我部隊轉業的戰友,我嚴格遵守這三條準則。

首先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萬科接班人的問題,長期主義讓一個企業能在每一代接班人中選出最優組合。當然僅僅這樣是不夠的,比如我們是中國的企業,改革開放之後成立的企業,如何讓自身和現代、未來結合起來?顯然制度設計上是非常重要的。

制度設計上簡單來說就是三句話,六個字:第一就是簡單,第二就是制度,第三就是透明。

簡單就是不複雜,簡單的事情簡單處理,複雜的事情簡單處理,絕不允許簡單的問題複雜化。第二就是制度,制度對應著什麼呢?

對應著權謀。我們的制度不權謀,都在陽光下。第三個透明,那就是現在更多講的是信息化過程當中,信息化、扁平化、效力化,這個透明值非常重要。這就是我講的,萬科的長期主義。

第三個長期主義。管理當中有幾個簡單的案例,我這裡不妨簡單說一下。1992年,全國的第一批房地產熱,熱到什麼程度?可以這樣說,房地產行業有一句流行話叫「低於40%的盈利不做」,當然現在沒人敢這樣說了。

就這句話,我公開發表聲明說「萬科利潤高於25%不做」,當時引起很多爭議,現在我說明下為什麼不做,因為我們相信市場是公平的,你怎麼暴力賺錢,最後會被市場懲罰。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謝謝。

管清友:

換一個視角看經濟發展

我是作為一個經濟研究人員去看《芒格之道》這本書的。其實我非常留意芒格、巴菲特,包括王總他們這些企業家、投資家的言論,包括前段時間王總在雅布力會議上講到大河地產,它在過去30年里轉型,現在它的服務業的收入已經占到 3/4,原來傳統房地產只占了 1/4。我將用這個案例去講房地產整體行業轉型情況。

其實巴菲特也好,芒格也好,企業者和投資人都非常熟悉,做經濟研究、特別是圍繞資本市場去做投資研究者,對他們也非常熟悉。這些年來每年的股東大會,無論是巴菲特的觀點還是芒格的觀點,我們都非常留意,都在學習和會。

我直觀的感覺是,看了這麼多關於巴菲特、芒格的研究,我一直覺得這倆老先生真的好像是未來穿越回來似的,他們的很多觀點非常有穿透力,甚至他們的一些短期選擇,當時看不太清楚,但可能過半年、一年、甚至兩三年以後,會發現他已經走在了幾乎所有人的前面。

《芒格之道》里講到了從1987年到2022年,這30多年時間裡,芒格在(西科金融)股東大會(和每日期刊股東大會)上的觀點,談論的話題非常廣泛。

芒格先生明年(2024年)就一百周歲了,他生於1924年,王(石)總提到長期主義,首先身體要好,活得要長,這點非常重要。

關於《芒格之道》,我有幾個體會。第一,確實是人生智慧。芒格的話語非常平實,被翻譯過來的語言也非常平實,正所謂大道至簡。

他講的很多事也不是在刻意地講什麼道理,就像一個老者,管過上市公司,做過投資,有過很多經歷,甚至有過很多不良嗜好,比如愛吃巧克力、愛喝可樂,也不怎麼運動,但他平實的語言里充滿了智慧。有很多事可能要仔細琢磨,看似平淡如水,卻又濃郁非常。

第二,從我個人角度而言,我在央企待過,在券商待過,現在做研究。我會觀察行業,觀察金融業,觀察整個科技的變遷。芒格在股東大會裡的這些講話,本質上是一部「百科全書」,這裡面涉及到什麼呢?

