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馬太效應,在中國白酒市場正越發明顯。
從近期各大白酒企業披露的2022年年報及今年一季報數據看,行業兩極分化加劇。不少酒企業績增速出現明顯下滑,甚至不少酒企出現了營收、利潤同比負增長的情況。
「掉隊」的酒企,或將迎來業績的拐點;表現比較典型的,是「川酒六朵金花」之一的水井坊。
財報顯示,水井坊在2022年營收與凈利潤增速均大幅下滑,銷售費用與庫存卻持續走高;到了今年一季度,企業更是營收與凈利潤雙雙兩位數負增長,核心財務數據也是「慘不忍睹」。
其實縱觀水井坊這十餘年的表現,企業屬於典型的「差等生」。對此,業內普遍認為是外資不懂中國白酒;但要說得更具體一些,或許是外資不懂中國的高端白酒。
高端市場進不去,次高端市場沒有競爭力,這是水井坊當下困境的「外因」。
眾所周知,按照白酒的零售價格,行業大體可以分為高端、次高端、中端、低端白酒四類。
一般來說,把800元以上白酒稱之高端白酒,300~800元為次高端白酒,100~300元為中端,百元以下為低端。
水井坊的定位,主要為高端以及次高端產品。隨著近年來行業發展以及消費升級,高端與次高端白酒市場正在發生劇烈變化。
首先,在高端白酒市場,由於對品牌力的要求極高,消費者對品牌忠誠度也較強,因此這個領域的集中度也越來越高。
代表企業為「茅五瀘」。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高端白酒中「茅五瀘」合計市場份額約為71%;而到了2022年「茅五瀘」高端白酒收入市占率分別為58%、30%、7%,合計已占據高端市場95%份額。
未來看來,高端白酒這三大品牌也會持續走強,畢竟高端白酒領域具有較強的品牌拉力,消費者送禮等需求相對剛性。
因此高端白酒市場,基本已經「拋棄」了水井坊;畢竟「蛋糕」將繼續變小,青花郎、洋河M9等品牌未來都難以容身,水井坊更難有存在感。
其次,在次高端白酒市場,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就沒那麼強了。因此,這個賽道成為了眾多有一定品牌力或渠道力較強的企業必爭之地,市場競爭十分激烈。
此外,根據酒業家數據,在整個白酒市場中,2021年高端白酒的銷售份額為25%,次高端為10.2%;中端為33.4%,低端酒為30.5%;次高端在其中市場份額最低,因此次高端市場整體呈現「僧多肉少」的局面。
而在次高端市場,近年來,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水井坊也明顯落了下風,市場份額有所下降。
根據酒業家的數據,2018年水井坊在次高端市場份額為6%,2020年水井坊市場份額降至5%。如今面臨2022年以及2023年一季度業績的持續承壓,水井坊在次高端的存在感或也持續減弱。
總的來說,水井坊雖然作為高端白酒的代表,但是企業在高端市場沒有門票,次高端市場空間又不斷被擠壓,企業因此十分被動。
執著於中國高端白酒市場,是水井坊當下困境的「內因」。
從水井坊的產品發展脈絡看,企業對高端十分執念,在千元以上白酒「屢敗屢戰」。
2000年,水井坊橫空出世,推出水井坊井台和典藏兩款白酒,定位400-600元。這在當時屬於絕對的高端白酒,畢竟彼時茅台售價僅為300元,五糧液售價也在500元。
當時的水井坊在高端市場還是較成功的,兩款白酒為企業貢獻不少營收。
此後在2011年,水井坊推出菁翠定位千元以上,由於品牌影響力不足,外加2012年中國高端酒開始受阻,逆勢而為的水井坊吃了不少虧。
2013年底水井坊進入調整期,由於高端產品動銷受阻,水井坊開始推出次高端品牌臻釀八號,布局300-600元價格帶,2015年後臻釀八號進入放量時期。
2017年隨著核心單品臻釀八號和井台渠道利潤逐漸透明化,水井坊又相繼推出典藏大師和新版菁翠兩款高端產品,再次發力高端市場。
此外,水井坊還推出了超高端產品,比如「明」系列(56度1升裝)建議零售價超5萬元。
總的來說,水井坊「入局」便是高端路線,只不過在高端受到市場阻力後,企業開始在次高端市場尋找機會,但即便如此,企業依舊在高端市場不懈努力。
