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各國主力坦克載彈量如何?德軍最猛,日軍忽略不計

2022-08-05     小解說娛樂

原標題:二戰各國主力坦克載彈量如何?德軍最猛,日軍忽略不計

載彈量是衡量一輛坦克作戰持續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充足的彈藥可以讓車組成員作戰時不必「扣扣索索」,密集的彈藥輸出也會給對手帶來一些心理壓力。那麼二戰中各國主力坦克的載彈量都有多少呢?

德軍坦克

拋開一號、二號這些小不點,德軍的裝甲部隊的中流砥柱非四號莫屬。早期四號採用24倍徑短管75毫米炮,因為車體空間比較充足,彈藥攜帶量較高,達到了80發;後期升級火炮和炮塔結構後,載彈量提升至87發。

四號坦克

虎式坦克是戰場上的移動死神,它不僅防禦力和攻擊力高,雖然採用定裝彈藥,但是龐大的體型仍然允許它攜帶超多的彈藥。早期型攜帶87發彈藥,後期優化了車體結構,標準載彈量提升至92發,憑藉著優秀的車組成員,虎式坦克在開闊地遭遇對手,可以在2000米外就放心大膽地給對手點名,不必擔心彈藥不足。

虎式重型坦克

黑豹坦克是戰場上的死神2號,火炮口徑雖然更小,但是更高倍徑的炮管,賦予了炮彈更高的初速度。黑豹的載彈量略低,車內只能攜帶79發各型彈藥。

因為其他坦克要麼火炮口徑太小,如三號、38T等,要麼就是坦克數量太少,或者劃分到自行反坦克炮的範疇,所以不納入統計。不過上述三款坦克可以看出,德軍比較強調單車對抗能力,載彈量都很充足,足以支持一次高烈度的作戰。

黑豹中型坦克

蘇軍坦克

說到二戰蘇軍坦克,自然就離不開著名的T-34系列。因為蘇系各型坦克都採用傾斜裝甲,整體外廓低矮,車內空間相對就小了,加上蘇軍並不強調單車性能,因此總的來看蘇軍坦克的載彈量要少得多。

T-34-76坦克,因為採用的76.2毫米火炮彈藥長度相對短一點,單車載彈量還是比較豐富,額定載彈量77發,數量不低。但是升級成T-34-85之後,炮彈尺寸明顯增大不少,載彈量下降到56發。

T-34-85中型坦克

KV-1作為蘇軍早期的重型坦克,也曾如虎式坦克一般輝煌過,面對德軍一眾小不點,也曾一炮一個小朋友,它的最大載彈量達到了驚人的111發,當然這和坦克本身尺寸大、炮彈尺寸小有關,以它為基礎改進的KV-2,載彈量下降到32發,再細分為穿甲彈和榴彈的話,作戰時需要格外注意彈藥消耗。

KV-1重型坦克

IS-2是蘇軍後期的主力重型坦克,作為一款三大屬性比較均衡的重坦,它的載彈量實際上也不高,因為採用分裝式彈藥,它的最大載彈量只有28發,作戰時比較依賴隊友的配合,否則沒打幾個回合彈藥就消耗光了。

IS-2重型坦克

整體來看,蘇軍在二戰中強調協同作戰,因此單車載彈量在後期要求不高,與隊友配合的情況下能夠對付一次激烈交戰就夠了。

美軍坦克

二戰時美軍裝備量較大的就是M4系列坦克了,另外有M3中/輕型坦克,後期還拿出了M26重型坦克,不過沒能參與太多實戰。

M4謝爾曼

M4謝爾曼坦克車體高大,車內空間充足,最大標準載彈量76發,不過它的後期型號因為裝甲增厚等原因,載彈量有所下降,例如M4A3載彈量只有71發。

M3「格蘭特.李」中型坦克,因為它怪異的車體結構,車內彈藥攜帶量比較奇葩,主炮塔上的37毫米炮備彈量178發,而車體右前方的75毫米炮,備彈量只有50發。

M3格蘭特.李

M26重型坦克,主炮採用尺寸更大的90毫米炮,雖然如此,車內仍然能夠攜帶最多70發炮彈。

整體來看,美軍坦克載彈量比較適中,不那麼強調單車性能,但是單獨作戰持續能力仍然可觀。

英軍坦克

英軍早期那些安裝QF2磅炮的坦克就不計算在內了,主要坦克為克倫威爾巡洋坦克、邱吉爾步兵坦克和彗星巡洋坦克等幾個型號。

克倫威爾巡洋坦克

克倫威爾巡洋坦克早期採用6磅炮(57毫米),後來改為75毫米炮,儘管炮彈口徑不大,但是載彈量仍然不多,早期可以攜帶64發57毫米炮彈,後期升級火炮後載彈量有所降低。

彗星巡洋坦克是英國坦克設計史上比較重要的一個型號,雖然仍然稱它巡洋坦克,但是稱它中型坦克會更合適。它使用一門閹割版的17磅炮,彈藥攜帶量61發。

彗星巡洋坦克

邱吉爾步兵坦克早期採用雙炮結構,炮塔的2磅炮備彈150發,車體內的76.2毫米炮備彈58發;邱吉爾III型取消車體火炮,將主炮改為6磅炮(57毫米),車內可載彈84發;到邱吉爾VIII型後,主炮改為95毫米榴彈炮,載彈量下降到60發。

注意,這是兩輛邱吉爾坦克

總的來說英軍坦克火炮的口徑都不大,載彈量不算豐富,這種原因主要是坦克底盤設計上的落後思想,導致車體細長狹窄,連完整的17磅炮都裝不下,更不要說攜帶更多的炮彈了。

意軍、日軍坦克

這兩個系列的坦克,基本都是薄皮大餡,只有97式中型(輕型)坦克這樣還勉強湊合的型號,坦克安裝的基本都是37、47毫米小炮,稍微好一點的三式中戰車,產量低又沒有實戰,所以就懶得介紹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4a07e2d29231160aa2815df17d93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