你會發現這30多年時間裡,科技的變遷、商業模式的變遷、產業的變遷,包括我個人更關注的宏觀經濟、貨幣政策變化等等,其實都在這裡面,因為他每年都要談論當時大家可能最關心的問題。

股東大會裡頭也有很多人在提及相關的問題,有職業投資人,也有企業家,還有20歲左右大學生。所以芒格在股東大會上的講話其實本質上是一個關於經濟發展、產業變遷、商業模式的創新分享,我覺得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東西。尤其他還點評了很多人,包括中國的企業家。

第三,它真是一部最近30多年以來,活生生的或親歷的世界經濟史或者是金融史。因為這裡頭他們談到了親歷過的美國的次貸危機、日本的泡沫破裂、網際網路泡沫破裂、比特幣加密貨幣,包括新冠疫情等等,還有金融監管,所以是活生生的一段歷史。

我雖然是做宏觀經濟研究的,這些年來我一直也在市場一線做交流、做調研,我個人最大的一個體會是,從微觀到宏觀去思考是特別重要的事。

儘管,無論是芒格先生還是巴菲特先生,他們不是特別在意所謂的宏觀經濟,因為他們說「我們看不懂」、「我們無法預測」,他還特別提到「我從來不從美聯儲的什麼利率政策裡頭賺錢,我也賺不到這個錢」,但實際上據我們的觀察,會發現他每一次選擇幾乎都是宏觀對沖大師。

最後一點,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中美兩國的投資環境、企業經營環境是不一樣的。對於中國的投資環境,芒格是屬於比較堅定地看好中國市場的頂級投資家。

在書里(《芒格之道》)他也比較了中國模式和新加坡模式,比較了比亞迪和特斯拉,比較了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監管政策出台等等。所以我覺得他對中國的看法是比較多、也相對比較詳盡,而且從他的角度去看,可能對於我們而言確實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換一個視角去看待中國的發展。

《芒格之道》這本書特別適合放在床頭,放在書桌上,時不時一定要拿出翻閱翻閱,而且它也特別好讀。書籍的編輯很像編年體,(囊括)芒格關於經濟、金融、產業、科技的一系列論述。

施宏俊:《芒格之道》背後,一位99歲的智者的人生智慧

聽了王石老師和管清友博士的分享,我覺得特別受益。兩位都曾近距離接觸過芒格先生,他們也各自從企業角度或研究角度做出了很好的解讀。我主要講一下《芒格之道》這本書是怎麼做出來的。

今年的5月8號我們去拜訪了芒格先生,我把交流的情況也跟大家做一點分享。其實芒格先生可以說是改變了我。大概2013年,我們有幸出版了《窮查理寶典》,說實話在2013年前的我其實不太了解芒格先生,也許中國的很多投資人當年對芒格也不是太了解。

但是沒想到,《窮查理寶典》出版後幾乎成了一本經典,大家都認為它是價值投資的聖經。現在《窮查理寶典》的總銷售已經超過一百萬冊了,我自己也受到了它很大的影響。

《窮查理寶典》和《芒格之道》,對普通人、學習者,以及希望在這個社會有所作為的人而言,其中有著很多可以學習的內容。我也因為受查理·芒格的影響,不斷地在往前走,不斷地做一些改變——三年前我們就專門成立了芒格書院,主要目標就是推廣價值投資以及芒格思想,建立終身學習的閱讀社群。

《窮查理寶典》出版以後,我們還一直在收集整理更多芒格的文獻。因為在《窮查理寶典》里,除了他的11個演講以外,其實只收錄了部分股東大會講話,大概 10 篇左右。通過整理,我們發現每年不但有股東會的信,也有股東會講話的記錄。

所以大概三年前,我們就開始把芒格從1987年以來的35年里,能收集到的股東會講話進行了整理,然後翻譯,編輯,最終呈現出這本《芒格之道》,其中包含芒格在西科金融跟每日期刊兩家公司的股東會講話。

這本書有點像編年體,是一年一年整理出來的。跟《窮查理寶典》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如果說《窮查理寶典》是偏重價值投資理念性道理的話,這本書就有點像價值投資的《論語》了。

