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區溜娃的時候,總會發現幾個不合群的寶寶。
常常表現為: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霸道地搶其他小朋友手裡的玩具。
當小朋友聚集在一起玩耍時,處於邊緣地帶,甚至處於觀望狀態,難以融入。
寶寶的社交能力需要從小培養
社交能力弱的寶寶在陌生環境更喜歡躲在大人的背後。很多家長將孩子這些行為總結為,孩子小不懂事,膽小等。
事實上,當孩子頻繁出現類似情況的時候,家長就要注意。
喜歡在群體里當破壞者,或者遠離群里,說明孩子的社交能力不足,難以處理家庭之外的人際關係。
社交弱勢的有哪些呢?家長可以看看自己的寶寶有沒有這些行為。
對他人不會說「不」,什麼樣的寶寶更招人稀罕?大部分的回答是乖巧聽話的寶寶。
想必大家都聽過一個成語「過猶不及」。太乖巧聽話反而不利於成長。
有的寶寶從來不會對任何人說「不」。
家長的話不越雷池半步,在集體中對他人的要求聽之任之。在任何關係中,從來不會表達自己想法。
不會說「不」的孩子,如果家長不及時干預,很容易變成唯唯諾諾、婦孺可欺的性格。
固執暴躁,自私自利,很多人會說,這樣的孩子可能是沒素質。上面也說了,在小朋友的群體中,總有一兩個「刺頭」。
別人的玩具喜歡占為己有,別人對其必須言聽計從,一旦不合心意就發脾氣。為人處世固執認死理兒。
有的家長不認為自己的孩子社交處於弱勢,甚至還沾沾自喜自己的孩子在外面「不吃虧」。但這樣的孩子往往是被孤立的存在。
如果家長不進行干預,等長大到了社會,哪能事事順心,用發脾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讓問題加重。
糟糕的人際關係,影響自身的發展。
內向、邊緣型人格,這類孩子和不會與他人說「不」的孩子還不一樣。
他的內向常常表現為沉默,在家與家長有說不完的話,一到外面就變成了鋸嘴葫蘆。
小朋友在一起「嘰嘰喳喳」很常見,不善於交流的孩子會被孤立。
有的孩子喜歡看別人玩,與別的小朋友的交流非常少,這也是社交弱勢的表現。
孩子社交能力弱,與年齡的關係不大。
有些父母育兒存在誤區,認為孩子不合群大了就好了,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
在孩子年齡小的時候,家長不干預,孩子長大之後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人際關係問題。
凱西科恩作為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領頭羊,在經過長時間的觀察發現,孩子幼時的社交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成年後處理社交問題的能力。
人的方方面面離不開群體,在群體內部社交和人際問題是孩子需要長時間才能獨立處理的。
以個社交能力強的小朋友,長大後更加的從容自信,在遇到困難和問題的時候更有勇氣,也是越容易成功的。
所以當家長發現孩子在社交過程中處於弱勢的時候,要加強幹預。
「五步」干預法,家長可以了解一下!
了解很多家長喜歡用自己的角度去看孩子的成長,對孩子的了解不多。
其實想要解決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最先做的就是了解孩子,才能找到最合適的解決辦法。
提醒孩子對情緒的感知其實和大人差別不大。當你發現家裡的小朋友不合群的時候,要學會提醒他。
例如搶別人玩具的時候,要提醒並制止他。
回家之後,家長還要復盤今天孩子的表現,提醒她哪裡做的好,哪裡做的不好,時間一長,孩子的社交能力就會提高一點點。
糾正很多家長常常以孩子小為藉口,不去干預孩子的行為。
年齡越小的孩子,越以自我為中心,對對錯的分辨能力越低,所以家長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身份。
而且家長要幫助孩子了解情緒,讓其明白「喜怒哀樂」給他人的感受,時間一長孩子在群體中就能很好地表達情緒了。
接納每個孩子的可塑性都非常的大,在成長過程中也更容易出問題。
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其家長在啊育兒路上更加的焦慮。
其實家長要學會接納不完美的孩子,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接納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只有從心裡接納孩子的問題,提出的解決辦法孩子更容易接受。社交能力提高測才可能更快。
結束語:
不合群的寶寶經過家長的糾正也會變得合群,亂發脾氣的寶寶經過家長的引導也會變得乖巧可愛。
家長在孩子的世界裡是特殊的存在,家長有多努力,孩子身上都會體現出來。
今日話題:
你是如何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