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步兵裝備,1941年-1943年
20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陸軍對許多M1910式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織物載具做了改進設計,其中的大部分在二戰中繼續使用。這些裝備不僅是步兵裝備的基礎,而且也供其他軍兵種的大多數士兵使用。在1943年之前,所有的這類裝備的顏色都是茶色或是標號為9號的發「土黃色的」橄欖棕色。
A1:這名步兵仍然裝備著點30口徑的M1903斯普林菲爾德栓動步槍。在1942年,大多數步兵和其他的戰鬥部隊才得到點30口徑的M1式加蘭德半自動步槍,而在海外部署的一些後勤支援部隊一直到1944年之前仍然裝備著斯普林菲爾德步槍。即使裝備了加蘭德步槍,1943年年末之前,各個班也仍舊保留裝備一支M1903式步槍和一隻M1型榴彈發射器,因為在那之後,配套加蘭德步槍使用的M7型榴彈發射器才開始使用。圖中這名一等兵來自第一步兵師,他背著一隻滿載的M1928型背包和兩條毯子與一半的帳篷片段卷在一起的鋪蓋卷,鋪蓋卷內中空部分裝的是備用衣物。背包上還附著M1910式挖壕鏟以及裝在M1910式刀鞘里的M1905式刺刀。這套包裹背在身後時可以得到M1923式步行彈藥腰帶的支撐,腰帶上還附有M1924式急救包和M1910式水壺。
A2:這是不背背包的情況下M1923式步行彈藥腰帶的配置狀態。依據使用者的腰圍大小,刺刀和急救包會掛在從左端開始數的第三至第五個彈夾包上,水壺掛在從右端開始的第四或第五個彈夾包上。
A3a和A3b:M1923式騎兵彈藥腰帶的左側末端;除了缺少末端的彈夾包,它的其他部分與步行腰帶的樣式相同,而空出的空間(A3a)可以裝一個可拆卸的能裝點45口徑M1911A1式柯爾特手槍的2支彈夾的彈夾包。M1911A1式手槍被騎兵部隊和傘兵部隊少量保留,後者在1944年之前仍在裝備手槍。
A4:帶金屬壺蓋的一夸脫裝鋁製M1910式水壺、水杯以及水壺套。
A5:M1924式急救包比M1910式急救包尺寸稍長,以便裝下裝新的卡萊爾(Carlisle)急救止血袋的矩形銅製急救盒,而這時的急救包內還不包含磺胺藥劑包。
A6:M1910式挖壕鏟鏟套在1928年稍作了改良,但型號編號未變。
A7a和A7b:這是不附帶鋪蓋卷以及挖壕鏟和刺刀的情況下M1928式背包的前視圖和後視圖。戰鬥序列中鋪蓋卷經常會被丟給連的運輸單位處理。可以看出,為了攜帶背包,有必要將其弔帶與腰帶(M1923式彈藥腰帶、M1912/M1936式手槍腰帶或M1937式白朗寧自動步槍腰帶)固定在一起。
B:步兵裝備,1943年-1944年
除了一些製造細節外,步槍手的織物載具裝備幾乎沒有變化,不過這時雖然規定使用的是發深綠色的7號橄欖棕色,但製造商仍被要求先將所有剩餘的9號(偏茶色)橄欖棕色塗料用完,這也導致同樣一類裝備出現兩種色調的情況。
B1:這名裝備點30口徑加蘭德M1式步槍的下士系一條M1923式步行彈藥腰帶,腰帶上支撐一隻套在M1910式水壺套的不鏽鋼水壺以及一隻M1942式急救包(圖中看不見)。他的M1943式野戰背包——一種稍作改進由7號橄欖棕色面料而非迷彩面料製作的叢林包——在歐洲地區有限裝備。一支M1943式摺疊挖壕鏟固定在背包後,而一支帶黑色塑料柄的M1905式刺刀(圖中看不見)裝在背包左側的M3式刀鞘里。
