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西線無戰事》是一部優秀的戰爭題材的電影,它為什麼優秀?原因在於它展示了戰爭的慘烈,這種慘烈一定程度上讓觀眾觸目驚心,與此同時,觀眾也會對於戰爭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這種認識會讓觀眾的反戰情緒高昂,甚至於久久不能停滯。如果以宣傳反戰為核心的話,每一次的改編都是成功的,甚至於本片作為2022版的改編,與前幾次想必也難分伯仲吧。
但是也有人認為本片沒有將原作的靈魂核心表現出來,在細節方面有待提高等等。當很多的討論都夾雜在這部影片之上的時候,說明《西線無戰事》確實是一部優秀的作品。優秀的電影值得被廣泛的觀眾所知曉。因為類似的作品的核心永遠是反戰,而反戰是電影屆的一個被約定俗成的戰爭題材核心,這個核心好不好,決定了一部影片,尤其是一部戰爭影片的走向。即使不是戰爭影片,即使是僅僅經歷了戰爭年代,反戰的聲音依舊是最高昂的。
但是我們換一個角度去看待,戰爭影片展現出來反戰的時候,它是想要告訴給觀眾們戰爭多麼的慘烈,慘烈的戰爭泯滅了人性,而參與戰爭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被扭曲的靈魂。大家可以通過反戰電影的觀看來提高自身對於戰爭的認識以及對於戰爭的厭惡情緒。但是問題來了,觀眾們是參與戰爭的核心嗎?
很多創作者都看到了戰爭的危害,但是卻從來絕口不提那些製造危害的人。向著廣大人民群眾播放戰爭的慘烈以及反戰的必要等思想,這是一種途徑,但問題是廣大人民群眾是戰爭的發起人嗎?廣大人民群眾能決定戰爭的走向嗎?廣大人民群眾充其量只不過是戰爭的參與者,他們是被動承受戰爭的,因此,當戰爭襲來的時候,不論是士兵還是人民,都不應該是這種反戰情緒輪番轟炸的主體,真正的主題是誰?自然是那些發動戰爭的人。
但是有一部反戰電影是給他們看的嗎?話不能說的太絕對,可能有,但更多的電影都是給戰爭的承受著看的,並沒有哪一個戰爭的發起者是受到這些反戰電影狂轟濫炸的。這就好比一個人生病了,沒人給他吃藥,反倒是對著一群沒有生病的人狂喂藥。你生病了,老讓我吃藥幹嘛?這樣就造成了原本生病的人逐漸的病入膏肓,而原來沒有病的人卻被迫要患上一種戰爭疾病,以後再面對戰爭的時候,一定要痛斥戰爭的危害,共同的反對戰爭,然而這有用嗎?
不論是一戰還是二戰,哪一次的戰爭發起者考慮到了民眾的利益?沒有的,如果僅僅是靠著民眾反戰情侶就能很好的防止戰爭發生,那麼這個世界應該是美好的,應該不會有任何的衝突發生。然而現實是這樣嗎?很明顯,不是的,戰爭的發起者發起戰爭的時候,從來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唯獨不考慮民眾的利益,普通民眾們不過是戰爭的承受者,當戰爭的發起者發起戰爭的時候,戰爭的承受者是沒有反對的權益的。當戰爭的發起者結束戰爭的時候,戰爭的承受者卻有著享受戰爭結束的喜悅以及承受戰爭所帶來的衰亡的權力。這些,創作者們能想到嗎?
我相信拍攝電影的沒有一個是愚蠢的人,但是他們為什麼不去深究一下戰爭的發起者為什麼發動戰爭,戰爭?為什麼不讓戰爭的發起者看看這茫茫大地生靈塗炭的悲劇?為什麼要讓戰爭的承受者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反思一下戰爭的慘烈,且還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為什麼會在戰爭中扭曲人性?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當然,創作者自然不會讓戰爭的發起者看到這些影片,因為戰爭的發起者從來都是瘋狂的,基本不會因為一兩部表現戰爭慘烈的電影就停止自己的行徑。他們也對於這樣的電影沒有太多的留戀以及反思,即使是死亡了成千上萬的人,對於他們來說也不過是數字。正因為他們拒絕反思,所以戰爭的承受者必須要一次次的反思,一遍遍的反思,一直反思到自己看見一部戰爭片就主動要求反思才行。這就是創作者的目的嗎?如果是,何等的卑劣。
讓生病的人吃藥,讓正常的人拒絕毒藥,這是一個在正常不過的邏輯,然而在創作者眼中,這樣的邏輯是不存在的,本末倒置之後,看似讓普通人看到了自己所要表現的核心內容,然而卻忽視了或者說忘記了原本應該面對的人群恰恰不是普通人。因此,當我們談論反戰電影的時候,我們談論的是什麼?
那些高高在上的戰爭的發起者們並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反思一下自己曾經為什麼要發起戰爭,也沒有一個人因為看完了一部影片而良心自責睡不著覺。相反,戰爭的承受者本來就很痛苦了,還要被一些卑劣的創作者反覆的往傷口上撒鹽,美名其曰「反思戰爭」,反思戰爭?反思***。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