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商業銀行中,浙商銀行有著與眾不同的另一面。
2004年,經過重大重組後浙商銀行誕生,成立之時銀行的民營股本超過80%。
作為一家由商人投資興辦的銀行,浙商銀行成立後不乏討論與爭議。
據說當時的浙江民間資本圈,都以成為這家銀行的股東,作為自身實力及在金融圈影響力的象徵。
此後,在2016年浙商銀行成功登陸香港聯交所,2019年又在A股成功掛牌上市,成為A股市場最年輕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
不過與此同時,經過前期的快速發展,如今的浙商銀行在成長性與風險性方面都面臨重大挑戰。
2021年,浙商銀行成立了新的領導團隊之後,提出「經濟周期弱敏感資產」的概念,然後從實際成效來看,各業務指標整體難言出色。
在衡量銀行實力的總資產規模方面;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9月末,浙商銀行總資產規模為2.96萬億元。
對比而言,在A股市場上市的9家股份制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華夏銀行和浙商銀行)中,浙商銀行資產規模排在最末;而排在第一的是招商銀行,同期總資產規模為10.67萬億元,可見兩者差距之大。
其實在總資產方面,浙商銀行與另一家來自浙江的銀行-寧波銀行,更具有可比性。
財報顯示,截止2023年9月末寧波銀行資產總額達2.67萬億元;因此市場層面也總把寧波銀行當作浙商銀行強勢的競爭對手。
從營收角度考慮,今年前三季度,浙商銀行實現營收496.90億元,同比增長4.13%;而去年同期的營收增速則為18.06%;顯然增速出現大幅放緩。
如果把數據在拉長,更是如此。
此前數據顯示,浙商銀行2018年、2019年度的營收增速分別為13.89%、19.06%;2021年、2022年度,該行的營收增長率分別為14.19%、12.14%,而在2023則降至個位數水平。
此外,若與寧波銀行相比,浙商銀行對於資產的「利用」方面也有不足。
財報顯示,浙商銀行2023年前三季度的營業收入為496.90億元,寧波銀行為472.35億元,浙商銀行的營業收入是寧波銀行的1.05倍;同期浙商銀行的總資產卻是寧波銀行的1.11倍。
也就是說,浙商銀行的總資產雖多於寧波銀行,但是收入產生效率要低於寧波銀行。
凈利潤層面,今年前三季度浙商銀行實現凈利潤127.53億元,同比增長10.54%,這算得上是一處亮點;如果把時間線拉長,經過了2020年凈利潤負增長後,目前浙商銀行凈利潤在不斷修復,不過增速方面並不算高。
同時,與寧波銀行相比,浙商銀行凈利潤方面也並無優勢可言。
今年前三季度,寧波銀行凈利潤193.49億元,同比增速為12.55%;在這背後也能看到寧波銀行的凈利率明顯高於浙商銀行,說明寧波銀行用更少的營業收入撬動了更多的利潤。
總的來說,浙商銀行近幾年業務整體缺乏亮點,與其他股份制銀行相比仍是分量有限;與規模相當的寧波銀行相比,浙商銀行的盈利則遠落後於競爭對手。
只能說,行業中等生,依舊沒有取得太出色的成績。
浙商銀行的長期發展,更大的挑戰來自於不良資產的居高不下。
財報顯示,2018年-2021年,浙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2%、1.37%、1.42%、1.53%,呈現一路飆升狀態。
不良貸款壓力之下,浙商銀行的撥備覆蓋率也逐年遞減,從2018年的270.37%降至2021年的174.61%。
近期的財務數據來看,截至2023三季度末,浙商銀行不良貸款率1.45%,比上年末下降0.02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182.94%,比上年末上升0.75個百分點。
看似有所好轉,不過橫向對比,據銀保監會公布,2022年股份制銀行不良率為1.32%,顯然目前浙商銀行不良率還是處於較高水平。
其中,關於房地產業務的「雷」點可能一觸即發。
據浙商銀行財報,2022年的前十大貸款客戶中,房地產業占比一半,其中第一、第二位均是房地產業客戶。
而浙商銀行在房地產業的不良貸款率,仍在持續攀升。
財報顯示,浙商銀行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從2021年的0.62%上升到2022年末的1.66%,2023年上半年再次上升至2.31%。
可見,由於房地產在浙商銀行貸款中占比較大,浙商銀行的貸款風險也在隨之增大。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信貸擴張之下,會導致風險資產提升,最終導致銀行資本充足率降低。
而當下浙商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也已經明顯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浙商銀行資本充足率11.83%,一級資本充足率9.62%,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8.28%。
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2023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含外國銀行分行)資本充足率為14.77%,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1.9%,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36%,均高於浙商銀行的資本充足率。
資產充足率過低,銀行便難以進行信貸擴張,業績也將持續受限。
對於浙商銀行來說,想要提升資本充足率則需要通過配股融資進行補齊,但這樣不僅損害了每股收益,更會打擊二級市場信心。
內部管理問題,同樣是浙商銀行的發展痛點。
近年來,浙商銀行多次被監管部門處罰和罰款,直指「貸款業務」等問題,更是成為處罰「常客」。
據不完全統計,2019-2021年,三年間其浙商銀行累計的被罰金額超過1.8億元。
今年以來,浙商銀行這種情況依舊沒有好轉;多地罰單頻出,屢踩監管警戒線。
比如今年1月9日,浙商銀行北京長虹橋支行因貸款業務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被責令整改,並處以50萬元罰款。兩天後的1月11日,浙商銀行南京分行又因小微企業貸款貸後管理不到位被罰款30萬元。
此後平均每個月,浙商銀行都能收到來自監管部門的罰單。
除了頻收天價罰單外,浙商銀行來自C端用戶的投訴率也同樣較高。
根據深圳銀保監局發布《關於2022年下半年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數據,浙商銀行深圳分行以平均每百營業網點投訴量 216.67件成功榜首。
這個「成績」,不僅遠高於中位數(72.5件/百營業網點),並且遠超排在第二、第三位的浦發銀行深圳分行(153.33件/百營業網點)、渤海銀行深圳分行(141.67件/百營業網點)。
而根據浙商銀行2022年客戶投訴分析報告顯示,當年共受理客戶投訴超10萬筆。從業務分布來看,客戶投訴集中於信用卡業務(57.1%)和個人貸款業務(10.4%)。
從原因分布來看,引發客戶投訴的主要原因是因管理制度、業務規則與流程引起的投訴(64%),因服務設施、設備、業務系統引起的投訴(9.8%)、因服務態度及服務質量引起的投訴(9.6%)。
在黑貓投訴平台上,搜索浙商銀行有將近283條投訴,投訴原因主要集中在虛假放貸影響徵信、暴力催收等等。
來自監管部門與用戶層面的種種壓力,都將問題直指浙商銀行內部管理機制存在的種種問題,而這也是浙商銀行面臨的又一挑戰。
業績難言出色、不良貸款居高不下、監管罰單不斷、用戶投訴眾多;顯然浙商銀行既需要「保增長」也需要「控風險」。
如何平穩落地,這或許是擺在浙商銀行現任高管面前更急也很難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