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日式便當

2022-01-04     帶你走進日本

原標題:聊聊日式便當

說到便當,估計很多人腦海里一下子便浮現出日本精緻的便當了吧,其實便當也並非日本獨有的文化,但將這一文化發揚光大的必定是日本了。便當說白了就是便於攜帶的食品,相信大多數人都曾有過外帶食物的經歷吧。但對於一向注重精緻美的日本而言,便當並不僅僅只是可攜式食物,透過一份精緻營養的便當,我們看到的是一種集大成,並且充滿樂趣的飲食文化,在學校或公司食用的午餐便當、精製的劇場便當,為旅途增添樂趣的車站便當、還有與季節相呼應的賞櫻便當和賞楓便當等等,便當已經成為了讓彌足珍貴的回憶更加絢爛多彩的重要組成元素,隨著時代的變遷,便當早已脫離了盒飯的最初形態,已經發展成為色味皆佳、營養均衡、方便快捷等具備多種要素的飲食種類。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探索一下日本的便當文化吧!

便當的由來

最早源於南宋時期的俗語「便當」,意思是「便利的東西、方便、順利」。傳入日本後,「便當」一詞演化為日語「弁當」(bentou),便當在中國大陸地區習慣稱為「盒飯」,即盒裝餐食。但是在台灣地區一般還是稱為便當,通常用於午餐、外賣、工作餐等場合。

日本的便當歷史悠久,最早出現在古墳時代(大約四世紀至六世紀之間),那時的便當還很簡單,就是把做好的米飯在陽光下曬乾,叫做「乾飯」,具有不易變質,便於攜帶,可以立即食用的優點。在戰國時代成為武士在戰場上的軍糧。桃山時代(十六世紀下半葉左右)出現了現代便當的雛形,即把飯菜擺在專門的便當盒子的便當。當時的大名和貴族經常在賞花和看紅葉時攜帶便當。到了江戶時代,便當就更加普及了。日本最常見的「幕の內」便當就出現在這個時代。幕の內便當是當時人們在去劇場觀賞歌舞伎表演等節目時,幕間休息時吃的便當。到了19世紀晚期,日本的現代化帶來了鐵路,同時「駅弁」也誕生了。這是一種在電車站販賣,在電車上食用的便當。當然並不是在普通短途電車中食用,而是專門為像是新幹線一樣的長途車上提供的便當。現如今,在一些稍大點的車站都會有「駅弁」,這種便當比平時便利店裡賣的便當要貴2倍以上,當然一分價錢一分貨在日本確實體現的很到位,「駅弁」無論是從食物的分量,美味程度,精緻的外觀還是各種營養搭配來看,都確實值這個價!

便當與盒飯的區別

很多人認為日本的「便當」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盒飯,這麼說其實也沒毛病,但實際上對比一下又不盡然。盒飯在國人的印象中可以說並不太上得了台面,因為在國人看來,盒飯純粹是為了填飽肚子,至於好不好看,食材新不新鮮並不太看重,更不用說葷素結合,營養搭配了,倘若真的追求高質量的飲食體驗,早就自己動手做或者去店裡吃了不是?而相對於國內的盒飯,日式便當里的食物通常會更加新鮮,搭配也更加合理。例如在一些便當中,你會吃到新鮮的魚、蔬菜、水果和瘦肉。作為一份日常快餐,顯然是要比歐美的高卡路里油炸食物更健康一些了,在食物「造型」方面,日本人也下足了功夫,怎樣擺放會更好看?用哪幾種食物搭配會看起來讓人更有食慾?這種食物跟什麼配起來會更好吃?在追求細節方面,日本很顯然,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與沉澱,日本已經將日式便當發展成為一種極具日本特色的文化。

日本人吃便當不加熱,直接吃涼的?

之前國內有做過報道,說日本人喜歡吃冷便當,其實這個「喜歡吃」並不恰當,造成這種誤解的原因還聽小編為大家講解一番:

・日本便當最初也不是為了日常通勤帶飯準備的。日本的便當,最初是春遊和秋遊時候帶出去吃的食物。由於野外沒有加熱設備,所以便當一直都是以冷便當形式存在的。因為有這個傳統的延續,所以大家對涼便當的接受能力還是很強的。而且這裡所說的涼便當並不是大家想像中從冰箱裡拿出來直接開吃的溫度。

・在人多的地方吃涼便當是因為加熱飯菜會導致散發氣味,他們會擔心氣味會影響他人,所以很多日本人為了不打擾到別人,就算有機會加熱,也會選擇不加熱便當。日本就是這樣一個特別怕打擾別人的民族,任何可能給旁人帶來不適的行為,都會讓他們內心感到不安。

・另外一點就要歸結於日本料理的特點了,大家都知道日本料理是以清淡著稱的,而中國料理則普遍用油較多,而在常溫下油就會凝結,會嚴重影響食物的味道和口感,以至於大家以中國料理的使用特點來推斷日本的涼便當,當然會覺得能夠吃涼便當的都是一群「狠人」了。

・日本便當里的不少食物不適合加熱來吃,如果加熱之後,會破壞整體的美感與口感。所以有些便當不加熱可能會更好吃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14228177_121194359-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