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編 | 金木研
第 7571 篇深度好文:4484 字 | 12 分鐘閱讀
責編 | 金木研
第 7571 篇深度好文:4484 字 | 12 分鐘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前幾天,「窮思竭慮」這個詞上了微博熱搜。它指的是,我們反覆在思考一些不好的事情或對未來的擔憂。
這種思考模式,會不斷拖累你、消耗你,陷入精神內耗。
如何改變這種狀態呢?朝著目標,行動起來。
一、我們永遠不會做好準備,
想到就去做
1.與其焦慮徘徊,不如及時行動
焦慮,來源於我們想要達到的,與當下所產生的差距。
我們每個人,都被焦慮裹挾著,困在原地無法自拔,導致身心疲憊不堪。
就像昨天有位叫Matina的讀者留言說到:「今年好像聚焦了所有的焦慮:結婚焦慮,30歲焦慮,職場焦慮,攀比焦慮等,每天還要接觸抖音帶來的各種焦慮:經濟下行,消費降級,就業率低下。」
這時,我們應該怎麼辦?
行動,是緩解焦慮的良藥。
清華教授彭凱平所說的:所有的焦慮、徘徊、恐懼,其實只有通過行動才能解決。躺在床上,躲在家裡,在那胡思亂想,沒有任何意義,也沒有任何作用。」
只有行動起來,我們就會進入一個嘗試、反饋、修正、推進的循環,不再被未知的恐懼支配。
舉個例子:導演李安當初在拍電影《喜宴》的時候,因為手頭的預算不夠,便猶豫要不要拍下去。
侯孝賢導演知道後,便鼓勵他說,沒有誰在一開始拍的時候錢就是夠的,但只要你開始拍了,才可能有結果。
最後, 《喜宴》獲得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李安憑藉該片獲得第3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
世上許多的事情就是這樣,不管計劃再精細,想得再周全,都無法預測到整個項目和事件的所有發展。
更何況在節奏如此快速的今天,機會是不可能留給你太多考慮時間的。但你只要做了,就一定會有「結果」。
再舉個例子,李子柒在早期做視頻的時候,沒人教她,她就一點點摸索。沒人專門跟拍,她就自己用手機一遍遍地調整角度。一個人扛著三腳架,山上山下來來回回地折騰。
日子從無到有,憑的就是這股「說干就干」的利落,她用一己之力開創了一個嶄新的短視頻領域——古風美食。
當你被某件事折磨得死去活來,無比焦慮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去做,在行動中印證自己的想法。
2.方向大致對了,就先幹起來
在正式行動前,我們的潛意識裡往往會有個隱含假設:只有萬全準備,才會取得好結果。
這個假設就容易導致你一直停留在「偽準備」的階段。
你總覺得準備還不夠充分,擔心如果就這麼行動了,一定做不好事情,於是就一直在準備。
其實,世界一直在變化,我們不可能做到完全準備。
只要方向大體靠譜,就可以先幹起來,在行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舉個例子:
2018年,得到推出了一本新書《薛兆豐經濟學講義》,在商量發布會的地點時,一個同事(潘達)半開玩笑地說:「我覺得接地氣點,菜市場吧,哈哈。」
本來就是為了活躍氣氛,沒想到大家全都當真了。同事們紛紛表示,這個想法太棒了。
於是誰提出的誰干,潘達莫名其妙地就接下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個月內,找到合適的菜市場,舉辦「菜市場遇見經濟學」藝術展。
這時候,換做一般人,第一反應也許是:這......這怎麼可能?
而潘達不一樣,雖然她還不清楚怎麼做這件事,但馬上就開始著手做必須做的事,比如找菜市場負責人聊合作的可能性,找能接觸到的藝術家聊這次展覽的創意。
在做這兩件事的過程中,她漸漸知道了組織這場活動的大體方向。
最後的結果出乎所有人意料,她談下了世界範圍內享譽盛名的北京三源里菜市場,並請到八位當代藝術家到現場做展。
不僅如此,他還說服攤主們進行Cosplay,一個賣牛肉的大姐扮演了亞當·斯密,賣蔬菜的大叔扮演成李嘉圖......
