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寶馬、坐奔馳」,這是坊間流傳的一句話,簡單的六個字,說出了兩個德系豪華品牌的特點。回顧寶馬發展歷史會發現,它的發展過程非常艱辛。
寶馬汽車的寶馬,這兩個漢字,來自香港,後來到了咱們這兒,變成了一個外號「BMW=別摸我」。當然,BMW三個字母真正的意思是巴伐利亞汽車製造廠-慕尼黑-德國,寶馬的前身是巴伐利亞飛機製造廠,專門從事飛機發動機的製造。
當時,大名鼎鼎的設計師-麥柯斯,他發明了直列六缸航空發動機,裝備在德國的軍用戰鬥機上。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王牌飛行員-恩斯特·烏德特、紅色公爵弗雷德·馮·利希特芬,把他們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歸功於寶馬的引擎。後來進入到汽車領域,寶馬汽車的Logo也就變成了那個讓車迷們興奮的藍天白雲夢。
在寶馬的歷史上,有一個人,你無法忽略,吉斯坦•奧托。他的父親是尼古拉•奧托,正是四衝程內燃機的發明者。在德國,實際上還有一個人,深受奧托影響,他就是卡爾本茨。本茨在1886年,將奧托的發動機改造之後,做出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奔馳轎車。換句話來說,不論是寶馬也不論是奔馳,他們都得益於尼古拉•奧托。
再說回吉斯坦•奧托,因為他的父親太出名了,他有點想擺脫父親的光環,成了一家飛機公司,這家公司正是寶馬的前身。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多種原因之下,小奧托被迫讓出了自己全部股份。1916年2月19日,他創立的那家公司正式併入巴伐利亞飛機製造廠。
飛機是天上飛的,汽車是地上跑的,但兩者之間的差距和難度,並沒有天和地這麼遠。在1917年的7月20日,BFW公司重組成為BMW公司。在1918年,德國一戰失敗,寶馬失去了飛機的生產資格,寶馬賣掉了很多廠房,進軍了自行車生產領域,之後寶馬又進入了摩托車生產領域。直到5年之後,寶馬在1928年才開始恢復生產汽車。
寶馬現在的成就不少,但,當年,寶馬只是草根階層。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寶馬又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寶馬再次喪失了生產能力。誰占領了寶馬的工廠呢?美國。
美國軍方控制寶馬的全部資產,前蘇聯軍隊控制了柏林航空發動機廠的全部技術設備。直到1948年,寶馬才再次獲准生產摩托車。
在1952年,經歷了二戰之後的寶馬終於再次獲得生產汽車的資格。1954年到1959年,德國工業再次迅速發展,汽車產量翻翻,但寶馬卻虧得一塌糊塗,並差點被奔馳收購。寶馬痛定思痛,決定要進行改造。當然,日子依然不算好過,在一直的堅持之下,1972年,在不同股東的支持之下、壯士斷腕的重組之下,寶馬終於恢復活力。度過了能源危機、征服了美國、收購了MINI、兼并了勞斯萊斯,所有細分市場中都獲得了成功。
可能大家不會想到,寶馬在當初,並非豪華品牌,在整個發展的過程之中,並沒有像什麼愛馬仕、LV一樣,總是把豪華掛在嘴邊。一開始,寶馬進入汽車領域,選擇的是最普通的家庭轎車,就像我們國內的自主品牌發展一樣,從小型車、緊湊型車入手。之所以寶馬要從那個角度入手,是因為,豪華的大型車,當時被奔馳所壟斷。為了尋求更大的發展,寶馬投身進軍大型車市場。
1974年之前,寶馬給自己的定位是「運動感之車」,在1974年之後,美國有一家公司給了寶馬一個建議,「不要再走老路了,你要搞的是豪華新體驗」,因為當時對於豪華的定義是「舒適的尺寸、柔軟的內飾,豪華的標杆就是介於林肯和奔馳之間,那就是豪華」
簡而言之就是,別玩豪華也別搞運動,咱們虛這來,「中級駕駛之車」。就在這種口號之下,寶馬迅速在美國市場壯大,推廣到全世界。這,就是今天的寶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