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活法,是懂得透氣

2023-11-15     筆記俠

原標題:最好的活法,是懂得透氣

內容來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帆書 原樊登讀書(readingclub_btfx),筆記俠經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授權。

內容來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帆書 原樊登讀書(readingclub_btfx),筆記俠經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授權。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846 篇深度好文:2824字 | 7 分鐘閱讀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846 篇深度好文:2824字 | 7 分鐘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最近,網上有個話題很火:人總不能一直工作吧?

放眼當下,加班,考核,常態化「007」……對很多人而言,工作幾乎成了生活的全部:

早出晚歸,連軸運轉,記不起多久沒陪孩子睡覺;交際應酬,維繫客戶,忘了家裡飯菜什麼味。

網友們紛紛感慨:「忙到麻木」「好想什麼都不管不顧,狠狠睡一覺」……

為了更好的生活、家人的生計,我們總是不敢停下、不敢掉隊,可也正是這樣的勞碌拼殺,讓人身心俱疲。

成年人的世界,前狼後虎固然是難逃的定局。

但就像弦繃緊了會斷,人的精神和身體也不是鐵打的機器。

不透支自己,才是你最大的遠見和清醒。

一、職業倦怠,正在消耗你

你是不是經常有這樣的感受:

一想到周一就滿身抗拒,坐在工位上無精打采,開會時腦子一團漿糊……

如果有,那你可能患上了「職業倦怠」。

前兩天,申工社刊登了一篇《2022職業倦怠狀況調查》。

內容顯示:很多人都感受到職業倦怠加重;更扎心的是,九成受訪者正處於倦怠之中。

所謂職業倦怠,是指人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總覺得心累、提不起勁。

網友@春瘦曾感慨:「每天都有新的治癒,每天也都有新的倦怠,周而復始。」

另一位網友@袁如故也談到:「總是在努力工作和退休之間來回橫跳,內心疲憊、甚至有些墮落感。」

世人慌慌張張,只為碎銀幾兩。但又因這碎銀幾兩,惹上萬千惆悵。

表姐是資深HR,就職於某頭部電商公司,表面談笑自若,意氣風發。

可只有身邊人知道,看似輕鬆的她,也正在「職場倦怠」的泥沼里苦苦掙扎。

為了完成KPI,她常常下班到深夜。至於周末,年假,完全是天方夜譚。

接二連三的會議、方案、報告,更是讓她整個人長期處於緊繃狀態。

而長期的超負荷工作,也讓她的生活幸福感直線下滑。

曾有一度,她因熬夜導致內分泌失調,屢屢生病。

因為長期沒有休息,她的脾氣也變得越來越古怪,一點點小事,就會崩潰大哭。

聊起這些,她苦笑道:

「活得越來越像《西遊記》,悟空的壓力,八戒的身材,沙僧的髮型,唐僧的嘮叨,不知道何時是個頭。」

可不得不承認,這種狀態,也是大多數人的真實寫照。

為了生活,我們每天像陀螺一樣不停打轉,好像永遠有忙不完的事情:

發不完的郵件,寫不完的方案,跑不完的客戶,接不完的電話……

我們總想把自己逼上梁山,可往往才到半路,就被各種疾病、麻煩纏得寸步難行。

有句話這樣說:「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就是讓他一直忙。

每個人的身體和意志的承受力都是有限的。一個人只顧向前,很容易後繼無力,早早敗下陣來。

可以努力,但不要竭力。可以盡責,但不要硬扛。

畢竟,沒有一份工作,值得你以命去拼。

二、最好的活法,是懂得透氣

知乎上有人提問:「如何渡過疲倦期,對生活和工作保持持久的熱情?」

高贊回答說:「學會適當給自己放個假。」

這其實也是「幸福總量理論」的內涵:「人類所感知的幸福,是在不同維度累加獲得的,而不是一個單一指標。」

幸福感不是單靠工作就可以達成的,我們還要同時對生活發力。

作家章岩曾分享過朋友馬先生的經歷。

馬先生在傳媒公司工作,一直以來,生活還算滋潤。

可不想,由於市場衰退,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職業危機。

為了扭轉局勢,他殫精竭慮,開啟了近乎24小時不停的「瘋忙」狀態:

白天拓展客戶,聯絡合作,經常連飯都顧不上吃;晚上焦思苦慮,打磨方案,多數時候都徹夜不眠。

本以為憑著這種「死磕」,總能找到一線生機。

可不想還沒看到曙光,他自己先倒了下去。

由於身心勞累過度,馬先生被嚴重的抑鬱症纏身。

最後,還是心理醫生的一句話點醒了他:如果總是這樣緊繃和焦灼,即便掙了錢,又能怎麼樣呢?

