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作為二戰前的軍工大國,在武器裝備上有著獨特的見解,生產了多款經典武器裝備,其中就包括ZK-383式衝鋒鎗。
ZK-383屬於早期衝鋒鎗,身上還有不少的原始結構,它由捷克布爾諾兵工廠生產,設計師是約瑟夫和弗蘭蒂斯克·庫凱。儘管1933年該槍就獲得專利,但是因為經濟問題,直到1938年才進入捷克軍中服役。
ZK-383衝鋒鎗
該槍有3個型號,射擊原理不變,只是外部結構適當變化。槍枝採用自由槍機工作原理,開膛待機,射速可調快慢,發射9毫米手槍彈;採用早期步槍式的握把與槍托結合的木質槍托結構。
一型的結構主要是採用帶有散熱片的槍管,槍枝前方還有一個向下的握把結構,採用左側30發彈匣供彈。槍管靠前的位置有可摺疊的兩腳架,還有刺刀卡筍。
ZK-383衝鋒鎗
第二種取消了帶散熱片的槍管,改為帶有圓形孔洞的護筒結構,取消了前握把。這種型號中又有一些子型號,大部分都有兩腳架和安裝刺刀的結構,沒有腳架的為警用型號,而且警用的採用可翻轉的L型照門,以及取消了射速調節結構,只能以最快速度或單發射擊。
第三種為二戰後的版本,是為了跟上世界潮流,對原槍進行了諸多修改,摒棄了一些不實用的設計。例如取消了腳架和安裝刺刀的功能,彈匣插入口改到下方,並且在沒有使用的時候可以向前彎折,利於攜帶,當需要射擊時,射手可以快速的把彈匣搬到垂直模式射擊,這個設計很方便。
ZK-383衝鋒鎗
我們較為常見的是第二種型號,它全長875毫米,空重4.25千克,裝上彈匣重4.83千克,可採用連發或單發射擊,另外槍機上有調節塊,裝上之後最大射速約500發每分鐘,拆除後最大射速約700發每分鐘。發射9毫米巴拉貝姆彈藥,槍口初速度365米每秒,表尺射程100~800米。
該槍人機工效好,可以抵肩精確射擊,連發射擊時槍口上揚並不嚴重,容易操控。雖然標尺最大射程達到800米,但是實際上衝鋒鎗不可能有如此射程。倒是它的兩腳架加上平穩的射擊,在城市戰中,可以躲藏在建築物里假裝輕機槍,並且它還有可以快速更換槍管的能力,這一點往往只有機槍才具備。
ZK-383衝鋒鎗
在二戰爆發後,德軍因為缺乏衝鋒鎗,接管兵工廠後繼續生產ZK-383,德軍編號MP-383。一開始主要供應給黨衛隊,後來供應給蘇德戰場的德軍士兵,與蘇軍的波波沙衝鋒鎗戰鬥。另外如南斯拉夫軍隊也曾裝備不少,不過他們都是從德軍手中繳獲的。二戰後捷克繼續生產ZK-383,並且出口到南美部分國家。
ZK-383衝鋒鎗
ZK-383的性能在當時來說還是很不錯的,可靠性也高,經受住了實戰的檢驗,但是它的缺點就是生產加工困難,屬於第一代衝鋒鎗,大量採用切削工藝,費時費力,不如鋼管焊接的斯登衝鋒鎗,或者衝壓的波波沙衝鋒鎗。
二戰結束後,ZK-383一直生產到1948年,因為已經與世界先進衝鋒鎗差距越來越大,捷克放棄了它,改為生產Sa Vz.23衝鋒鎗。
ZK-383衝鋒鎗
從結構上可以看出,ZK-383衝鋒鎗在最初設計上是想要成為一種多功能槍型,既有衝鋒鎗靈巧的結構,同時具備班組支援火力的功能,但是經過實戰的檢驗發現,兩腳架這種類似於輕機槍的設計對於衝鋒鎗來說根本不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