B2:混合了兩種橄欖棕色色調的M1923式步行彈藥腰帶。彈藥包的其中一個打開露出了加蘭德步槍的完整彈夾,這裡它不再需要像之前的款式一樣需要用一條內置扣帶固定彈夾,而是可以分隔固定兩隻5發裝的M1903式斯普林菲爾德步槍的彈夾,當然新舊款式一直在被同時製造。腰帶上還連接著M1936式背帶,一枚Mk IIA1型殺傷手雷的拉杆與左背帶前端的D型環固定在一起。腰帶左端鉤著一隻M1942型急救包和一把裝在M6型皮刀鞘里的M3型戰壕刀,右側則固定住一隻裝在M1910型水壺套里的M1942式搪瓷水壺。
B3:M1942式急救包比M1910式略長以容納更大的野戰止血袋。漆成紅色被稱為「沙丁魚罐頭」的容器內包括一隻裝磺胺藥劑的封包。後期被塗成橄欖棕色的容器在背面有如圖所示的浮雕式文字,比如「With Sulfanilamide(氨苯磺胺)」或是「With CrystallineSulfanilamide(晶狀氨苯磺胺)」。
B4:M1942式搪瓷/鋼製水壺和水杯因為有缺口後會生鏽,所以很快就被廢棄了。
B5:M1943式摺疊挖壕鏟以及鏟套在1944年開始裝備。套子背面的雙掛鉤可調節高度以便更好地與不同的背包和腰帶搭配。圖中所示的挖壕鏟呈彎成90度角的狀態,這樣它可以像鎬頭一樣來使用。
B6:散彈槍子彈包里裝著12發12號彈徑的黃銅套管散彈。
B7:彈藥攜行包可以用來裝19種不同的軍需品,它也有7號橄欖棕色和9號的橄欖棕色面料製作的兩種版本。圖中這隻攜行包連接著野戰背包背帶,背帶的D型環與攜行包上的彈簧掛扣連接在一起。
B8:M1加蘭德步槍的彈藥背囊上帶有6個可以裝8發裝彈夾的彈夾包(注意最右邊一個展露出裝在硬紙盒裡的彈夾)。類似的彈藥背囊還有帶15個可以裝5發裝M1903型步槍彈夾的彈夾包的版本。
B9a、B9b和B9c:1夸脫裝不鏽鋼水壺配備人造樹膠材質的壺蓋、水壺帽以及M1910式水壺套。
C:步兵,1944年-1945年
實踐證明M1928式背包、M1936式野戰挎包和M1943式野戰包都是不堪用的,這時對一種滿足各兵種和任務要求的通用野戰背包的需求出現了,而新的背包系統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月有限裝備部隊,且在隨後十年間繼續作為標準裝備存在。
C1:作為副班長的這名中士(剛好可以看到他的人字紋斜紋棉襯衫左袖子上第4步兵師徽章的一角)在他的M1步槍上安裝了一隻M7型榴彈發射器。在戰爭接近尾聲的這一時期,他成為少數配備了M1945式野戰背包系統的士兵之一,從表面上看這種背包系統類似於只裝備給極少數部隊的M1944式。腰帶上的弔帶是攜帶這種背包所必需的。上層的「戰鬥包」里裝的是必需品,比如口糧、餐具、洗漱用品、毯子等等;下層的「貨物包」很容易拆卸,裡面裝的是備用服裝以及作為露營裝備的帳篷片段。背包外側固定著一支M1943式摺疊挖壕鏟以及位於左側的裝在M7式刀鞘里的M1式短刺刀。
C2: 裝備於1944年年中用於M1903式步槍的M15式榴彈發射器瞄準器以及它的帆布套子。M1步槍在晚一年裝備了M7式榴彈發射器之後才能使用這種瞄準器。
C3:M1942式急救包有時也可以用作羅盤包來使用,並且尺寸足夠大從而可以裝硬紙盒裝的野戰止血包(左)。為了防水不透氣,這種硬紙盒或是塗了蠟或是用玻璃紙包裝。1944年年初開始,磺胺藥劑包不再裝備。
C4:1942年到1944年製造的塑料的或「乙基纖維」的水壺,但由於不夠堅固耐用並且在寒冷天氣中會爆裂,這種水壺被停止裝備。圖中的鋁製水杯握把收回呈鎖住的狀態。
