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間,國內曾發生過數次轟動一時的食品安全相關事件。
比如2008年的毒奶粉、2010年的地溝油、2011年的毒燕窩等等,這些事件都曾轟動全國,並此後改變了行業的發展。
最近燕之屋即將在港上市的消息傳來,引來行業較多關注。
不僅因為它將拿下「燕窩第一股」名號,還因為它也是曾經「毒燕窩」事件的主角。
要知道,當年的「毒燕窩」事件,讓燕之屋的門店數從500餘家驟降至100餘家;中國燕窩行業銷售規模也從2021年的65億元斷崖式下滑至2012年的22億元。
而如今,燕之屋再度捲土重來,頗有些涅槃重生的意思;不過透過企業招股書,也掀開了燕窩行業的「遮羞布」。
燕之屋的故事,要從一位數學老師下海創業講起。
1992年,本在福建某中學擔任的黃健,辭職前往廈門闖蕩。一年後,黃健再度辭職去新加坡留學,那時他一邊上課,一邊在新加坡做保健品銷售相關工作。
彼時,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黃健也產生了回國創業的想法;於是他切入燕窩賽道,並前往燕窩原產地印尼考察。
1997年底,在印尼考察完後,黃健回國創建了廈門市雙丹馬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也就是燕之屋的前身。
當時的銷售模式比較簡單,黃健從印尼進口燕窩乾貨,再通過廈門當地的商場和藥店代銷。
2002年,為了打開更大市場,黃健引入特許連鎖經營模式,開設了第一家專賣店,並主打「現點、現吃、現燉、現送」的燕窩服務,慢慢打開了品牌知名度。
2011年,看起來順風順水的燕之屋開始計劃赴港上市,不過也是在同一年,燕之屋迎來「毒燕窩」事件的打擊。
據公開報道,2011年7月,有消費者稱,在食用了燕之屋的「特級血燕」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等症狀。經檢測後發現,燕之屋的血燕產品中亞硝酸鹽含量超出國家最高強制性標準33倍。
這一事件曝光後,引發了監管部門對於整個行業的整頓,馬來西亞燕窩進口被暫時停止。
燕之屋這邊自然也遭受重創,大量門店被迫關停,企業現金流收緊、上市計劃也隨之擱淺。
不過好在,隨著「毒燕窩」熱度消退,燕之屋又憑藉「即食碗裝燕窩」等產品殺回市場。
從2019年開始,燕之屋又開啟了自己漫長坎坷的上市之路。
2019年,燕之屋再次奔赴港交所,隨即以失敗告終。2021年末,燕之屋披露招股書,準備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不過2022年9月燕之屋主動撤回申報材料。2022年11月,燕之屋重啟A股上市計劃,但最終還是撤回了上市申請。
值得一提的是,燕之屋計劃A股上市之時,證監會也明確提到了「毒燕窩」事件,並對燕之屋的產品層面表示較大質疑。
2023年6月,燕之屋再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在11月19日通過聆訊。五次衝擊IPO的燕之屋,終於等來了一個結果。
回到燕窩這門生意本身,它看起來賺錢卻似乎也沒那麼賺錢。
營收層面,燕之屋招股書顯示,2020-2022年以及2023年前5月,企業營收分別為13.01億元、15.07億元、17.3億元、7.83億元。
而說燕窩行業賺錢,是因為它確實是一個高毛利率賽道。
招股書顯示,2020-2022年以及2023年前5月,燕之屋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42.7% 、48.2% 、50.8%、51.9% 。
從各產品毛利率來看,其中燕之屋的明星產品 「碗燕」也是毛利率最高的產品。
數據顯示,2020-2022年以及2023年前5月,「碗燕」的毛利率分別為55.6% 、58.3% 、61.6%、62.4%。
