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文化」等於「公司文化」嗎?

2023-08-27     筆記俠

原標題:「老闆文化」等於「公司文化」嗎?

內容來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高維學堂(ID:gaoweixuetang),筆記俠經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授權。

分享嘉賓:歐德張。

責編| 少將

第 7660 篇深度好文:4730 字 | 12 分鐘閱讀

內容來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高維學堂(ID:gaoweixuetang),筆記俠經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授權。

分享嘉賓:歐德張。

責編| 少將

第 7660 篇深度好文:4730 字 | 12 分鐘閱讀

組織管理

一、初創企業需要打造文化嗎?

很多人認為,初創企業要知道企業使命、願景、價值觀。

但我不這樣認為,因為價值觀沒有好壞、沒有對錯、沒有高低、沒有優劣。看價值觀的作用,是看其支撐了業務成長和發展,還是阻礙了。

我經常會問別人,尊重個人還是團隊合作,你會選哪個價值觀?

很多人都選團隊合作,那為什麼尊重個人不可以選?有些企業恰恰是選擇了尊重個人的價值觀,而取得了團隊整體好的結果。

比如1924年到1992年的IBM,比如設計師團隊,以創意為主的核心團隊,他們恰恰是尊重那些天馬行空,有自己方法論,有自己強大想像力的的設計師,依賴於他們,而並不是說我們想像的流水線作業。

有的時候,你會發現到底是要長期艱苦奮鬥,還是認真生活快樂工作?這兩個也是矛盾的。這裡我們要思考一件事情,這兩者之間哪一個價值觀能夠支撐到我們的業務走得更遠。

價值觀在早期怎麼定都是不對的,是因為你的業務假設並沒有得到市場的驗證,當沒有得到市場驗證時,你所未定的價值觀只是創始人的偏好,而創始人的偏好未必能成為企業的價值觀。

不然的話,如果創始人是銷售出身,他會認為天下沒有賣不出去的東西;創始人是產品經理出身,他認為產品可以改變一切;創始人是研發出身,他認為技術才是改變推動世界發展最大的原動力。

你說他們話對不對?好像都對。但是每一個人都不全面。

個人的成長發展是可以遵循優勢理論的,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個人絕對沒問題。

但是創業就不行。創業遵循木桶理論,在發展進程中必然會遭遇短板障礙,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因此在創業早期,我不太建議初創企業過度注重使命、願景、價值觀,畢竟價值觀還沒有得到業務匹配的支撐及驗證,眼前這一步還沒有走得很踏實,而使命和願景是對未來的想像和創造,沒必要想得那麼遠。

1999年馬雲創立阿里,2001年有了關明生的加入後,才開始思考使命、願景、價值觀。

華為也是一樣,也不是一開始就想清楚使命、願景、價值觀的,而是在它的成長過程中,在它的產品、服務和市場碰撞過程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價值理念和價值支撐。

我特別想和大家交流的,就是價值觀和文化要體現在隱藏的已知中,要體現在業務的支撐中,它才能成為我們決策的依據和做事的準則。

如果有人問我,初創企業在做文化方面可以做點什麼呢?還是可以做點事情的。

四個字:影像留存。比如第一次和第一家客戶拍個照片,重要會議留個照片,重要的團建等。

你會發現,我黨在這塊做得很不錯,南湖會議、遵義會議、廬山會議各種會議都有名字。如果沒有被命名,就變成「你還記得1999年冬天,第一場雪的那場會嗎」,這樣的描述太長了。

因此這些被命名的會議是珍珠,是我們回憶中寶貴的珍珠。而珍珠需要項鍊去串,而這線就是影像留存。

一些優秀的組織和企業,哪怕最早的創業期,也會有很多留存的照片、視頻,老物件。

有些企業創始人是從大企業出來的,他們體驗過或者了解過文化對於組織的價值和意義,所以一開始創業,就希望有明確的使命、願景、價值觀。但是往往一開始定不准,只有在過程中修正的。

與其這樣,我建議暫時不定,反倒不如定做事情的樸素標準。比如我們要在擁抱中吵架,要在決策前充分討論,在決策後堅決予執行。前期定兩三個標準就夠了。

文化不能自嗨,你的產品給別人產生的價值是什麼,不能只靠你的想像力,還要靠客戶、市場的反饋,及競爭同行對你的定義和評價。

這非常重要,小結一下,初創企業最重要的事情是活下來,最重要的文化動作是影像留存。

二、老闆文化真的是企業文化嗎?