什麼叫《論語》,就是有很多弟子問大師問題。由於當年的書寫材料、各種記錄技術的限制,古代的《論語》只能是摘錄大師孔子少量精彩的話語和思想。

但現在技術條件提升了。尤其是近年,資料基本上是齊全的,可以從音頻、視頻再轉成文字。技術條件的進步使得我們能夠把芒格的所有講話,比較好地用文字呈現出來。

我們參加了今年5月 6 號的伯克希爾股東大會,結束之後去了洛杉磯查理·芒格的家裡拜訪了他,共進了午餐。我們希望能夠近距離地問芒格先生一些問題,希望面對面地聽他親自講一些話。

我們告訴他,我們都很羨慕他,但不是羨慕他的財富,而是羨慕他的狀態。他已經99歲了,卻很放鬆,很健談,從頭到尾不但在談話,而且精神很愉悅,是一個很通透的老人。

所以我們問他「我們都很想了解擁有這樣一種幸福人生的你,有什麼忠告可以給我們年輕人嗎?或者我們應該要避免哪些問題?」芒格說到,首先你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這一點與中國傳統觀念是很相似的,我們國人往往認為與孩子、父母住在一起是必不可少的。去拜訪芒格的當天,他第三個兒子的一家三口就都在他家裡。

所以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生活的,這確實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發;其次,芒格認為我們應該試著通過出售對別人真正有用的東西來讓自己變得更富有。對企業家來說,也就是產品要對客戶有有價值、有意義。

我們後來有問到芒格,你覺得你為世界留下的最重要的精神遺產是什麼?芒格認為是『合作』。事實上,合作是芒格的一個重要的人生感悟。他在談話中也提到了多次,國家之間、貿易之間、種族之間,都應該合作、交流,尤其是強國之間更應該找到一個好的相處方式。

其次芒格還提到了『終身學習』。他不止一次地讚賞過中國人的好學和勤奮。他曾經在飛機上看到鄰座的中國女學生在做微積分,因此感嘆道中國人不成功很難。中國人的終身學習精神,一定程度上歸功於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有學習孔子儒家思想的傳統,但現代社會除了學習儒家思想,還需要學習科學技術。芒格認為,中國的現代化離不開科學與工程技術,比亞迪的幾萬工程師是它成功的基礎,而正是中國較高的平均教育水平以及龐大的理工科畢業生數量,造就了比亞迪的優勢。

第三點,芒格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得掌握普世智慧。在生活中要不斷地積累常識,培養自己的多元思維模型,從而讓知識產生複利。

在交流的最後,芒格在給年輕的學習者們的寄語時表示,年輕人需要保持理性主義。其實「保持理性」這一點對喜愛芒格的人們來說非常熟悉。

芒格一向認為,造就他的成功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理性」,不情緒化,用科學的方式來看待問題。這次的拜訪我們並沒有和芒格談論很多具體的、投資相關的問題,我們真正感興趣的是他的人生智慧。

在之前《窮查理寶典》出版後,相較於全球各語種的版本,中文版是賣的最好的,那中國人為什麼這麼喜歡芒格?

除了中國人讀書多以外,我還有一點感悟,是因為芒格能夠給中國的讀書人和知識分子另外一條走向成功的路線——你可以不是富二代,可以不要靠別人,單靠你掌握的知識,也可以獲得財富上的成功,從而奉獻社會,取得社會價值上的成功。

王石X管清友X施宏俊:

如何在實踐中踐行長期主義

施宏俊:首先我想問王石先生,剛剛您提到長期主義,實際上您在管理萬科時也做了很多長期主義的決定,使得萬科基業常青。我了解到,您從萬科退休以後,一直在做創業項目,比如雙碳這一塊,都是一些非常新的領域,那麼新一次的創業中,您是如何理解並踐行長期主義的呢?