C5:放在水杯加熱座上握把展開的不鏽鋼水杯;加熱座和杯子的截面都為「腰子」形,加熱座的座身側面和背面的中心一圈有五個彼此間隔的大孔洞。黑色「Fuel-Tablet/Ration Heating/Size A」(燃料片/口糧加熱/A號)字樣印在燃料片的淡黃色盒子上,每個盒子裡裝4個可掰開的2x1英寸(5厘米x2.5厘米)燃料片。
C6a、C6b和C6c:這裡展示了M1910式鎬子裝在M1910式鎬套里以及從鎬套里拿出後的樣式。
C7:1944年版的新的彈藥攜行包與早期版本的不同之處是一體式背帶末端採用了D型套環,與之搭配的是新的採用彈簧扣別的通用功能攜行背帶。
C8:早期裝備的只能裝人員殺傷手雷的三聯裝手雷攜行包。
C9:晚期生產的三聯裝手雷攜行包尺寸擴大,可以裝尺寸更長的發煙手雷和化學手雷,比如圖中所示的M15型白磷煙霧手雷。
D:自動武器裝備
美國陸軍使用了多種步兵自動武器,其中包括了點45口徑的M1928A1、M1和M1A1型湯普森衝鋒鎗以及M3「黃油槍」衝鋒鎗、點30口徑的M1918A1和M1918A2白朗寧自動步槍以及點30口徑的白朗寧機關槍(M1919A4和M1919A6式風冷機槍以及M1917A1式水冷機槍)。步兵營中的三支步槍連每支都有兩挺M1919A4式或之後版本的M1919A6式輕機槍,而營的武器連則有八挺M1917A1型重機槍。衝鋒鎗裝備給傘兵、遊騎兵部隊、一些車輛駕駛員以及憲兵而沒有配發給步槍連,儘管部分步槍連設法獲得了一些。美國陸軍還裝備了一些特殊的織物攜行裝備、背包和罐子來攜帶上述這些武器的彈藥。
D1:在大衣上展示「五級技師」軍銜徽章的這名白朗寧自動步槍操作手背著他們班僅有的一支M1918A2型白朗寧自動步槍;而一些班設法得到了更多些的自動武器。同樣的道理,雖然傘兵班和裝甲步兵班都未得到授權裝備白朗寧自動步槍,但一些班還是設法得到了它們。這名自動步槍手系M1937式白朗寧自動步槍彈藥腰帶,腰帶上附M1936式背帶;腰帶上可以組合上12個裝20發裝彈夾的彈夾包,但標準負載是8個,外加兩個裝自動步槍備用配件、輔助工具和油瓶的包。白朗寧自動步槍的彈藥手攜帶兩隻彈藥攜行包(參見圖B7和C7),每個包里可以裝10個彈夾。
D2:這是戰爭初期採用的9號橄欖棕色M1937式白朗寧自動步槍彈藥腰帶,一隻英國造M1942式急救包和一隻裝水壺的英國造M1910式水壺套附在上面。
D2a:這是一種裝在腰帶口袋裡的重要配件,用來將5發裝彈夾裝填進彈匣的工具。
D2b:另一樣重要的配件是裝備用零件的M1918式皮包。
D2c和D2d:用來裝小的和易碎的配件的兩種信封式布包,尺寸分別為3x3英寸(7.62x7.62厘米)和5x3英寸(12.7x7.62厘米)。
D2e:3盎司油罐,不算上面的黃銅油嘴,高寬厚尺寸為3.75x2.5x0.75英寸(9.5x6.35x1.9厘米)。
D3:M1917A1式重機槍班的班長會攜帶這種M1917式機槍測角儀及其皮套,皮套可以穿在班長的手槍腰帶右前方。測角儀可以在機槍進行長距離間接射擊時測量高度角。
D4:M1910式「戰壕斧」實際上是種「小斧頭」(hatchet)——斧頭(axe)為雙手操握,「小斧頭」(hatchet)則是指單手操握的斧子類工具。這種工具通常用來清理射擊區以及挖機槍陣位時刨除植物的根莖。M1910式斧子套分為圖中所示的美國造(左)和較粗糙的英國造(右)版本。