幡然醒悟後,他開始放緩腳步,調整自己:

根據自己的時間,將工作進行了合理規劃,不再盲目較勁;

會抽空到鄉下散心,看看風景,吃點美食,釋放壓力。

隨著工作節奏的改變,他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好,工作的「死局」,也被漸漸盤活。

《聖經》記載上帝創造世界的經過時,寫道:到了第七天,上帝把他的工作都完成了,就停下來休息。

一個人長時間保持高強度的工作,很容易陷入低效的內耗。

只有時不時將自己抽離出來,才能不被掏空。

所以,如果覺得效率低下,心情煩悶,不妨停下來透口氣,事情或許就有轉機。

工作若是陷入僵局,沒有思路,不妨吃頓美食,換換腦子,反倒容易想出好主意。

每個人都想讓工作更順,讓生活更好。但這一切的前提,都取決你自己的狀態。

很多時候,「逼死」一個人的不是領導,不是工作,而是自己的執念。

關注自己,調節自己,偶爾給日子來點「輕斷食」,工作才更遊刃有餘。

三、學會休息,讓人生更高效

綜藝《十三邀》中,何多苓老師談到:

「人一輩子都在和鬆弛感鬥爭,得有這個『緊』的階段,然後『松』下來。」

在壓力漸增的今天,太多人不是需要更努力,而是要學會休息。

不僅僅是生活,工作也需要一種「鬆弛感」。

試試這三點,將工作的節奏慢慢放緩:

1.告訴自己:休息無罪

很多人不允許自己停下來,藉口是經濟壓力,人才輩出等等。

但就算是機器,也有需要停下來充電的時候,更何況人。

那些一天工作20小時,還能容光煥發的「神」,畢竟只是少數。

不要嫌棄需要休息的自己,也不要太和自己較勁。

這世上有人能替你工作,但沒人能替你生病,更沒人能為你的生命而買單。

適時的停下,是為了更好的出發。

2.減少平躺,動態休息

心理學家謝切諾夫曾做過一個疲勞測試實驗。

他用兩種方式,來緩解右手的疲勞:一種是讓左右手靜止休息,另一種是右手靜止,左手活動。

研究發現:在左手活動的情況下,右手的疲勞消除得更快。

比起刷劇、睡覺、葛優躺,「動起來」的休息方式更加有效。

伏案工作後,起身動一動;頭腦混亂時,出去跑兩圈;身心俱疲時,抽空旅個游。

讓多巴胺激發出身體的快感,休息效果也會隨之倍增。

3.交叉休息,多樣選擇

總是重複一種休息方式,時間久了,就會厭倦。

想得到高效的放鬆,儘量多嘗試一些不同的休閒活動,試著讓時間交叉組合起來。

主持人周濤就曾分享過自己的減壓辦法:插花、閱讀、擼貓等等。

看膩了天台的風景,不妨去其他地方逛一逛;久坐看書無趣,就起身去廚房,捯飭自己喜歡的美食。

多樣化的休息,不僅更有利於我們的身心放鬆,還能為生活增添意想不到的樂趣。

四、結語

有這樣一個寓言:

一群人著急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了下來。

旁邊的人不解:「為什麼不走了?」

這人笑了笑:「走得太快,靈魂落在了後面,我要等等它。」

成年人的世界裡,多的是讓你拚命往前走的聲音和理由。

但人生不是一場百米賽跑,而是馬拉松。

一個人懂得停下來,才能夠更好地出發。

我們所有的辛苦,都是為了能見識這個世界的美好,所以千萬不能提前退場。

覺得累了,就歇歇腳。撐不住了,就停一停。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554208274e76ee1a6d9a9abdd4f1b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