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近日獲悉,接近監管人士向我們透露高層約談部分代表銀行,將再次對《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業務暫行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的核心內容進行「二次強調」和推動,以及存量業務的整改期或延長至明年中旬。
此次談話核心內容再次重申了「商業銀行風險數據」、「斷直連」和個人信息保護,受託支付的管理和資金挪用風險,強調核心風控不得由網際網路平台開展,貸款發放、本息回收等劃扣應由銀行執行等。
相關內容已經在《辦法》的七章中已經明確提出。此次徵求意見中最關鍵的是存量業務的整改期或延長1年,這對當前不景氣的信貸規模是重大利好,既是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有一個喘息的機會,也是對網際網路平台的重要利好。
銀行網貸辦法出台的背景
重申一下《辦法》的核心綱要:核心要求是要商業銀行應當針對網際網路貸款業務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在貸前、貸中、貸後全流程進行風險控制,加強風險數據和風險模型管理,同時防範和管控信息科技風險。
《辦法》出台的背景其實是來源於隨著網際網路貸款市場的產業分工,由網際網路平台、金融科技平台引領全流程及獲客准入,銀行的位置已經退至中後台,有的僅淪為信貸發放的「奶牛」,失去了對前端用戶的審批掌控,也有違監管對銀行的用戶個人信息管理的精神。
所以出台《辦法》是讓銀行們重新拿到助貸聯合貸發放的掌控權,以及對貸前中後端全流程的掌控。
銀行與網際網路平台脫鉤難
顯然監管苦於銀行們高度依賴網際網路平台的「被喂養」,但是銀行不傻也會算帳。網際網路平台在助貸方面依託大數據能力已經做好了前置風控,比如人臉識別、三要素或四要素驗證、信用評分評估,銀行再做一輪風控動作的話,成本高但產出低。
對於網際網路平台的風控能力,尤其是頭部的大平台,大多數銀行是認可其能力和結果的,雖然很多銀行還會對它們送來的用戶及貸款需求再次進行一輪風控審核,但原有合作模式總體是讓銀行「省力省心」的。
曾有銀行人就對花唄借唄的聯合貸風控能力表示讚許,在貸前中後全流程整體的穩定性和可控性均能夠讓銀行端放心。
如果嚴格按照《辦法》執行,對銀行也有不小的難度,自己搭建全流程風控審批系統、制度、規則不光成本高,而且技術難度大,同時也不經濟不划算。
對中小商業銀行來說它們也沒有這個技術研發能力,最終還是會依賴外部第三方來進行。
此前《辦法》在過渡期安排方面,按照「新老劃斷」原則設置過渡期,過渡期為《辦法》實施之日起2年,截止日期是2022年7月17日。
兩年過渡期內,商業銀行對照《辦法》制定整改方案並有序實施,不符合《辦法》規定的業務逐步有序壓降。過渡期結束後,商業銀行所有存續網際網路貸款業務均應遵守《辦法》規定。
由於原要求的過渡期臨近,「消費金融頻道」發現多數銀行整改存量難度依然存在,有業內人士對「消費金融頻道」表示,即便是消金巨頭,存量業務整改也需要很長的周期,也難以一蹴而就。
除此之外,還有環境因素,大環境下全國信貸規模不容樂觀,增長乏力,社融餘額和住戶貸款餘額的環比增速都依然處於下行通道,央行緊急呼籲的敢貸促貸短期還未能起到明顯扭轉。
基於這些原因,存量業務延期也就情理之中了。
監管想法與目標
為了《辦法》執行落地,2021年2月20日監管部門發布了《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業務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根據《辦法》授權,進一步補充了銀行在網際網路貸款方面與網際網路平台合作的執行細則。
監管部門分步驟對網際網路貸款進行精細化管理。先通過聯合貸的出資比例限制(單筆貸款中合作方出資比例不得低於30%)、放緩了過去網際網路平台用極小的資本撬動極大貸款規模的擴張節奏,再通過斷直連和徵信管理辦法等等進一步約束助貸業務。
可以看出,監管在緩慢分步驟的推動銀行逐步的培養自身的風險審批、數據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通過支付、徵信、消費金融等各類牌照發放來限制擠壓小平台、非持牌機構的市場規模和展業空間。
但又比較注意落地的輕重,並且通過各類通知和窗口指導等加強了監管在網際網路貸款業務中的話語權和靈活性。
目前來看,高層不斷釋放信號,給予銀行業新的信心,保留網際網路平台的確定性和安全感,也是行業一個很好的自驅化、不走捷徑、規範經營、長期主義的契機。
文章來源: 消費金融頻道
作者: 於鎮北
免責聲明:本文、圖片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助貸斷直連模式已定
銀行新增貸款壓力上升助貸熱再起?頭部平台迎契機,仍有機構持審慎態度
大家都在看
招行行長王良上任首秀:風險資產來源主要是房地產和信用卡等消費貸款
銀行中間業務收入拆解:以信用卡業務為支點,撬動零售業務增長潛力
史上最大畢業潮!上海金融機構擴招「搶」人才,2023年校招提前
交行信用卡全面升級「最紅星期五」,歷時12年打造營銷場景標杆
信用卡聯動零售業務策略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