D5a和D5b:裝M1928A1型湯普森衝鋒鎗的50發裝彈鼓(D5b)的背包(D5a)。這種背包配有背帶和可以穿腰帶的環套,不過早期裝備的這種背包由於來自商業庫存所以缺少背帶。戰爭中,50發裝彈鼓被逐漸淘汰,因為它與M1式或M1A1式湯普森衝鋒鎗並不匹配。
D6:這種5聯裝衝鋒鎗彈夾包可以裝M1928A1式湯普森衝鋒鎗的5隻20發裝彈夾;這些彈夾包也可以裝M1或M1A1式湯普森衝鋒鎗所使用的30發裝彈夾。
D7:可以裝M1式或M1A1式湯普森衝鋒鎗以及M3式「黃油槍」(它們的彈夾與湯普森衝鋒鎗的不能互換)的3支30發裝彈夾的三聯裝衝鋒鎗彈夾包。
D8:帶背帶的彈藥包可以裝6支湯普森衝鋒鎗或M3型「黃油槍」的30發裝彈夾。
D9:織物材質的1英寸(2.54厘米)寬機槍和彈藥織物攜行帶,它帶有可調節扣別和方格形調節扣,可以用來攜帶機槍、彈藥箱和7夸脫裝的M1和M1A1型水箱。彈藥箱和水箱兩端的手柄末端可以用背帶掛住然後用肩背方式攜帶,在裝載彈藥和水時,彈藥箱和水箱會垂在臀部位置,然後用手穩住。每名輕機槍和重機槍的彈藥運輸員都會裝備一條這樣的背帶。
D10:M1型彈藥背包正好可以裝3枚60毫米或81毫米口徑的迫擊炮彈或是兩箱M1型彈藥箱,每隻箱子裡可以堆疊進一條250發裝彈鏈。機槍彈藥運輸員會裝備2隻這樣的背包,但通常一隻包里只裝一個彈藥箱,以為如果滿裝,四箱彈藥箱的重量會達到88磅(約40公斤)。
D11:M1型彈藥箱和伸出箱子的250發裝點30口徑的機槍彈鏈;彈藥箱的長寬高尺寸為10.75x7.25x3.75英寸(27.3x18.4x9.5厘米)。機槍織物彈鏈在1944年末之前都是白色的,之後採用的則是橄欖棕色。這種可拆卸的金屬彈鏈最初是供飛機使用的,但地面部隊在1944年年末也開始得到這種裝備。
E:步兵軍官裝備
這裡展示的大部分裝備雖然是供軍官們攜帶的,但實際使用並不限于軍官,因為許多特種士官和士兵也會擁有同樣的物品。
E1:戰爭早期的這名第9步兵師的少尉(注意他頭盔上的黃色豎槓和野戰夾克左袖子上的臂章)裝備點45口徑的M1911A1式柯爾特手槍,手槍裝在位於右胯部的M1916式手槍套里。三種樣式的雙聯裝彈夾包中的任何一種都可以佩戴在M1936式手槍腰帶或左輪手槍腰帶的左前方;這名軍官佩戴了一隻老式的M1918式彈夾包,戰爭中這種裝備一直在使用。必要的裝備、個人物品以及口糧都裝在M1936式野戰背包里。圖中的角度讓這種背包隱藏看不到,但可以看到它的背帶掛鉤穿過肩頭與M1936式背帶前端的D型環扣在一起。
E1a:手槍腰帶左側末端固定的一隻「M1912式」雙聯裝織物手槍彈夾包,它在整個戰爭期間都在使用。
E1b:位於本圖底部的這種M1923式手槍彈夾包是戰時的標準裝備,它帶有單個按扣,按扣位於兩隻彈夾口袋中間的位置。
E2:1942年至1943年,點30口徑的M1式卡賓槍取代手槍成為大多數軍官使用的武器。這名第36步兵師的中尉(注意頭盔上的白色豎槓和位於另一種採用側開口口袋蓋的野戰夾克上的臂章)在手槍腰帶上佩戴兩個早期式樣的雙聯裝卡賓槍織物彈夾包,而他的卡賓槍的槍托上還固定著第三個這樣的彈夾包。依據兵種不同,裝備卡賓槍的個人會配備一到五隻這樣的彈夾包。另外,這名軍官還在背帶上固定一隻TL-122B型手電筒。
E2a:手槍腰帶的左側末端安裝了兩個後期版的M1式卡賓槍彈夾包/步槍彈藥包,每一個可以裝2支15發裝卡賓槍彈夾或是2隻8發裝的步槍彈夾。這種包的底端有兩個隱約可見的孔眼,可以看到一隻M1942式急救包的雙掛鉤通過這種孔眼與其中一個彈夾包連接在一起。