這中間當然有非常多的挫折、失敗。但回過頭看,這件事最終能取得成功,最大的功勞無疑來自潘達的工作習慣:先行動,邊做邊瞄準,邊做邊完善。
3.不怕失敗,才能勇於行動
執行力差的人,多多少少有點完美主義,他們的理念是「要麼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要麼就什麼也不做。」
這種完美主義的傾向,容易讓人陷入沒有止境的準備和設想中,走向執行力高效的反面。
而要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就要降低預期,意識到失敗是成功的必然要素。
今年4月份,SpaceX公司發射的星艦,升空4分鐘後,爆炸解體。
很多人都替馬斯克感到惋惜。但出人意料的是,在火箭爆炸那一刻,現場工作人員卻紛紛鼓掌、叫好,甚至還有人開了一瓶香檳慶祝。
為什麼?
因為在馬斯克的認知里,多出來的4分鐘,不僅不是失敗,而是火箭邁向太空的一大進步。
只有不怕失敗,才能勇於行動,在一次次失敗中不斷總結,最終找到成功的密鑰。
4.高手,都是在行動中產生
「如果這事成不了,那不就白乾了」,這是很多人在做事前的心理活動。與此相對的是,有的人先上手搞出一個雛形,然後再一步步慢慢前行,這往往拉開了人與人的差距。
曾經一位國內有名的作家來學校開講座,講座的主題是關於創作與寫作。
提問環節中,有一位學生問:普通人怎麼做才能成為小說家?
這位作家給出的答案很簡單:今天你回到宿舍,打開電腦,點擊一個叫 word 文檔的東西,然後敲下第一個字,你就已經是小說家了。
這句話看似很簡單,但其實仔細領悟之後,非常深刻。
如何成為一位小說家?關鍵不在於方法,而在於行動。
最近,抖音上有一個特別火的系列叫「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很多人在出名之前,都是在默默地行動,最後因為一個偶然因素爆火起來。
我們現在看那些寫文章寫得特別好、拍視頻拍得特別棒的人,會覺得他們的能力超強。
但是,不管是寫文章還是拍視頻,都是一個由淺至深的過程,每個人都要經歷從生手到熟手的蛻變,而這條路沒有捷徑。
二、擁有行動力的3種方法
1.目標越清晰,行動越有力
我們陷入怠惰、懶散、空虛的情緒中動彈不得時,往往是因為大腦處於模糊狀態。
大腦要麼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要麼同時想做的事太多,無法確定最想實現的目標是什麼;要麼知道目標,但沒想好具體要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去實現。
我們所面臨的選擇題太多,選項也太多,而且因為我們對自己沒有清晰的認識,不知道什麼對自己最重要,所以在信息過載的情況下,往往不知所措。
如何才能讓大腦更清晰?
《認知覺醒》這本書里,給到一個笨辦法:寫下來。
第一步:找一本普通的A5卡面抄,將紙頁對摺;
第二步:在上方寫下當天所有要做的事,然後清空大腦,按權重將列出的事項標上序號,這樣,目標就變得清晰可見;
第三步:收集一切可用信息,在頁面左側預測性地寫下在某一時間段做什麼,然後在底部統計「計劃學習時間」和「可用學習時間」,這樣,時間也變得清晰了;
第四步:在頁面右側記錄當天的實施情況,一天過後,對學習時間和學習成果進行統計,時間利用效率便一目了然。
行動時,最怕模糊,如果我們的頭腦中一直有很多模糊的選項存在,我們就需要花心力不斷做選擇,而做選擇是一件非常耗腦力的事情。
但「寫下來」這個簡單的動作,會把我們頭腦中所有的想法和念頭全部倒出來後,這樣一來,我們在執行中就不需要花腦力去思考或做選擇。
這時,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把計劃做得這麼僵硬,會不會讓自己變得很死板?
事實上並不會,因為做規劃的目的並不是讓自己嚴格地按計劃執行,而只是為了讓自己心中有數。
如果當天計劃有變也沒關係,有了這份預案,你能夠在處理完臨時任務後,把自己迅速拉回正軌。
但如果沒有這份預案,你極有可能在目標和時間都模糊的情況下,選擇娛樂消遣。
2.做一個不計得失的「傻瓜」
很多執行力差的人,其實都是很精明的人。為什麼?
