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場合都能聽到家長的抱怨,抱怨自己和孩子沒辦法溝通,抱怨孩子不能靜下來聽自己說,抱怨孩子將自己的話當作耳旁風。
諸如此類的抱怨聲,是家長對孩子的控訴,但事實真是如此麼?
孩子不願意溝通是現在所看到的結果,而造成這個結果的往往是家長先不好好說話。
陪伴孩子成長是一件痛並快樂的事情
無論任何年齡層的父母,當面對「育兒累不累?苦不苦?」這樣問題的時候表情總是耐人深思。
對孩子的教育本身就是一次親情與理性間的博弈。
善於溝通的父母會讓孩子敞開心扉,相反,不善於溝通的父母,親子關係緊張。
而且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會逐漸變得叛逆和暴躁,不和家長溝通成為了孩子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陪伴孩子成長是家長成長的特殊經歷,這個過程並沒有標準答案。
家長的行為,孩子會完美復刻
常言道: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
其實這句話反應的是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最近看某音,有的孩子三歲能出口成章,有的孩子五歲能庖丁解牛。
而且大部分孩子的說話語氣會和家長一模一樣,但是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有些家長卻只會盲目指責孩子。
家長發現孩子身上有問題的時候,其實不妨站在孩子角度先想想,也許你會發現不一樣的世界。
記得故事書里有這樣一句話:雞,在大人眼裡是食物,在孩子眼裡卻是朋友。
孩子的世界很簡單,家長也許可以試著慢一點,蹲下來看看孩子眼中的世界。
什麼才是父母與孩子正確有效的溝通呢?
很多家長衝動的時候會說「不知道」「別煩我」「不然呢」「這麼笨」等話,這些在家長看來無傷大雅。
卻不知道無形中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如何與孩子正確的溝通,掌握方法很重要。
要正面回應孩子的話,很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就是『十萬個為什麼』,家長總感覺和孩子一天相處下來,耳邊總是迴蕩著「爸爸」「媽媽」。
人都有耐心耗盡或者煩躁的時候,孩子有些問題在大人看來沒必要,所以常常敷衍了事,這樣的做法是不提倡的。
想要建立親子間的合法溝通,就要學會正面積極回應孩子的問題,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重視,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也會積極回應父母的問題。
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要學會正確表達情緒。
為什麼有的家長隨著孩子成長脾氣卻越來越暴躁,面對孩子錯誤家長會直接發脾氣,孩子知道家長生氣了,但卻不明白他為何生氣。
喜怒哀樂人之常情,但克制情緒是人成熟的標誌,大吼大叫對教育沒有任何好處。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要明確地告知孩子自己為什麼生氣?這樣做為什麼錯了?讓孩子清晰地明白這樣做會讓別人不舒服,不高興。
千萬不能一頓脾氣輸出,然後對孩子冷暴力,孩子會陷入自我懷疑中,會讓孩子把自己的情緒隱藏起來,從而更加叛逆。
傾聽有時候也是陪伴,很多父母並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不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甚至用錯誤的方式打擊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父母還會阻止孩子的表達行為,對孩子進行尖銳刻薄的評判。
長此以往,孩子在家長身上找不到訴說的慾望,時間一長自然不願意和父母好好說話。
有時候孩子所說的並不需要家長一一回應,只需要家長放下手中忙的,靜靜地傾聽孩子表達的內容,你就會慢慢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親子間有效溝通,離不開真摯的情感表達
對孩子說「我愛你」,很多家長表示,隨著孩子增長,「我愛你」這句話是越來越說不出口。
其實親子間有效的溝通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家庭之愛,父母之愛。一個在『愛』中長大的孩子,也會將自己所感受的溫暖傳遞給他人。
趁著孩子小,大聲地告訴他你愛他,孩子年齡大,也不要羞澀,真摯的表達,總是能讓如沐春風。
鼓勵和誇獎是親子溝通中必不可少的,試問誰願意天天和反駁自己、打擊自己的人在一起,孩子也不喜歡這樣的人。
家長自私地否定孩子,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年齡越大越不自信。
孩子做得對、做得好的時候,不要吝嗇誇獎孩子。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要義無反顧地鼓勵他,當孩子犯錯時候,要積極引導他認識和改正錯誤。
在鼓勵和誇獎中長大的孩子,也會鼓勵和誇獎他人,更加的積極健康,有超強的自信心,遇到困難和挫折能夠勇往直前。
結束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親子間的有效溝通能夠增強親子關係,助力孩子的成長。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聰明的父母會陪伴孩子一同成長
家長:」我是第一次做父母如果做得不好請原諒我。」
寶貝:「我也是第一次做寶貝,如果犯錯誤了請不要生氣。「
今日話題:
在和孩子溝通的問題上,你遇到了哪些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