E3a:配有最初版背帶且包蓋蓋上的M1938式文件包,包的尺寸為11.5x9英寸(29x23厘米)。
E3b:包蓋打開的M1938式文件包以及裡面帶鋁製邊緣袋子的網格地圖套。這隻包搭配後期版通用功能背帶。
E4:本圖底端位置的這只可捲起來的帆布地圖包是裝備給參謀軍官的。
E5:裝備給軍官和大多數高級士官以及准尉的M1938式透鏡磁羅盤及其防水防毒氣包。
E6:裝備給步槍連的班長和副班長以及通信員、駕駛員和所有傘兵的充液體的腕式羅盤。
E7a-E7e:美國陸軍裝備了14種型號的雙筒望遠鏡。步兵和炮兵部隊通常使用的是:6x30倍的M3型(E7a)和M13型(E7b),與它們搭配的是M17型望遠鏡盒(E7c);7x50倍的M17型望遠鏡(E7d)則使用M44型望遠鏡盒(E7e)。
E8:從左至右的手電筒依次為:金屬制的7英寸(約18厘米)長的TL-122A型(20世紀30年代);最常見的TL-122B型(1943年);TL-122C型以及TL-122D(都是1944年裝備)。這些手電筒都使用2枚BA-30型D號電池。使用者經常會把Lucky Strike牌香煙盒上的紅色商標裁下來裝在TL-122C型手電筒上作為臨時的紅色濾鏡使用。
F:叢林裝備,1944年
儘管美國陸軍在大戰前在巴拿馬和菲律賓有叢林作戰的經驗,但很快他們就意識到自己的準備是不足的,無論是索羅門群島、紐幾內亞還是其他的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島嶼莫不如此,於是新的叢林特種裝備被匆忙開發出來,其中一些根本不適合前線使用。另外,按新的生產標準生產的野戰裝備採用了可以更好地防潮以及防霉變與防真菌生長的材料和生產工藝。
F1:圖中的幾個跡象表明這名第24步兵師的中士正在進行戰場訓練而非實戰,比如人字斜紋布襯衫的黑色顏料畫上去的軍銜徽章之上是全彩色的師徽,而頭盔不是裸露的M1式鋼盔(儘管有些人在上面用漆料塗上了偽裝迷彩)而是裝上了由帶子固定的迷彩套子。士官的M1A1式湯普森衝鋒鎗並非步兵的制式武器,它在近距離內非常有效,但面對濃密的灌木叢和竹林則欠缺穿透力,並且它的槍聲可能會被誤認為是日軍輕機槍發出的聲音。1942年開發的叢林包的指定名稱為M1943式野戰包,但它在裝載能力、耐用性和舒適性方面存在很多問題。裝在M6式刀鞘里的一支M3式戰壕刀與一把裝在套子裡的M1943式組合功能挖壕鏟都固定在背包上。中士的手槍腰帶上攜帶著一隻三聯裝的衝鋒鎗彈夾包、一隻M1942式急救包和兩隻M1910式水壺(從圖中的角度上述大部分物品都看不到)。另外,中士的茶色織物裝備還被胡亂塗上了一些綠色顏料。
F2:M1944式防蚊頭罩也被狙擊手拿來作為偽裝裝備使用。M1942式防蚊頭罩則通過兩端的拉繩收緊,其中頂開口可以下拉箍住頭盔或帽子的邊緣。
F3:叢林吊床在1943年開始裝備;它帶有一套防蚊網和一面遮雨棚,而後者的四角可以綁在水平切平的樹枝上。這種吊床與包含附件在內的帳篷片段(pup tent)的重量差不多,搭建的時間也與搭一個帳篷的時間相近。當然它並不適合在前線使用,因為睡在上面的人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從裡面出來,這是很危險的。