不過,多年來水井坊專注高端與次高端白酒,也直接導致水井坊中低檔白酒產品結構出現斷層。財報顯示,2022年水井坊中端白酒占企業總營收比不到5%,低檔酒則完全銷聲匿跡。
其實從水井坊的高毛利率也能看出企業對高端的執著。2022年財報顯示,水井坊的銷售毛利率高達84.49%,甚至高於五糧液,在白酒上市企業中,僅次於貴州茅台與瀘州老窖。
而市場反應來看,在次高端白酒市場,水井坊價格長期倒掛。比如主力軍水井坊(井台瓶)52度500ml單瓶裝銷售價格在電商平台為589元,較建議零售價均存在200元左右的價格差額。
高端白酒市場更是有價無市;比如新版菁翠和典藏大師,在水井坊天貓旗艦店,月銷都僅為個位數。
其實不管是價格倒掛還是有價無市,都意味著白酒市場和消費者並沒真正認可水井坊的品牌高端化。
這樣一來,水井坊的處境也就顯得頗為「尷尬」。
一方面是企業的高端定位沒有被市場接受,另一方面是企業對中低端市場缺少布局,企業兩頭受難。
說到底,執著於高端的水井坊,當下手上再沒有可打的牌,面臨一場生死之戰。
為什麼水井坊曾經作為中國最貴的白酒,卻沒能走出茅台或五糧液一樣的路?
客觀原因看,水井坊的問世,是由於1998年,全興公司在釀酒車間中無意發現了地下的古老釀酒作坊。
雖然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到水井坊也難以用歷史文化牌與茅台、五糧液的原產地文化相抗衡。也就是說,相比之下,水井坊的底蘊還是稍顯不足。
主觀原因看,水井坊自身的經營策略或許也存在較大問題。
從2006年起,全球第一烈酒集團帝亞吉歐開始收購全興集團股份,此後逐漸成為了水井坊實際實控人。因此,水井坊也是A股唯一由外資控股的白酒企業。
在2009-2014年,兩位外籍總經理柯明思、大米分別上任後,當時高端將戰略重心放在高端市場以及海外市場,水井坊業績大幅下滑。
在2013年、2014年水井坊甚至出現了連續兩年虧損。在競爭激勵的中國白酒市場上,水井坊不進反退的這些年,也錯過了諸多行業機會。
2015年以後,水井坊跟隨行業復甦,業績有了一些起色,但企業的競爭力以及競爭格局已大不如以往。
值得一體的是,水井坊的高管也是變動頻繁,從2013年至今已6次更換總經理,這在A股白酒企業,並不多見。
外部加內部因此疊加之下,水井坊或許很難有出色的表現。
不過雖然水井坊的高端市場優勢不明,但企業卻一直企圖通過營銷宣傳來營造自己的高端形象。而這樣的策略也越來越不奏效,讓水井坊持續的負重前行。
這種處境,在水井坊的財報中也有所體現。
財報顯示,2022年水井坊實現營收46.73億元,同比增長0.88%。2022年企業銷售費用為12.79億元,同比增長4.24%,營銷費用率為27.37%。
一方面,水井坊的銷售費用率較高,遠高於行業18%左右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企業營銷費用增速明顯大於營收增速,這說明企業營銷投入巨大,但市場反饋卻並沒有那麼好。
「賣不動」也體現在水井坊存貨方面的數據上。
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12月底,水井坊存貨高達24.43億元,2021年同期則為21.97億元,存貨再次上漲。
從存貨周轉天數來看,截至2022年12月底,水井坊的存貨周轉天數為1152.37天,去年同期為1023.02天,同比增長12.64%,也再次反映出了水井坊變現能力越來越慢這一事實。
「拋棄」水井坊的不僅是消費者,在二級市場上,水井坊今年以來股價一路下滑。從去年年底的超90元/股,跌至5月5日收盤的62.88元/股,跌幅近三成,同期白酒板塊的漲幅約在3%左右。
產品結構斷層、品牌底蘊單薄、市場戰略偏激,這都讓水井坊的困境成為必然。執著高端多年,水井坊也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水井坊,只能繼續通過營銷來維繫自己的高端形象;但高端夢碎,已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