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不僅僅是大朋友的開學月,幼兒園的小朋友也已經入園完畢。
對於剛入園的小朋友來說,幼兒園是一個陌生的地方,離開了熟悉的家,離開了爸爸媽媽的懷抱,開始了自己的「獨立」之路。
剛入學的孩子,不愛表達是正常現象
剛入園的小朋友會出現不愛說話,動不動就哭鬧,想要回家問題,一般孩子一兩周就能適應。
但是有的家長反應,自己家的孩子明明已經上大班了,在幼兒園還是不愛說話,老師也反應孩子在幼兒園比較容易害羞,不愛表達。
孩子在幼兒園不說話家長不重視,可能會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
園園今年上小學了,一年級的老師和園園家長反應,孩子過於內向,和老師和同學沒有正常交流。
其實在園園上幼兒園的時候,也比較安靜,不願意和老師、同學交流,常常喜歡自己獨處。
園園的幼兒園老師也如實向家長反映了這個情況,但是園園的媽媽以園園還小,性格內向,靦腆害羞為由,杜絕去探尋孩子不愛表達的原因。
等到了小學,園園性格已經不單單是靦腆害羞了,社交都出現障礙了。
這時候園園的家長著急了,積極帶園園進行心理疏導。
心理醫生也表示,孩子在上幼兒園時期正是性格的形成期。
孩子因為到陌生環境會處於自我保護,杜絕和外界交流,如果沒有很好的疏導,很容易形成內向膽小的性格。
為什麼有的孩子在幼兒園不愛表達呢?
孩子因口齒不清,不願意說話,每個孩子的發育程度不一樣,有的說話早,有的說話晚。
有些孩子在表達的時候口齒不清,常常被要求說第二遍,孩子比較敏感,與其說不清楚,還不如不說。
性格原因,有的孩子天生比較內向,特別是到陌生的環境,孩子不擅長表達想法和意願。
再加上老師和家長沒有正確的引導,使得孩子越來越喜歡安靜,越來越不願意說話。
家庭原因,有的家庭氛圍嚴肅,家長總是對孩子橫加指責,對幼小的孩子設置重重限制。
在這樣嚴格要求之下,孩子將自己的內心隱藏,不願意表達。
也有的是家庭氛圍太好了,爸爸媽媽愛,爺爺奶奶疼,姥姥姥爺抱,家長包辦孩子的生活。
孩子不用表達也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到了幼兒園也是,孩子單方面地認為老師都懂,更不願意說話了。
如何讓孩子愛張嘴說話,可以這樣引導孩子
不強求,慢引導,如果班級里有不愛說話的小朋友,但是能夠用眼睛觀察身邊的事物,這說明這個孩子哪怕不說,心理也是明白的。
老師可以在某個時候,用屬於這個孩子的方式,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
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可能不喜歡說,或者說不完整,不要強迫,慢慢地引導,孩子會給你驚喜。
從進入集體開始,很多不愛說話的孩子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不合群,難以融入到集體活動中,那想要讓孩子愛上說話,先引導他進入集體。
幼兒園是孩子的第一個集體生活,幼兒園生活對孩子的影響大,適應集體生活需要一段時間。
不愛說話的孩子面對集體有壓力,老師應該鼓勵孩子在同學面前大膽地說話,鼓勵孩子參加到集體遊戲中。
助人為樂也是不錯的辦法,很多孩子其實是想表達的,但是苦於沒有表達的入口,萬事開頭難,只要有話題,小朋友們也能滔滔不絕。
鼓勵孩子主動問其他同學「你需要幫助麼」。
無論得到的是肯定還是否定回答,都有可交流的開頭,慢慢地就和身邊的小朋友說起來了。
家長要這樣做,寶寶才更愛說話
用寬容之心耐心等待,適當的時候給予幫助,不愛說話的孩子普遍內向,做事情也會相對慢一些。
家長不能急於求成,要用一顆寬容的心耐心地等待孩子蛻變。
當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不冷眼旁觀,及時伸出「愛」的援助,讓孩子有滿滿的安全感。
一句鼓勵、一句讚美,能給孩子無限力量。
很多家長的眼中只能看到孩子的錯誤,卻看不到孩子的閃光點。
孩子做錯了,就大聲的指責,孩子做得好的時候卻無隻言片語。
家長不妨換個思維,多鼓勵鼓勵孩子,多誇獎誇獎孩子,你會發現孩子比你想像中的優秀。
結束語:
讓孩子愛上說話的方式有很多,但要基於尊重孩子這一點。
家長不要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有時候也要蹲下去看看孩子眼中的世界。
今日話題:
你還有哪些讓孩子愛表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