可見「碗燕」的毛利率已超60%,且還在逐年遞增。
來源:招股書
具體到售價,電商數據顯示,目前燕之屋天貓旗艦店在售的一款「燕之屋星鑽燕窩100g*10碗」產品,顯示原價為3599元/盒,活動後售價為2839元/盒。
而該產品一盒規格是10碗,也就是說,按折後價格計算,燕之屋這款「碗燕」產品每一碗的售價為283.9元。
來源:天貓
不過,尷尬的是,售價不菲、高毛利率的燕之屋,凈利潤卻沒有很高。
招股書顯示,2020-2022年以及2022年前5月,燕之屋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23億元、1.72億元、2.06億元及1億元。
換言之,對於燕之屋這家頭部燕窩企業來說,每年也只有一兩個億入帳。
而這背後,則是企業巨額的銷售費用拖垮了利潤。
招股書顯示,2020-2022年,燕之屋的銷售及經銷費用分別為3.18億元、3.99億元、5.04億元;而在巨額的銷售費用中,大頭支出主要花在廣告宣傳費用上,其中廣告及推廣費分別為2.36億元、2.69億元及3.26億元,占比為74.3%、67.4%、64.8%。
也就是說,燕之屋這3年光是廣告費用就花了超8億元,已是其三年累計凈利潤的近2倍;再看近年來,燕之屋在明星代言、綜藝贊助等方面確實就沒停過。
因此,一邊是業績需要靠營銷驅動,一邊是巨額營銷不斷吞噬利潤;這讓燕之屋的生意,陷入了賺錢又沒那麼賺錢的尷尬境地。
回到產品的研發層面,2020-2022年及2023年前5個月,燕之屋的研發費用僅為1767.9萬元、1898.2萬元、2432.0萬元和960萬元,占總營業收入比例僅為1.4%、1.3%、1.4%和1.2%,這與巨額營銷投入也是形成了鮮明對比。
值得一提的是,在燕之屋衝擊A股期間,證監會也曾要求燕之屋進一步說明,業務驅動模式和競爭策略,是否通過降低產品單價促銷、大量廣告營銷支撐業績。
關於燕窩,還存在一個終極靈魂拷問,那就是燕窩究竟是不是智商稅?
畢竟這方面的爭議一直存在,而如果燕窩的營養價值被證偽,這對於燕之屋以及整個燕窩行業,都無疑是重重一擊。
對於燕窩的營養價值,燕之屋招股書中披露燕窩主要成分為水分、脂質、唾液酸、蛋白質、胺基酸、碳水化合物等。
不過,公開資料可查,燕窩所含的這幾種營養物質在不少食物中都含有,而且相比之下有些普通食物的「質量」比燕窩當中的還要高。
比如,以蛋白質為例,中國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台專家委員會成員阮光鋒曾表示:燕窩所含的蛋白質主要是膠原蛋白,屬於不完全蛋白質,缺乏人體所需的必須胺基酸(色氨酸),在某種程度上來看,燕窩的營養價值甚至還不如雞蛋、普通肉類。
此外,燕窩中含有的唾液酸,其營養價值也被商家吹的神乎其神。
唾液酸(sialic acid)又稱燕窩酸,但權威機構也指出,唾液酸並不只是燕窩中才有,在人和動物體內也廣泛存在,我們自己的身體就能合成唾液酸,如果想額外補充,吃奶酪或豬腦也行。
丁香園旗下健康科普平台丁香醫生也曾公開表示,如果只是追求口感,吃燕窩也沒啥事,但是如果想追求一些特殊的功效,那可能除了顯得有錢,沒有任何作用。
總結起來,大概意思就是說,燕窩是有一定的營養價值,但也有更具性價比的替代品,食用燕窩這屬於有些「花大錢辦小事」。
從大環境來看,我國燕窩市場規模此前已經連續9年增長,2020年達到400億元的規模,不過到了2021年,燕窩市場規模開始下降至378.54億元,2022年增長至413.07億元。
可見,整個市場依舊是規模小與不確定性強並存;而關於燕窩的質疑之聲,也將持續伴隨著這家「燕窩第一股」的長期發展。
燕之屋勇闖資本市場多年,但業務短板始終難以掩蓋。
一面是巨額營銷吞噬利潤、一面是行業天然抗風險能力弱、外加之食品安全等相關問題,這或許都為燕之屋此後發展埋下了一個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