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地產八卦女
1st
周末房地產悲觀風聲不斷。
一個是銀保監部門的消息,說銀保監會日前啟動針對北京、南京、蘇州、深圳、寧波等32個前期房價過熱城市的房地產貸款業務專項檢查。監管人士表示,今年以來房地產信貸規模較大或占比較高、與交易火爆樓盤合作密切等銀行機構將成檢查重點。
此外,多位銀行圈的朋友表示,下半年,銀行會更嚴格控制房企開發貸,通過表外理財、委託貸款、同業業務等渠道為房企融資的渠道,也基本被封堵。
顯然,檢查房貸、控制開發貸等動作,直接大幅度抬高了房企的融資成本。
另一個消息,則是來自年報和7月銷售數據。
根據中指院的數據,今年1~7月,TOP100房企銷售額均值達636.7億元,規模破千億元的房企增加至15家。同時,克而瑞數據顯示,今年前7月,TOP100房企累計業績同比增速在4%左右,行業整體規模增速較2018年顯著放緩,房企各梯隊銷售金額門檻較去年同期僅略有提升。
2019年1~7月銷售金額達千億元的15家房企(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中指研究院 製圖:每日經濟新聞 鄒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為頭部房企的碧桂園、恆大,增速有所下降,而保利卻同比增長20%,華潤比增36.5%,中海比增40%(注意:碧桂園、恆大是民企,而保利、華潤、中海均是國企巨頭!)
尤其是恆大,根據8月9日晚間公告,恆大預計上半年稅後凈利潤與核心業務利潤約為270億元與300億元,同比下降49%與45%。
雖然分析人士認為利潤下滑,主要是由於上半年交樓面積減少,而恆大今年的交樓集中在下半年。但這種不確定性,還是讓人替恆大捏了一把汗。
2nd
其實除了 恆大、碧桂園7月銷售額VS保利、華潤、中海7月銷售額這種此消彼長、很明顯的特徵外,在地產行業內,還有一些比較隱晦、但也能看出地產國企化趨勢的案例。
比如前一陣子我說過的富力,7月份發公告說暫停拿地——為什麼暫停拿地了,歸根結底,還是錢不夠,或者說,錢不夠便宜了。
而與之對應的,則是國企地產商大肆擴張。比如6月24日,喊著「2020年過千億」的越秀地產,以6.4萬/平樓面地價,豪賭尖崗山地王:如果未來三年房價不漲,這個地王就會面臨虧損,而現實是,深圳房價已經三年未見大幅上漲;
再比如,綠城的新任舵手張亞東,為了把綠城的規模快速做大,前幾天一口氣花了70多億,在大連、杭州和廣州拿了三塊地,向全世界證明了自己對規模的野心(綠城現在是中交的了,算國企沒毛病)。
甚至於,前兩天「再次調控」的蘇州,其房價也是因為蘇州城投公司拍的地王拉的地價(還是國企...)
以上種種跡象表明,民企地產商,在收縮戰線,國企地產商,要麼在擴張,要麼在穩健擴張的路上。
君不見,前幾年一向敢沖敢打的粵系、閩系房企,近段時間,是不是低調許多了?
擁有一票明星職業經理人的陽光城,近段時間接連發出年中報喜訊,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25.11 億元同比增長48% 2019年上半年公司的利息支出高達45.58億,同比2018年上半年增長了12.62%,而有息負債規模同比2018年僅下降了28億,這意味著融資成本大幅上升——事實上,2019年上半年平均融資成本7.72%,其中利息成本上漲了12.62%。此外,上半年陽光城合併報表凈利潤率僅為6.8%,遠低於行業15%凈利潤率的平均水平。
3rd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一方面,在當前嚴格限購、限價的條件下,國企地產商在房管局那邊的議價空間,確實比民企大得多 ,畢竟「避免國有資產損失」這個由頭,不是白來的。
在這方面,事涉敏感,暫不舉例。
另一方面,國企資金實力雄厚,不怕磨時間。
很明顯,相比民企,中國的金融市場更青睞國企,認為國企有政府兜底,所以都願意把便宜的錢借給國企。
而民企,看看A股,接二連三爆雷,不僅是股民防不勝防,就連證金、匯金也多次踩雷。在地產圈,就有不少金融機構碰了泰禾而中招。
所以,從這方面看,前述的限制房貸、開發貸、信託資金等各類限制樓市的金融手段,與其說是說給全體地產商聽的,其實更大部分是說給民營地產商聽的。
像富力這樣的,高處不勝寒,沒有增量的便宜融資,現有帳戶上的錢畢竟是自己的,花出去不一定收得回來,自然也就謹慎多了。
富力是這樣,前一陣子遭遇「董事長猥褻兒童」黑天鵝的新城,其實也是這樣。
說起新城,說實話,在沒出事之前,它的形象是這樣的:
一、銷售額持續高增 ,前7月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約1469.51億元 同比增長29.29%,大幅高於行業平均 ;
二、積極拿地,拿地強度為 550% , 布局強三四線兼顧二線 ;
三、融資成本 和 槓桿率均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
四、商業地產因城施策,布局全國,出租率高達 達 9 9%;
五、絕大部分土儲布局在長三角及強三四線 核心 城市,受益於長三角銷售回暖。
六、ROE 領先於同行,15-18 年銷售額復合增長85%、同期業績復合增長 73%,克爾瑞行業銷售排名較17年提升5名,挺進前八,彰顯高成長典範。
新城2019年1-7月銷售額及同比增速
這樣的企業,不管從哪方面看,都是一個優質的大白馬。那為什麼董事長出事,新城救市救了一個多月,股價已經腰斬的狀態,為什麼仍然止不住跌勢呢?
因為新城是民企,不確定性相比國企更高,融資資金鍊相比國企也更脆弱。在王振華被移交法院、投資者、銀行、機構等看到起訴書之前,金融機構很難繼續像以前那樣,給新城便宜的資金(反之,如果新城是個國企,王振華犯法的個人影響,會很快隨著新任董事長的任命而消除。近期最典型的案例,便是茅台原董事長袁國仁被公訴後,茅台股價僅輕微波動)。
4th
最後,地產國企化的浪潮,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有人說是寶萬之爭、深鐵撿漏的時候。
但要我說,在平安成為碧桂園二股東的時候,地產國企化浪潮,就已經開始了。
當然,在當前「房住不炒」的主基調下,地產國企化,能夠促進房企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對於政府穩定房價,也有積極意義。
合作、宣傳、投稿
請加小編微信:xiewen1205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