創始人的風格和性格,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文化基因。

你們可以看出來,馬雲是一個受金庸思想影響很大的人,他小時候愛打架,見義勇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現在他說「替天行道,為國為民,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從這點上,你就知道馬雲是一個活得瀟洒,同時也有俠義之氣的人。而且他還是一個特別有趣、幽默、熱愛生活的人。

華為的企業文化是另一個反面,他們倡導艱苦奮鬥,要以奮鬥者為本,要堅持自我批判。這就是華為,任正非就是其中的代表。

特別告誡各位,我遇到過很多創業者,他們說我左手阿里,右手華為,聽上去就一身冷汗。這兩家企業的確很優秀,都值得我們學習,但是它們底層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

文化是從上面長出來,再從下面滋養上來的。創始人的人性閃光點和帶給組織有價值的行為方式和思考方式,將成為企業文化中的一部分。

那麼,老闆文化就等於企業文化呢?不是的,企業文化一旦確立,它對老闆是一種約束,對老闆的行為是一種指導。

文化是公共之德,公共之德帶來的是普世性、公共性和強制性。

文化裡面有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制度,一旦文化沒有制度去保障的話,它就有問題,就變得軟弱無力,就變得是口號,就變得是民間流行。

三、每一家企業都需要使命願景嗎?

文化是基於對假設的相信,越來越多的企業願意相信有使命願景這件重要的事情,這件事情本身就很有意義和價值。這也是我想用有限的能力影響更多人。

在真實的企業經營過程中是否真的是這樣呢?倒也未必。

我親眼目睹經營了30多年的企業沒有使命願景,但它發展得非常好;也有在某個領域裡面的隱形冠軍,營業規模也不錯,利潤收益也很好,在行業中也享受品牌、市場份額、專利技術帶來的溢價,但他們依然沒有使命願景。

我曾經說過一句話:沒有使命願景,企業可以活得好,但是有了使命願景,請你為它而活。最可怕的是你有使命願景,但是只把它掛在了牆上,而沒有真正落實到具體行為中。

我有一個關於使命願景的整體邏輯循環圖,即使命願景化、願景戰略化、戰略組織化、組織激勵化,激勵制度化,制度成文化。這部分內容比較龐大,這裡不會展開來講,但是在我2天的線下課程上會詳盡、體系的內容。

我們可以去通盤思考,在整個的串聯過程中,哪個板塊是缺失的,哪個板塊是忽視的。

四、員工對企業文化沒感覺怎麼辦?

首先,如果你是管理者或者創業者,請你對這件事情要有一點鈍感力。什麼意思?你要允許員工沒感覺,員工怎麼可能一開始就會對文化很有感覺,沒感覺是個大機率事件。

對企業文化有感覺,要滿足三個要素:第一是來自於時間的長短;第二是共同經歷;第三是情感濃度。

如果新員工剛加入公司,就說對公司的文化特別感興趣,你反倒要提防這種人。因為他又沒有跟你有共同經歷,在這家企業又沒有呆過一定時間,沒有經歷過跌宕起伏的情感濃度事件,哪來的感覺呢?

當一個個體突然加入到一個組織中,對這個文化特別有感覺,管理者反而要反思一下,我們什麼樣的風氣助長了這些沒有感覺的員工,在我們面前表現得有感覺。

一般來說,員工對於文化的感覺有一個過程,先是認知,再是認同;接著是行為,我做做看;再是行為財富化,我這麼做了得到了獎勵,這個獎勵是來自於物質的,或者是來自於精神的;最後再是行為循環化,慢慢變成行為習慣化,再慢慢地變成知行合一。

在真實的企業現狀中,關於人無非就是五件事情:(招聘了誰)(辭退了誰)(晉升了誰)(獎勵了誰)(懲罰了誰)

五、價值觀和企業文化是什麼關係?

問你一個問題,如何建立和維護積極的企業文化,以吸引和留住優秀的員工?

我的答案: 只要把一件事情干好就可以了,和文化匹配的績效管理,把這件事情做好就可以了。

舉個例子,我有個好朋友寶哥,他是20多年前加入華為的員工,現在已經離開了。他是南開校友,剛加入華為時,華為剛推出一個非常著名的東西「奮鬥者宣言」。

作為一個新加入華為的人,他也不知道該簽不該簽。他發現上面寫的,你要簽了之後,你加班就不給加班費了,而且要接受公司的調動。

他就去問老員工,老員工說我也不知道,因為是新推出的東西,也不確定。寶哥就問他你簽不簽,他說我沒想好,我看看周圍的人簽還是不簽。

剛推出時,「奮鬥者宣言」的簽署率大概只有50%,寶哥屬於腦子一發熱簽了的人,他說我就試試看吧。沒想到簽了沒多久,他就被派往了非洲。華為看你願意接受公司調動,不會有反對意見,就派去了。