王石:我再次創業正好是在70歲的年紀,首先是需要一個好身體,我現在的身體狀態非常好。

我為什麼會決定再創業呢?實際上 2017 年退休後,我在 2018 年創建了兩個基金,一個是農村可持續發展基金會,一個是猛獁基金。當時是決定退休之後在這方面去發力,為社會做貢獻了。

但在 2020 年 10 月份,我決定再次創業,為什麼呢?在看到碳中和路線圖後,我認為不僅是中國,全世界的碳中和經濟時代即將到來,一切都會向綠色、低碳邁進。中國的時間表已經給出來了,因此我決定創業做「碳中和社區」。

說到社區,實際上和房地產關係挺密切的。碳中和的工作包括兩個方面,首先生產產品時產生了碳,其次產品在使用中也在消耗碳。一個城市一年有50%的碳排放發生在建築物里,工業已開發國家甚至達到60%。

建築物中的碳排放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是工業生產,包括電力生產及其他產業的生產活動;第二就是生活中的碳排放,日常的取暖和用電,所產生的碳排放也是非常大的,因此我們考慮建設「碳中和社區」,在不影響正常生活的情況下,提高能源效率,減少碳排放。

我的這次創業和長期主義有很大的關係,可以說我為這次的創業準備了20年,在21年前,我登了非洲的吉力馬札羅山,在海明威筆下那是一座常年積雪的雪山,但當我登到頂峰時,並沒有發現一片雪,我很驚訝,由於氣候變暖,這裡甚至不再積雪了。我意識到,氣候問題是和我們每個人都有關係的。

中國的房地產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其中 70% 是從國外進口的,包括亞馬遜熱帶雨林,此外,房地產大量需要的水泥產業也是碳排放大戶,此後萬科大力推動綠色低碳住宅產業化。

萬科的行動是有成效的,整體來說,房地產行業的開發量與碳排放是正相關的,在2021 年第三方的認證的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前 100 位碳排放名單中,萬科的開發量排在第三位,但碳排放量是第 21 位,我認為我堅持做碳中和源於此。

2009 年,萬科的綠色低碳成效不僅得到了中國住建部有關環保部的認可,也得到了聯合國的環球署、住宅署、發展署的認可,他們邀請我參加世界氣候大會。以後的每一屆世界氣候大會我都會參加。另一個契機在2011 年,我去到哈佛訪學,了解到了很多國際事物的變化,同時也了解到氣候的影響是世界一體的,需要各國聯手共同面對。

我們的個人和企業需要學會長期主義,不要一味追求近兩年的回報,在機遇來臨時,你所積累的知識、經驗,,你所建立的人脈,都會使得一切水到渠成。

如果現在你還沒有確定自己的目標,那就堅持成為一個有理想主義的人,專注地做自己的工作,保持學習。查理芒格也曾說到成功秘訣就是保持學習。現在年輕人也不要因為自己輸在起跑線上了就急於躺平,在沒有看到發展機遇的時候,就靜下心來學習,將芒格看作一個非常好的榜樣。

施宏俊:以芒格為標杆,王石老師的創業之路至少還有 30 年的前行時間,而且你過往的創業經歷也為今天做了積累。管博士也是最早提出碳資產交易的學者之一,您又如何看王石老師的雙碳創業?

管清友:很慚愧,其實我是搞能源研究出身,我的博士後報告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選擇。您提到的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我也作為清華的博士生參加了。當時IPCC 第四份評估報告的結論是,氣候變化問題主要是由人類活動中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

這個結論現在大家已經非常清楚了,但當時在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我們還是個發展中國家,還會有更多的能源消耗,因此在氣候問題方面,我們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但在 09 年哥本哈根會議以前,國內的主流意見是我們不要對此有明確的承諾。當時我博士剛畢業,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提了一個「直接承諾量化減排指標」的建議。這在今天來講其實沒什麼,我們都已經承諾了雙碳目標,但當時在國內壓力還是挺大的。

