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愛水
這幾個月,每到周末就往老家趕。乃至於,朋友幾次邀我看戲,都因為身不由己而推辭了。昨天上午,朋友再次給我打電話,問我今晚可否有時間看戲,我高興得連說了三個有。
在我這個年齡層次里,我也算是挺另類的。鮮有像我這樣的,至今依然對傳統戲曲著迷的人。無論是京劇、越劇,還是豫劇、評戲、黃梅戲,經典的曲目和唱段,我大都能如數家珍,隨口哼唱。而做為山東「省戲」的呂劇,從我有記憶開始,呂劇就是我認知世事,學習區分好人壞人的啟蒙之一。
包括我看的這部呂劇大戲《卷席筒》,在多年前的農村,信息閉塞的年代裡,更是對無數家庭的和睦安穩,帶來了無法估量的正能量。
《卷席筒》是一部由戲曲大師海連池創排的河南曲劇,四十多年前,被拍成了電影,在全國廣為人知。我還很小的時候,村裡的露天電影就放這部戲。海大師跪著唱的那一大段唱詞,把大半個村裡的人都唱哭了。我至今還記得,當時只有幾歲的我,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哭得稀里嘩啦。
呂劇《卷席筒》移植於河南曲劇的同名作品,故事情節基本未做大的改動。曹老漢老婆死了後,娶了個繼室趙氏,趙氏帶著兒子蒼娃,一起來到曹家。趙氏心狠手辣,把曹老漢的大兒子曹寶山一家四口趕出門去。
兩手空空,還要進京趕考的曹寶山,在路上遇到了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弟弟蒼娃。蒼娃只是個未成年的半大孩子,和自己的母親不同的是,蒼娃素來和哥嫂一家的關係非常親密,和侄子侄女,相處得更是非常融洽。蒼娃把身上攜帶的銀子,還有自己的衣帽馬匹,統統給了哥哥,資助哥哥進京趕考。
蒼娃回到家,在母親面前撒嬌賣萌,說自己被強盜所害,受了傷才逃回來的。並找藉口要住在嫂子家,趁機讓母親把大量的米麵飲食等,送到嫂子家。
趙氏裝著回心轉意了,讓蒼娃把嫂子帶回來,和他們一起生活,並指派嫂子照顧病重的曹老漢。趙氏在藥中下毒,讓嫂子把藥端給公公飲下。
曹老漢一命歸西後,趙氏藉口是嫂子下毒,害死公公,然後又賄賂縣官,把嫂子打入死牢。
出門回來的蒼娃,只看到了侄子和侄女。得知家中的情況後,蒼娃第一時間就知道,兇手肯定是自己的母親,而不可能是善良的嫂子。
蒼娃帶著侄子侄女,到縣城大牢去看望被判死罪的嫂子。因為可憐侄子侄女,見過嫂子後,蒼娃毅然決然地到縣衙擂鼓喊冤,謊稱是自己下藥毒死了繼父,嫂子是無辜的。害怕貪贓的事被上司知道,縣官只得改判,釋放了嫂子,把蒼娃判處死罪,押往丹陽府審判執行。
蒼娃的大哥曹寶山得中狀元,被派做八府巡按,來到丹陽府,負責審理此案。兄弟二人在公堂相見,蒼娃的一大段訴說緣由的唱,堪稱這部戲的戲眼所在,無論是河南曲劇還是呂劇,被帶入故事情節里的觀眾,很難不為之動容。
被哥哥無罪釋放後的蒼娃,來到法場找尋嫂子。因為按照兩個人之前的約定,蒼娃被處死後,嫂子會拿一床涼蓆,把蒼娃捲起來,捲成筒狀,然後埋葬。
這也是這部戲的名字的由來。調皮的蒼娃看到嫂子快來了,便躺在地上裝死。來晚了的嫂子,以為蒼娃已經被執行死刑了,三次把蒼娃卷到蓆子裡面,蒼娃三次都從蓆子裡面逃出來。蒼娃和嫂子開玩笑的方式,來詮釋了《卷席筒》這個名字的寓意,家庭和睦,好人好報。
這部大戲,是由我老家棲霞的縣劇團創排的,一個縣級的小劇團,能夠製作出這樣一部大戲,實在是很了不起。
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這部戲的創作者敢於與時俱進,在舞台上大膽發揮,呈現了好多諸如郭德綱出演京劇時抖包袱式的笑料,比如,在卷席的那場戲,蒼娃唱流行歌曲《嫂子》,不但不跳戲,而且極大的豐富了蒼娃這個輕喜劇的人物形象。
人們總在抱怨,傳統戲曲太老舊,沒有新意。看完這部老戲,我倒是覺得,有必要重新認識我們的戲曲工作者了。即便是我老家這樣的縣劇團,他們都沒有固步自封,他們在繼承的基礎上,也在做著推陳出新的大膽嘗試。
演員謝幕的時候,我鼓掌特別用力,為創作者精彩的表演,而熱烈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