F4:這是帶有織物內襯由合成橡膠製成的1942年版充氣浮囊,它是又一種在實踐中毫無效用的「好點子」產品。這種成對裝備的物品尺寸為14x8英寸(約35.6厘米x20.3厘米),同時帶有6英寸(15.2厘米)長的充氣管,在穿越溪流時它們被塞在襯衫里以提供浮力。然而,它們很容易在襯衫里來回串位置,或者乾脆從襯衫里「跑」出去;實際用途上,它們更多是作為充氣枕頭或吉普車的坐墊。
F5:防水火柴罐,2.68英寸(約15.2厘米)長,可以放約20根火柴。這種裝備在任何戰線上都可以使用,但在熱帶戰場上的使用最多。另外還有一款罐子帽上帶有指南針的版本。
F6:TL-194型叢林手電棒,4.5英寸(約11.4厘米)長,使用一節電池。它可以被用來標記戰線後方的蹤跡以及關鍵位置點,比如指揮所和補給點。
F7:早期版本的2夸脫裝可拆卸「叢林水壺/水壺套」:左圖為背面,展示用來固定在腰帶上的掛扣,右圖為正面,螺旋水壺帽已經打開了。
F8:擁有22英寸(約59厘米)長閃亮刀刃的M1939式砍刀及其皮刀鞘。實踐證明這種過長過寬的砍刀並不適應濃密的叢林環境。
F9:採用人造樹脂內襯的防水叢林食物袋,收納狀態時尺寸為12x8英寸(約30.5厘米x20.3厘米)。它與叢林包和背包一起配發,用來保證食物和個人物品的乾燥。
F10:18英寸(45.7厘米)長的M1942式雙刃砍刀及配套的帆布制、塑料制和皮製刀鞘。每支步槍班、機槍班和迫擊炮班都會配發一把。
F11:可捲起的M1型個人叢林急救包,未捲起時尺寸為22x9英寸(約55.9厘米x22.9厘米);它必須捲起來裝在背包里,所以使用不是很方便。這裡面的其中一些藥物數量過多,結果就是很多在使用之前就已經過期了。
F12:較輕的尺寸為4.75x4.25x2.4英寸(12.1x10.8x6.1厘米)的M2式急救包,它通常固定在腰帶後側便於取用的位置。
G:各種各樣的特種裝備
G1:1944年末開始供應的帶防水套的綽號「木乃伊袋」的睡袋。
G2:軍事警察的皮腰帶組合,其中包括M1916式駐軍腰帶、背帶、手槍套掛帶、M1916式手槍套以及彈夾包和急救包。
G3:M2式彈藥包——一種前後帶口袋的罩袍式背心。每個彈藥包可以攜帶3枚81毫米口徑迫擊炮的炮彈(如圖所示),也可以攜帶4枚60毫米口徑迫擊炮的炮彈或是4枚60毫米口徑巴祖卡火箭筒的火箭彈,再或是250發裝的子彈箱。
G4: M6式攜行包,可以裝3枚60毫米口徑的巴祖卡火箭筒的火箭彈。1944年最初裝備的版本只靠按扣閉緊包蓋。
G5:裝在水壺套里的M1917式水壺的正面(上)和M1941式水壺的背面。它們主要裝備給機械化騎兵、坦克部隊和自行火炮部隊,可以掛在車輛的行李架上。M1917式水壺還有用織物背帶取代皮帶的版本。
G6:M1938式鋼絲鉗和鉗子套;鋼絲鉗可以抗5000伏的電壓。
G7:有6種尺寸的矩形「特種任務防水包」,它們用來裝可以保護通信器材的裝備、醫療用品或是兩棲行動中使用的炸藥。圖中的例子尺寸為12x7.5x7.5英寸(30.5x19x19厘米)。
G8:行李包,士兵的「旅行箱」,平整後尺寸為37x18英寸(94x46厘米)。
G9:M1932式餐盒搭配M1926式餐具。戰鬥中大多數士兵都只是簡單地攜帶一隻勺子來吃他們的K號和C號口糧。
G10:裝備給山地部隊和極地部隊的1942年版背包的背面(左)和正面(右),與之搭配的是鋼管框架。
G11:M1926式救生腰帶是美國海軍採購的,之後則提供給做兩棲攻擊的部隊。它可以通過兩隻二氧化碳罐進行部分或完全充氣,同時也可以用嘴吹來作為備用的充氣方式。本來是要求穿在腋下的這種裝備往往只是圍在腰部,因為用前一種方式,全副武裝的士兵可能會因為頭重腳輕而翻倒無法站立,從而面對溺斃的危險。