王石:我當時組織了一個中國民間企業的訪談,也參與了大會,正好和解振華團長帶領的中國代表團住一個賓館,我們連續三天一起吃早餐。

我記得解振華當時憂心忡忡地告訴我,國際上並不滿意我們做出的承諾,實際上我們已經盡到最大的努力了,他就問我是什麼態度,我說我舉雙手贊成。解振華當時如釋重負,他說我就想聽你這樣的話。

管清友:我還有一個故事。有一次參加中國經濟 50 人論壇,當時老師有事就讓我去講,我就說了「直接承諾量化減排指標」的方案。

當時大家面面相覷,都不是特別同意。後來劉鶴同志說我們還是應該有一些新觀點,跟國際上應該有一些新的交流方式,不能老是用原來的一套說辭,沒有新意,也無法說服人。我當時很受鼓舞。

後來我就到中海油(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工作了,除了跟蹤油價之外,還要給要領導寫材料。那個時候中海油就做了很多新能源實踐,包括新能源電池、氫能等等。

正好我也回應一下剛才王石老師提到的長期主義。作為長期主義者,很多事都需要長時間的思考和布局,在這個過程當還會有許多不同的意見和反對的聲音,特別是在涉及創業的時候。吉利集團的李總也講過,他們當時在堅持一些技術路線和商業模式的時候,遇到了很多困難。

還有一個例子,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包括磷酸鐵鋰電池這條路線,也是很艱難才能堅持下來,當時的質疑非常多。

我們後來發現,二級市場真正認可磷酸鐵鋰電池、刀片電池這條技術路線,也就是最近三年的時間。企業家、投資家要真正做到長期主義是非常難的,在堅持的過程當中,你會遇到太多的質疑、批評、否定和嘲笑。

因為我在產業界、金融界也算是做過一些工作,也經歷過一些事情,當我看《芒格之道》的時候,我越來越覺得這本書看似語言平實,但實際上要真正做到,需要一個認知的高度,需要一種韌性,需要一份堅持,當然也需要一點理想,其實非常難。

因此,王石老師的兩次創業,我很佩服。我自己在 2017 年離開券商後,就基本上相當於半退休狀態了,只做研究工作,觀察時代變遷。所以今天王石老師的發言,倒是讓我萌生了重操就業的想法。

施宏俊:其實剛才講到的碳減排,就是對所謂的新能源的利用。芒格在這本書裡邊講到比亞迪的時候,其中有一點就與之相關。大家對他當年為什麼決定投資比亞迪,到現在還是有很多疑問的。

其中一個很重要一點,長期來看利用太陽能或者利用清潔能源,就是一個他認可的大方向。當然他也講到當年比亞迪遇到很多問題,尤其是電池的技術,使得它是有失敗的可能的。

但芒格就覺得這個大方向肯定沒問題,也認為王傳福先生是一個堅持長期主義的人,是一個科學家加上企業家的合體,所以他選擇投比亞迪。

從2010年以後芒格對比亞迪以及對中國的一些闡釋,是可以看得出他有一些比較超前的想法。芒格這些年對中國是褒獎有加。

每次說到中國,除了覺得中國人勤奮好學,還覺得中國的決策者務實。他常常說:「如果你要釣魚的話,一定要到有魚的地方去釣。」對於投資人來說,投資中國就是重要的實踐。

這兩三年我們的世界確實發生了一些改變,產業政策的調整對房地產有一定的影響,在這個情況下,兩位怎麼看我們中國的發展環境、投資環境和創業環境?

