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帝:光武帝、漢獻帝(一頭一尾)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一共195年,合計14位皇帝。除了掐頭去尾的這兩位皇帝外,其他12位皇帝,誰還記得?
東漢不如西漢,比較一下就知道:
漢高祖劉邦力壓光武帝劉秀;漢武帝劉徹秒殺東漢其他12帝之和。
400年大漢江山,西漢15位皇帝,東漢14位皇帝,合計29位。
但值得記住的只有5位:
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
四個在西漢,一個在東漢。西漢秒殺東漢,毫無爭議。
光武帝:劉秀(前5年—公元57年),東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九世孫。
根據漢武帝的推恩令(各諸侯所管轄的區域只由其長子繼承,改為其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推恩令下的諸侯國隸屬於郡,地位與縣相當。於是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以此來加強中央集權),到劉秀的父親時,只是個縣令了。
劉秀出生時,王莽篡漢立新朝,劉氏家族自然不服,於是天下大亂。
根正苗紅的劉秀豈甘人後,和哥哥劉演在南陽郡起兵。起兵之初很慘,據說因為缺少,劉秀曾經騎著牛上戰場,被後世戲稱為:「牛背上的開國皇帝」。
公元23年,西漢宗室的劉玄被各路義軍擁立為帝,是為更始帝。
因劉演不滿劉玄,在各路大軍滅了王莽及新朝後,更始帝便把不聽話的劉演殺了。
劉秀忍辱負重,主動找更始帝認錯,然後申請到黃河以北(河北地區),去招撫和征討不服從更始帝政權的勢力(新婚燕爾的陰麗華都放在老家了)。
公元25年,劉秀平了河北地區之後,在河北邢台稱帝,是為漢光武帝(後定都洛陽),從此與更始帝決裂。與農民起義軍「赤眉軍」兩路夾擊關東(更始帝的地盤),更始帝打不過,在投降赤眉軍後被殺。隨後,劉秀與赤眉軍在關中廝殺。
公元30年,劉秀平定關東之地。又先後平定隴右、川蜀之地。天下再次統一。
劉秀勤於政事,實行輕徭薄稅,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罷貪官、懲污吏,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儘量減少官員數量,減輕了百姓負擔。歷史上稱為「光武中興」。
公元57年,劉秀於洛陽去世,享年六十二歲。
漢獻帝:劉協(公元181年-公元234年4月21日),東漢末代皇帝。
劉協的人身,如同他的名字協,「脅」也,一生被脅迫,從來沒自由。
唯一可以欣慰的,最後得到了善終,沒有慘死在某諸侯或武將刀下。
劉脅命運多舛,剛出生沒滿月,母親王美人就被何皇后毒死了。劉協的父親漢靈帝居然饒了何皇后——關於漢靈帝,不提也罷,因為不值一提,昏君一個。
為了保護幼小的劉協,漢靈帝把劉協交給了母親董太后撫養。注意,這個董太后和董卓沒有任何親戚關係,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雖然這位董太后人品也渣渣,但還是把劉協撫養長大了(畢竟是自己的親孫子啊)。
劉協長的還是不錯的,據說舉止端莊,行為舉止頗有帝王氣息,深得漢靈帝喜歡。
無奈,太子還是立了何皇后的兒子劉辯(漢少帝),何皇后也成了何太后,何太后的弟弟,就是著名的何進,一個本事不大,還特別誤事的外戚大臣。
劉協先是被封為渤海王,後期又改為陳留王。
後面的故事,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了。宦官之亂,獨掌朝政的何進不僅未能平定,還被宦官所誘殺——丟人啊,沒腦子的人一個。
到後來,董卓奉詔殺到洛陽,滅了宦官,開始獨掌朝政。
董卓非要認為自己和董太后是本家(董太后在公元189年就死了,有人說是因為鬥不過何皇后,也有人說是被董卓氣死的)。都姓董,就一定是本家,董卓說的對呀。劉辯不是董卓所立,不足以顯示董卓的權利,必須要廢了,要立董太后撫養長大的劉協為帝,方顯得我董家、我董卓有本事嘛。
公元189年,董卓廢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
漢獻帝劉協一生,完全不自由的帝王命運,從此拉開了帷幕。
本文由「後知後覺吳」原創,歡迎關注和評論。
光武帝劉秀和陰麗華
光武帝劉秀和陰麗華
漢獻帝劉協和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