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愛「囤貨」的寶寶,讓家長感到很迷茫,到底哪裡出了錯?

2022-09-07     孕育島

原標題:家有愛「囤貨」的寶寶,讓家長感到很迷茫,到底哪裡出了錯?

趁著天氣晴朗,出門溜娃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越來越多的家長喜歡帶孩子進行戶外運動,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看看花草樹木,感受大自然最偉大的饋贈。

但是現實總是比想像要更有衝擊力,有多少家長表示費時費力帶孩子出門,結果孩子的某些行為弄得哭笑不得。

特備是一些「囤貨」行為,過眼之處,能用手拿起來的都是寶物,而且有強烈的意願要將其帶回家!

和小區的寶媽聊天,她自己都忍住不吐槽自己的孩子:

最近也不知道是怎麼了?朵朵看見啥都想帶回家,軟硬勸說都不好使,簡直是太氣人了!

這個壞毛病,也不知道怎麼回事,真是讓人很費解。

聽到這裡!不得不說,多多媽真的冤枉孩子了。

孩子愛「囤貨」真的跟遺傳沒有啥關係,可能孩子是進入了細小事物的敏感時期。

其實進入細小事物敏感期的孩子,不僅在外邊便顯出「囤貨」屬性,在家裡也是一樣。

如果家長細心,可能就會發現,這個時期的寶寶對小物件特別感興趣,而且還會不厭其煩的摸一摸、碰一碰、嘗一嘗。

到了戶外,下東西驟然多了起來,孩子的的表現也突出,孩子在『盡情』享受這個時刻的同時,家長常常不知該如何是好!

孩子外出愛「囤貨」,讓家長百思不得其解

有時候換一種表達方式,更能讓孩子幼小的心靈接受。

在很多大人的眼中,孩子撿東西,甚至向嘴裡送,都是不正確的行為。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囤貨」行為的時候,常常選擇大聲呵斥和嚴厲禁止。

而處以細小事物敏感期的孩子,面對父母發出禁止未能理解原因,家長又不能給與正確建議,所以下一次孩子還會撿東西。

家長可以將制止的話變一變,要知道中國語言博大精深,有時候換一種說法孩子可能更容易接受。

例如喜歡撿東西的孩子,你可以引導孩子什麼是能玩的,什麼是不能玩的。

下次遇到的時候,孩子就不會想著帶回家,而是將其丟在垃圾桶。

有時候換一種想法,問題便不存在了

孩子接觸外界的過程,也是自我免疫力進化的一個過程。小寶寶喜歡撿東西並將其帶回家,是很正常的行為。

但是戶外的大多數物品並不適合帶回家裡,有的家長只會說一系列拒絕的詞語。

長此以往,孩子會被傷害,在他的認知里,並沒有你的他的之分,也沒有乾淨與否之別,她的出發點只是喜歡和感興趣。

所以,家長家長既不想傷害孩子,又不想讓其帶回家,不如和孩子一起,開闢出新的「世界」。

例如孩子要帶某物回家,你可以邀請孩子與其一起建立秘密儲藏基地。

不僅能夠鍛鍊孩子的思考力,還能讓他去戶外的時候充滿期待感。

會選擇的家長,讓孩子的戶外之行充滿快樂

有的孩子就是非常固執,執意要將其帶回家,甚至不是一個兩個而是多個。

這個時候家長要學會選擇,告訴寶寶這些「物」的由來,並告訴寶寶只能從中選擇自己喜歡的那個帶回家。

這樣既能滿足細小事物敏感期孩子的獵奇心,還能讓家長省心。

而且手機作為生活中的一部分,何不利用起來,拍照走起來,讓孩子的發現更有意義。

看到這裡有的家長會問:可以表面上答應,私自扔掉孩子撿到的物品麼?

其實很多家長都是這樣做的,畢竟這是最簡單粗暴的解決辦法,孩子不鬧,家長費些精力罷了,但事實真是如此麼?

其實有的孩子,並不是沒發現自己辛辛苦苦淘來的寶貝消失了,只是他的表達能力有限而已。

這種感受換位思考一下其實內心並不舒服,所以家長私自仍東西不可取。

細小事物敏感期的孩子,家長可以這樣做

學會尊重自己的孩子,當你決定放手讓他探索世界的時候,就要有尊重他的想法。

孩子只是行動能力受發育制約,他是有自己獨立思想的 。

尊重孩子的每個行為,用最適宜的方式方法引導孩子成長,孩子的每個時期都需要家長的用心。

學會給孩子立規矩,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

任何時期的孩子都需要規矩,如果孩子喜歡撿東西並帶回家,如果是衛生且無傷大雅的,家長何不試著接受孩子的「品味」。

但是要教會孩子,東西應該放在指定的位置,並且要保持清潔衛生。

家長不能朝令夕改,要讓孩子知道,家長的「金口玉言」。

結束語:

每個時期的孩子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家長千萬不要焦慮,辦法總比問題多。

多多陪伴和觀察孩子,你會發現,他不僅是『淘氣包』,更是『小天使』。

今日話題:

你是如何解決孩子戶外「囤貨」問題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bc00574447d07ba102ed739768ff8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