王石:明年就是創業萬科 40 周年,再說遠一點,我應該2019年,是我到了深圳 40 年,我真是親身感受了建立特區之後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港商投資深圳慢慢發展,如今深圳大廈林立,深圳的 GDP 也超過香港。

經歷了這樣的過程,我確實能體會到這幾年,尤其是民營企業,生產的空間受到了一定的擠壓,這是一個現實。第二個,國際上的貿易關係,出口方面顯示民營企業在製造業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現在民營企業出口壓力也非常大。第三,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過去了,也加大了民營企業的經營壓力。

從我的視角看,第一,全球化還是一個大趨勢;第二,中國的優勢確實發生了變化,比如說勞動力資源、土地資源,勞動力、土地成本變高,以前向中國轉移的一些產業,現在開始向東南亞、非洲轉移,這是個大趨勢,這個大趨勢背後是我們的紅利在減少了。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中國的市場,我們要非常清醒地認識到,現在中國在全球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對全世界還是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然後我們從應用技術層面看,真的中國式的就是工程師紅利才開始。為什麼珠三角還是這麼有活力?就是應用技術能力強。

為什麼我要再創業,就是碳中和經濟時代的到來,整個行業,無論是傳統行業、新興行業都要在探索方面找到自己的位置。我相信一些傳統行業會因為不能應用數字經濟被淘汰掉,傳統企業轉型是一個當務之急,在這個大轉型之中,就有各方面的創業機會。

對民營企業我還是相信就是效率原則,既然是國際化的大分工,最後來講就誰的項目行動最快,誰的反應最快,誰的產品最響應市場需求原則。從效率的角度看,民營企業的支撐作用是無法取代的,而且現在的企業們一定要明白,過去那種靠擴張高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管清友:作為一個經濟研究工作者,我們從幾個維度或者幾個群體來說。

第一個是從中國的就是優秀的企業家群體來講,我們肯定是要注意到這一輪產業周期的變遷或者經濟周期的變遷。水大魚大的時代確實結束了,我們面臨新的升級轉型。

最近我去長三角、珠三角比較多,我覺得中國這一批優秀的企業群體可能會有所謂的新一輪的走出去,那麼中國自己也會經歷所謂的產業出海和資本出海的過程。這個有點類似於過去日本 30 年發生的情況,大量的企業到全球去,資本也到全球去,這涉及到一系列的調整。

第二,我們確實是在經歷一個什麼呢?可以說百年變局,經濟上是進入到一個新困境,大部分中小企業會面臨極其嚴峻的挑戰。

第三,現在比較重要的在於什麼呢?如果說我們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作為一個個體意識到這個問題,那麼就要找准在這樣一個經濟周期交替、世界秩序重置過程當中,產業變遷中的機會。

比如剛才講的是雙碳肯定是一個大的賽道,也一定是可以長期做事情。但是怎麼切進去,怎麼找到切口,怎麼樣形成好的商業模式,怎麼樣去發現新的真正有用的、能夠減碳的、固探的這樣的技術,而且是可商業化的技術。我覺得實際上還有很長的這個路要走。

所以在這樣一個時代,反而我覺得其實更加提醒我們就如何把自己這個認知提升到一個新的狀態,才能去應對,才能調整心態、調整策略,去應對這樣一種大的這種變化和轉折。

所以也許對很多人來講是挑戰,也許對很多人來講是大的機遇。

施宏俊:如果我們從芒格和巴菲特他們的公司來看的話也是這樣,如果他們現在經營的還是伯克希爾那家紡織廠的話,早就窮途末路了。

在《芒格之道》後半部分講的每日期刊公司,也是一個例子,每日期刊原來是一個法律報刊,到了現代也要做轉型,轉成法律線上信息服務。2019年芒格開每日期刊股東會時還說:「儘管我已經95歲了,我們這幾個人還要在這想著怎麼轉型,怎麼把一個報刊公司變成一個IT公司呢。」

為什麼巴菲特、芒格還能夠不斷盈利,其實因為他們一直不斷在提高自己的認知,不斷在學習,這是非常厲害的。

說到年紀的話,我覺得是很有意思的。芒格對怎麼過好老年生活是有很多關注的,他提到有個叫「西賽羅」的老先生,老先生有句話是「如果你的生活方式是正確的,那你到了晚年會比年輕人更幸福」。王石老師也年過70了,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你現在的狀態嗎?

