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暗初迎夏,紅殘不及春。魏花非老伴,盧橘是鄉人。」蘇軾文中的盧橘,就是枇杷,在蘇軾看來,相較於姚黃魏紫,來自故鄉四川的枇杷更為親近。
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縣是全國枇杷早熟產區之一,得益於其獨特的地理條件,這裡產出的枇杷果肉緊實、甜度更高。在米易可以更早品嘗到文人蘇軾記憶里的那一口黃金比例酸甜。數據顯示,米易縣枇杷種植面積4萬畝,年產量2.2萬噸,產值6億元。
米易枇杷積攢了一冬的甜,不僅深受當地人喜愛,也吸引著周邊地區的商家前來採購。近年來隨著電商和物流發展,米易枇杷積極開拓線上銷售渠道,一群「陽光搬運者」來到米易掘金,讓枇杷這個生長於南方的水果逐漸被北方乃至全國消費者接受和喜愛。
「五月枇杷滿樹金」,每年春夏之交是枇杷大量上市的時候,而米易枇杷的上市時間要更早。得益於獨特的地理條件,米易枇杷的成熟期在當年12月至次年4月,又被稱為「早春枇杷」。
米易縣位於四川省攀枝花市東北部,全年無寒冬,被稱作內陸「海南島」。作為全國少有的低緯度、高海拔的熱作區,米易縣擁有1600米高海拔向陽坡地、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這裡生長的米易枇杷平均甜度高達15-17度,果形嬌小,消費者吃了後都評價「有陽光的味道」。
上世紀90年代初,米易縣引進了「解放鍾」、「大五星」等大果型枇杷品種,到1996年後開始大規模發展,並進行相關技術攻關及示範推廣。
米易縣草場鎮龍華村七組的羅明貴至今都清晰地記得,當時縣裡倡導產業結構調整,起初他心裡也沒有底,如果不種糧食,很可能沒有糧吃,但為了能夠突破當時「貧困村」的困境,他還是決定拼一把,試一試。
1998年,羅明貴將自家四畝甘蔗全部砍了翻新,撒上從成都龍泉引進的枇杷種子,一共種了兩百多棵,地里活計多,忙不過來,就請親戚來幫忙。1999年,枇杷樹長大,進行枝條嫁接的同時也能夠賣枇杷苗了,2002年,枇杷樹第一次掛果,他將第一批果子帶下山,拿到米易縣城裡賣。
談及第一次賣枇杷,今年71歲的羅明貴依舊很激動,「枇杷批發價賣了25元一斤,那是2002年啊,收益是穀子的20多倍!」此後,在羅明貴等首批種植農戶的帶動下,米易縣種植枇杷的農戶越來越多,逐漸形成規模。
農業農村部公布的2020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名單中,龍華村就名列其中,村裡每年枇杷銷售總收入超過1億元,大多數村民都住上了漂亮的小洋房,成為遠近聞名的「億元村」。
2017年,米易枇杷被批准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近年來,米易縣大力推進枇杷標準化生產,廣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枇杷控時成熟、病蟲害綠色防控等一大批農業技術,強化枇杷質量安全監管與追溯。現已形成草場、丙谷、白馬三大集中連片的生產基地,枇杷也已成為促進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之一。
米易枇杷起初主要靠線下銷售,枇杷成熟後,一些偏遠地區的果農需要走二十多公里路,將摘下的枇杷運到縣城去賣。近年來隨著電商發展,當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通過線上平台將米易枇杷賣出去。
「我們本身就在米易枇杷的主產區,枇杷是從產地直發,有價格優勢,再加上平台農產品零佣金,讓我們能夠以實惠的價格將好品質的枇杷推薦給全國的消費者。」拼多多商家龍建超是米易本地人,2016年他和五六個朋友一起創業做電商,成為首批入駐拼多多的商家之一。
在水果品類的選擇上,他們將目光鎖定在自己比較熟悉的米易枇杷上。「起初很多北方朋友不知道枇杷是什麼水果,買過一次後就喜歡上了,我們店鋪回購的老客戶比較多。」
憑藉著米易枇杷的好口碑,龍建超的店鋪逐漸走上正軌,從最初的每天幾十斤,到日銷數千斤,如果參加平台秒殺等活動,日銷量能達到上萬斤。
如今,龍建超在「枇杷水鄉」丙谷鎮芭蕉箐村建立了自己的枇杷代收點。像這樣的代收點,在丙谷鎮上還有很多,每日清晨和傍晚,都能看到快遞打包的場景。農戶不用再將枇杷運到批發市場,直接在家門口就可以賣掉。
和龍建超一樣,將目光鎖定在枇杷上的還有90後新農人胡劍鋒。胡劍鋒是福建人,2020年初返鄉創業,選擇通過新電商平台拼多多銷售福建當地的雲霄枇杷。因各地氣候不同,枇杷成熟的時間也不一樣,在朋友的介紹下,胡劍鋒來到川西,被米易枇杷的口感和清甜所吸引。
「吃枇杷嗎?嘗嘗我們家的果果,可甜了。」米易縣草場鎮龍華村的王貴金種枇杷已經20年了,他邊說邊從自家枇杷樹上剪下兩顆枇杷,遞給前來收購枇杷的商家。「前兩天剛測過,枇杷甜度達到了17.8。」
「來產地調研的時候,我們就發現這裡的環境和水質很好,日照時間又長,所以果子甜度高,而且米易的枇杷都套袋,所以果面沒有銹斑,果型好,很受消費者喜愛。」
如今,胡劍鋒與當地代辦合作,在草場鎮設置代收點和倉庫,直接從產地發貨,「一個枇杷季,通過參加百億補貼、秒殺等活動,我們拼多多店鋪銷售額可以達到800萬元。」
電商的進入解決了傳統銷售的一些痛點,龍華村枇杷銷售「代辦」羅林介紹,以往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枇杷成熟從樹上摘下來儲存在倉庫里容易蔫掉,而現在基本上是當天現摘現賣。
此外,以前缺乏銷路的中小果,也因為電商對果子進行分級收購和售賣,再也不愁銷路了。「我們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枇杷,年輕人不出去打工,基本都在做電商,自己在線上開店的也不少。」
網際網路時代,越多越多大山裡的農產品,能夠通過豐富多元的網絡渠道走出大山、被全國各地的消費者所認知。
網購一定程度上能解決產銷信息不對稱、市場周期性波動等影響農產品銷售的不利因素,而提升農產品的綜合競爭力更需要各方合力,讓優質農產品不僅叫賣,還能形成品牌效應,帶動一方特產打響名氣。
據悉,為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與溢價能力、推動產業良性發展,作為中國知名的農產品上行平台,拼多多發起「尋鮮中國多多好農貨」項目,以節令為軸,在全國優選最新鮮的當季蔬果食材和品質農貨,通過嘗鮮直播、專區推介、地標宣傳等方式,通過「農地雲拼」實現「產消直連」,精準滿足近9億消費者的分層需求,提升農產品品牌價值與效益。
在各個農產地,像龍劍超、胡劍鋒這樣的電商新農人還有很多,他們讓沐浴陽光甜蜜生長的新鮮農貨,持續奔跑在助力農戶致富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