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誘餌彈與飛彈的對抗,犧牲自己只為欺騙飛彈,保護飛機

2022-07-17     小解說娛樂

原標題:紅外誘餌彈與飛彈的對抗,犧牲自己只為欺騙飛彈,保護飛機

當紅外製導飛彈出現後,戰機面臨著新的威脅,與雷達制導飛彈不同,紅外製導通過導引頭搜尋熱輻射尋找目標,自身不用依靠雷達引導,戰機安裝的告警器無法接收到雷達信號或者雷射信號,也就無法提供警示,等飛行員發現危險時,情況已經相當緊急,留給駕駛員的時間不多,為了解決紅外製導飛彈的威脅,紅外誘餌彈被發明出來。

紅外誘餌彈的作用方式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犧牲小我、成全大我」,被發射出去後就會燃燒發熱,早期紅外製導飛彈會追著最大的熱源不撒手,所以早期誘餌彈都能以數千度的高溫燃燒,假如誘餌彈成功欺騙了飛彈,就能造成飛彈脫靶,成功保護戰機。

紅外誘餌彈往往是多枚一組,因為單枚產生的熱量太低,不足以「欺騙」飛彈,或者說成功的機率太低,不敢如此冒險。誘餌彈本身就是一種簡易的火箭彈,內部填充鎂這類能高溫燃燒的物質,並且能產生大量高溫煙霧。不過誘餌彈需要在發射離開戰機後才開始燃燒,否則這高溫會對戰機造成損傷。一組誘餌彈並非一次性全部釋放,而是以很短的時間間隔釋放,這樣它們發射出去後才能組成更大面積的熱源。

在實戰中,紅外製導飛彈一般發起追尾攻擊,戰鬥機在發現危險後立即釋放誘餌彈,同時應該將飛機拉起做大機動動作,同時降低發動機功率,降低紅外特徵,不出意外的話飛彈就追著誘餌彈去了。

可是如大型轟炸機、運輸機、大型直升機等無法做出類似的動作,它們只能儘可能地機動,與誘餌彈拉開距離,好在更大型的飛機能攜帶更多的誘餌彈,可以間隔釋放多組誘餌彈,增加飛彈識別的難度,提升存活率。

在阿富汗戰爭中,蘇軍曾被可攜式飛彈打怕了,研究出一種新的戰術,當大型飛機在野戰機場起飛或者降落的時候,不管有棗沒棗,打它三桿子再說,進入低空空域就有規律地釋放誘餌彈,這個辦法看似很浪費很呆板,但是確實幹擾到了游擊隊的飛彈瞄準,有時飛彈一開始就「一根筋」的奔著誘餌彈就去了。

那麼飛彈方面就只能一直「傻傻地被騙」嗎?設計者顯然不能接受這樣的結果,先是出現了組合型導引頭,飛彈除了紅外製導之外,還融入其他制導模式,反正「總有一款適合你」,可是組合型也意味著更加複雜,造價更高等問題,於是改進型紅外導引頭又出現了。

新的紅外導引設備融入了初中的物理知識--光譜,其原理是飛機使用的煤油燃燒時產生的光譜與誘餌彈燃燒的光譜不在一個波長上,導引頭只需要學會「分析」光譜,加上智能技術的加持,就能搞清楚哪個是誘餌彈,哪個是真的戰機發動機尾噴口。

誘餌彈緊隨其後也開始進步,通過採用不同的填充材料,它也能模仿發動機的光譜波長,可你以為飛彈對此就沒辦法了?設計師又發現不管誘餌彈怎麼變,它的紫外信號無法模仿發動機,於是紫外導引頭又開始運用。

僅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除非是雷射炮這類劃時代意義的武器走向實用化、輕量化,空空飛彈、地空飛彈這類武器仍然會長時間存在,只要飛機機體和發動機還散發熱輻射,紅外導引頭就會存在,誘餌彈還將與之長時間對抗下去,誰能取得戰場優勢,就只有靠實戰來說話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ace0eee37446fca3c358ea3ec614a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