G12:M1935式鋪蓋卷是裝備給軍官的,但許多裝甲戰鬥車輛的乘員也得到了它們。展開後,鋪蓋卷的尺寸為76x28英寸(193x71厘米),捲起時,它的直徑依據裡面裝的睡袋、毯子和服裝的多少而異。鋪蓋卷兩端的摺疊袋可以用來存放備用衣物、洗漱用品和個人物品。
H:戰鬥醫務兵的裝備
醫務人員在他們的左袖上佩戴帶有日內瓦紅十字和戳印號碼的白色袖標,同時攜帶特別的身份識別卡。在意識到袖標不夠顯眼後,1943年中期,西西里島的醫務兵的頭盔上開始出現白色背景的紅十字。這些標記直到戰後才成為正式的官方標記,當時並沒有標準的樣式、大小或位置的規定;白色背景可能是方的,也可能是圓的,或者只是簡單地畫出日內瓦十字的白色輪廓,而全白色頭盔上畫紅十字的情況也是存在的。另外在太平洋戰場上,為了避免日本人的蓄意攻擊,醫務兵很少展示紅十字頭盔標記或袖標。
H1:這名1943年時第1裝甲師的四級技師攜帶醫務兵裝備,其中包括了M1932式醫療包,圖中它們因為底部被繩帶束起而形成較短的結構;這些醫療包通過M1920式背帶(這些背帶有時也被丟棄掉)支撐,末端織物材料的窄條鞍型環背帶穿過醫療包上角的扣帶和背面的環套。另外背帶前端還別著一隻TL-122C型手電筒。在地中海和歐洲戰場上的醫務兵、擔架手和其他得到日內瓦公約保護的醫務人員通常不配備武裝,但他們是被允許保護自己和自己的傷員的,所以這名醫務兵攜帶了一隻M1911A1式手槍。在太平洋戰場,大多數醫務兵都會攜帶手槍或M1式卡賓槍。
H2:這是大約1945年時的一名五級技師,他在袖子上展示著第75步兵師的臂章,並擁有與圖H1人物相同的醫療裝備,不過因為繩帶打開的緣故,他的醫療包展開並呈現出完整的結構,這也是這種包最常見的攜行狀態。大多數物品都裝在醫療包的內置口袋裡,官方規定的物品表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所變化,實際上大多數醫護人員是根據自己經驗要求所需物品的。大多數醫務兵還攜帶了一隻額外的水壺以便為傷員提供足夠的用水。醫療包內的典型物品展示在下方的圖中(部分但並非全部)。醫療士官和醫務軍官也擁有類似裝備,但軍官們只有一個背包。
H3:較短的右手的醫療包里可能包括了8隻野戰止血包、2條擔架攜行帶和一冊緊急醫療標籤以及一支筆。
H4:延展狀態下的右手醫療包可能包含氨醑、碘酒棉簽、膠布、12卷3英尺x12碼(7.6厘米x11米)尺寸的紗布卷、3條三角繃帶、剪刀、鉗子和安全別針。醫療包裡面還經常裝額外的止血包、止血帶和嗎啡注射器。
H5:12個單位裝的車載急救包箱,每四輛非裝甲車輛就會配備一個,它的尺寸為11x4.5x2.5英寸(28x11.4x6.4厘米),裡面包括各種紗布、止血袋和繃帶、燒傷和眼傷敷料套裝、碘酒棉簽、氨醑、剪刀以及鑷子。所有裝甲戰鬥車輛則都配備一套24個單位的這種裝備。
H6:士兵們會裝備一個帶有8個或12個3.5x2英寸(8.9x5.1厘米)磺胺藥劑(如圖所示或被稱為「負傷藥片」)的盒子,它們搭配大量的水可以減少傷員的感染機會。
H7:包含針頭的0.5格令嗎啡注射器是標準的緊急麻醉注射設備;盒子的長度為2.5英寸(6.4厘米),上面印有「Solutionof Morphine Tartrate/WARNING: May be habit forming.」(酒石鹽酸嗎啡溶液/警告:可能會成癮)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