一派就是十年之久。回來之後,他去找一些當年一起加入這家公司而沒有簽「奮鬥者宣言」的人,也沒有調往非洲的人去見一見,聊一聊,這幫人現在怎麼樣。

假設他見到這幫人現在混得比他好,職位比他高,薪資比他高,請問他還會相信這家企業的文化是「以奮鬥者為本」嗎?他再也不相信了。

但是如果他看到這些人的職位都比他低很多,而且收入也比他低很多,當未來再有南開的校友過來問他說,寶哥學長你好,你能不能告訴我「奮鬥者宣言」要不要簽?他肯定會說要簽,你要成長和發展,你要賺更多的錢,你就一定要簽。

也就是說,你的價值觀一定要跟你的獎懲掛鉤。

第二,你的獎勵和懲罰,跟你價值觀倡導的它的關聯度是如何?是違背的,還是一致的。

如果是一致的,員工對於你的價值觀認同,他會按照獎勵的方向去行動。如果是不一致的,員工對價值觀不認,他的行為必然和倡導的價值觀違背。

我們一定要去問自己,如何讓員工對文化價值觀有感覺,績效考核和績效管理機制如何支持到文化的落地,如何改變員工的行為。因為價值觀背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行為規範指導作用,指導你該做什麼。

今天我所了解到華為「奮鬥者宣言」的簽署率90%以上,非常之高的。這個數字是我前段時間去華為杭州的全球的培訓中心所獲得的,我和華問同事交流所得。他說,他得到的數字是90%以上,甚至比這個更高。

可見一家企業,如果獎勵和價值觀倡導的行為規範是一致的,員工就會按照價值觀的行為在做。

所以,文化不是看你說什麼,更重要的是看你做什麼,做什麼很重要。價值觀背後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行為規範指導。

那價值觀和文化是什麼關係?

價值觀是文化的集中凝練和表達。它體現的是五個部分:業務的支持,隱藏的已知,做事的準則,決策的依據,未來的指向。

六、落實企業文化如何只做三件事

做實企業文化,如果只做一件事情,績效管理就可以了,我們把員工最感興趣的事情落實。但是在績效管理之外,如果我們要多做一點點事情,那就是以下三件事情。

第一,要有儀式感。儀式就是讓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變得閃閃發光。比如很多企業在每年的尾牙(廣東人叫尾牙,指年終),會開一個年會,會在會上頒獎,有一個快樂的儀式,講述下一階段的發展方向。

第二,故事。故事就是有靈魂的證據。在一家企業中,50%的人知道的故事就變成這家企業的心理資產。

在阿里就會有很多的故事,比如當年賀學友跟馬雲打賭的故事,賀學友跳西湖的故事,就會有阿里的員工伸雙手接樓上掉下來嬰兒的故事,就會有當年雖然跟來往的PK沒有成功,但是集結出來強大凝聚力的故事。

華為有很多海外征戰,不易的艱辛故事,在非洲做基建的故事,去合作客戶機房,手動給它散熱的故事。任正非的故事流傳得也不少,比如說《一杯咖啡吸進宇宙能量》。

騰訊有很多如何做好產品經理,如何克制慾望,如何很好關注客戶體驗的故事。

著名文化大師霍夫斯坦德講過,故事只要50%的人知道,就可以成為這家企業的心理資產,一旦成為心理資產,就可決定這家企業未來的物質資產。

第三,標杆。標杆是哪怕你不告訴別人你應該怎麼做,你也要告訴別人你曾經做過些什麼。這就是標杆的價值。他就會朝著那個你曾經做的事情,又有榮譽、有光環、有標杆的事情上去行動。

大多數人會遵循標杆走的路去行動,就如咱們中國建國以後,全中國在各個領域裡都扶植了很多的標杆。工人的標杆是王進喜。軍人的標杆是雷鋒。焦裕祿是幹部的標杆。科學家的標杆錢學森。

以上就是我對於初創企業感興趣的一些話題的闡述和觀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當然,我的觀點並不見得是標準答案,大家要針對自己企業的實際場景有所調整。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9月16日,筆記俠「AI新視野,增長新勢能」第二屆新商業智能大會,將在杭州寶盛水博園大酒店舉辦。

眾多行業大咖、一線企業、初創公司在這裡聚集,分享彼此對AI的認知和經驗,幫你發現AI帶來的增長勢能,看到未來,融入未來,成為未來!

余票不多,先到先得。

分享、點贊、在看,3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b333b8736a955cfcfc7e27382ef8f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