王石:哈哈哈,我就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應該是發生在 22 年前,20年前我那時候是五十歲,那時候是萬科上市,我又登頂珠峰,所以是風頭正勁,所以上了一些節目,但有一次就進了一個欄目,一進去我說喲,進錯門了,因為上面一看是那個欄目叫夕陽紅,哈哈哈。

我現在 73 了,真的進入了古來稀的年齡。要問我是什麼感覺?我就感到特別新鮮。

新鮮的什麼地方?新鮮在我還沒經歷的人生,我年輕的時候對生命是有焦慮的,焦慮在沒到老年了,人可能因為車禍、癌症,各種的原因就走了,我現在真正進入老年了,那就是感受到老年生活的種種。

第一就是退休,第二身體開始衰退。第三個你要準備什麼時候立遺囑,進入老年,這幾個問題沒法迴避,過去焦慮能不能走到今天,當來到今天,過去沒有經歷過的都很新鮮。

以前愛講「人生苦短」,真正的進入老年了,才發現,人生漫長。為什麼呢?說過去到人到七十古來稀,現在還是稀嗎?你看這芒格還在幹活呢,還在創業呢,還在適應數字化轉型呢。

人生漫長,怎麼度過這個漫長的?簡單來說,第一,不要給這個社會添麻煩。兩條,我絕對不接受搶救,不僅自己在活受罪,再讓家人跟著你陪著你,再給整個社會浪費財富。

第二,還是要鍛鍊好身體,要多讀書,多動腦筋,還要為社會創造財富,才會覺得在這社會還有價值。

這就是我對老年的一個想法。

施宏俊:我最後還有一個問題,我們都說芒格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榜樣,那麼請問兩位現在吸收知識還是通過閱讀嗎?有覺得最近讀了很有收穫的書推薦給讀者們嗎?

管清友:現在大家獲取信息或者學習的手段形式越來越多,其實讀書是一種,我們碎片化的時間也越來越多,所以我覺得其實我們學習思考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我自己有兩個習慣,第一是我喜歡沒有目的的讀書。不需要什麼目的。第二個我覺得是不求甚解,我最近也在看很多數學和物理的東西,儘管我的數理化基礎估計現在都忘得差不多了,但我覺得非常好玩,有時候翻一番多看一看,儘可能的讓自己多元化的接觸信息。防止自己出現所謂的信息繭房。

要讓我推薦書,《芒格之道》一定要推薦給大家,它每篇不長,一個觀點,一個故事,一個行業,一個周期,幾乎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編年體的投資寶典。

王石:我無法和芒格比他在閱讀上的勤奮和涉獵,但是習慣上,我也是到哪都會背著書,我是很少是一本一本的看,我基本上是四五本一起看,有些書是讀幾年都讀不完的,有些書在飛機上一個小時就讀完了,我覺得每個人的閱讀習慣都不一樣。

如果要我推薦書,我覺得應該是湯因比的《歷史研究》,我從80年代到現在都在一直讀,讀了40年了。湯因比的歷史觀給我很大的啟發,比如說為什麼古文明,只有中國華夏文明還能延續到現在?

他說正是因為它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一個封閉圈,因為你不封閉,那肯定就會新的文明來衝擊它。這只是個例子,關於歷史與文明的研究他的書里還有很多研究,閱讀湯因比的分析也給我很多啟發。

施宏俊:

感謝兩位老師,最後除了《芒格之道》之外,我想給大家推薦一下王石老師今年出的新書《回歸未來》,這本書里有王石老師對運動健康、雙碳創業的觀點和思考,我自己讀完之後真的特別受啟發。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筆記俠第二屆智能新商業大會

期待和你再次相遇

分享、點贊、在看,3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5e16a2ddf5783d895995c70b4175f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