因為他們在行動前,會先思考2點:
一是凡事必須在看到明確的結果後才行動,如果前景不確定、不明朗,即使別人說得再有道理,也不願意投入;
二是如果一個道理或方法不能讓自己快速發生變化,就不是最優的,所以要不斷尋找,這樣才有希望找到最好的方法。
一是凡事必須在看到明確的結果後才行動,如果前景不確定、不明朗,即使別人說得再有道理,也不願意投入;
二是如果一個道理或方法不能讓自己快速發生變化,就不是最優的,所以要不斷尋找,這樣才有希望找到最好的方法。
因為這樣的思考慣性,往往在行動中會讓我們陷入騎牆困境:一件事堅持了一段時間,沒有看到明顯的效果,就會猶豫是否放棄。
事實上,只要道理正確,就別在乎那些小聰明,帶著不計得失的心態向前走,你會發現目標越來越清晰。
因為在做成一件事之前,我們眼裡的世界是二維的、扁平的。然而,在主動做成一件事情之後,我們就能夠從側視的角度,看到三維的、立體的世界,注意到人與人在認知水平上的差別。
在立體的世界裡,處於高層次的人和處於低層次的人對同一個問題的態度往往有天壤之別。
比如《刻意學習》一書是這樣描述:你覺得學歷沒用,是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學習對你的生活軌跡能帶來多少改變;你覺得鍛鍊身體沒有用,正是因為你不去運動,所以感受不到它的價值……
處在下一個認知層次的人往往看不到上一個認知層次的風景,因而只能用狹隘的視角來判斷:這些東西雖然很有道理,但似乎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用。
這些東西在他們眼裡確實沒什麼用,因為人們無法證明一件沒有發生過的事。想要打破這個悖論,只有讓自己行動起來,將認知提升到更高的層次,才能做出不同的判斷。
很多人總是希望先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再行動,事實上,如果不行動,我們可能永遠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標,畢竟依靠低維度的認知和經歷,我們很難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只有先依據前人的假設走到更高的層次,人生目標才可能慢慢浮現。
3.知行合一,在行動中提升認知
細數這世上的難事,「知行合一」肯定算一條。
有太多人想不通為什麼自己「懂得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其實,原因很簡單:他們閱讀了很多有道理的書,收藏了很多有道理的文章,覺得自己無所不知,卻始終不能俯下身子去行動。
因為他們總認為自己還沒準備好,擔心方法不是最優的,貿然行動會走彎路等,殊不知,這樣的觀望、等待本身就無效率可言。
那麼,如何才能改變「知而不行」的現狀?
第一,不要停留在「滿足於擁有或知道」的階段。
當我們下單買書的那一瞬間,感覺特別棒,就像已經擁有這些知識一樣,但收到書後,可能也就是簡單的翻一翻;
當我們領悟「一天不看手機也不會有任何損失」時,頭腦一下子就清醒了,對手機信息的危害看得無比通透,然而沒過幾天,再次碰到這種情況時,我們又會把書放到一邊,掏出手機開始玩。
道理再好,如果不去刻意練習,這些美好的認知將永遠不會真正對自己產生影響。
第二,不要想著一開始就做好。
萬事開頭難,即使我們學習了很多道理和方法,但一旦做起來,往往就會各種出錯。
很多人在這個階段,害怕被嘲笑、害怕自己的形象被破壞、害怕方法錯了,可能就放棄了。
其實,我們應該學會用成熟的心態包容自己最初的笨拙。通過持續練習,消除「知」和「行」之間的鴻溝,體驗到「做到」的快感。
三、做大事者不糾結,成大器者不磨嘰
有一句話說得好:「做大事者不糾結,成大器者不磨嘰。」
但凡能成大事者,總是能做到知行合一,而平庸者卻在「知」與「行」之間,築起了一條萬里長城。
所以,實現理想最快的捷徑,就是明確自己想要的,堅定自己選擇的,說干就干,從不猶豫。
要知道,我們永遠也不會「準備好」,但我們可以做到,聽到內心的召喚時,就立即起跑。
這時候,你甚至會發現命運的奇妙之處——跑著跑著,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靠近你苦苦尋找、想靠近的那個目標。
人生,歸根結底就是一場自我探索的旅程。
很多時候,平庸或者優秀,都潛藏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行動里,最重要的不是你曾經想到過什麼,而是你最後做到了什麼。
定好方向,跑起來吧,不要害怕失敗,成功的密匙就在行動中。
參考來源:
1.《認知覺醒》,周嶺著
2.《沒有執行力,再完美的計劃都是空談(3點建議)》,插座APP;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