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App十二年戰火未熄:誰能決勝未來?

2023-02-06     華道視界

原標題:銀行App十二年戰火未熄:誰能決勝未來?

懂財帝 (ID:znfinance) | 陳子

手機銀行App,大小僅有數百MB,如今卻承載著總資產達340餘萬億的中國銀行業的未來。

它已經成為銀行業競爭的「核武器」,甚至決定著零售金融、數字化轉型的航向。

商業銀行們正鏖戰於此。用戶端的戰況最為激烈,提升月活被視為重中之重。

截至2022年9月末,已有3家國有大行的App月活穩定在億戶以上。其中,農行MAU突破1.7億,工行MAU突破1.6億,建行MAU為1.56億。

股份行正奮起直追。2022年中報顯示,招商銀行App月活為6513.63萬,掌上生活App月活為4212.98萬戶,二者合計月活達到1.07億戶。

同時期,光大銀行、華夏銀行MAU分別增長17.42%、14.65%。

城商行更是加速進擊。2022H1,寧波銀行MAU同比增長了10.23%,北京銀行MAU大增42%。

運營端的戰事同樣膠著,各家銀行一方面忙著將App搬到雲計算平台上,另一方面正不斷疊代App版本,以拓寬金融場景,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

據易觀千帆統計,去年1-10月,國內67家銀行機構的手機銀行App版本更新次數高達496次,平均一款App更新了7.4次,更新內容主要包括:適老化服務、財富管理、衣食住行以及政務等場景化服務。

數字金融浪潮激盪,手機銀行App「舉重若輕」。對於銀行玩家們而言,這一仗或將事關生死,絕不能輸。

激盪十二年:探索和競爭

「未來信用卡一定會脫離塑料卡片這個介質,被手機取代。」十二年前,時任招商行長馬蔚華吹響了手機銀行App戰爭的號角。

招行、建行、工行率先嗅到網際網路新機遇,相繼推出手機銀行App。 但彼時,它僅被定位為輔助工具——只是將網上銀行的功能搬到手機上。

傳統思維很快被互金平台徹底顛覆。

2012年底,支付寶手機用戶超過1億大關。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招行手機銀行App的簽約客戶總數還不足1000萬,活躍客戶不足300萬。

銀行機構們的神經被刺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流量危機。

彼時的招行高管坦言,「從銀行的角度看網際網路,我們最羨慕幾樣東西:第一是流量。」

時任工行董事長姜建清開始籌謀反擊戰:「銀行是變化的行業,我們不會等待別人來變化我們!18年前,銀行靠『網際網路+磚頭』戰勝了純粹的網際網路銀行,這一次相信依靠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我們也一樣創造出新型的網際網路金融!」

銀行App戰事隨之升級,全面進入2.0跑馬圈地時代。

2015年,招行重新定位了手機銀行App,開始向經營平台進化,「我們意識到,未來銀行的經營主陣地是App,不是網點。」

招行迅速重組組織架構,成立了手機銀行項目組,人員擴容至幾十人,並將App各項功能對標網際網路公司。

工行的野心更大,發布了網際網路金融平台「e-ICBC」,包含電商平台「融e購」、即時通訊平台「融e聯」、直銷銀行「融e行」三大平台。工行意欲打造一個集金融、電商、即時通訊為一體的綜合商業生態。

同年,建行也入局網際網路金融爭奪戰,自創平台做支付、投資理財和融資產品。

但隨著競爭日益激烈,銀行重複建設App的亂象也開始顯露。

據媒體報道,部分銀行希望增加流量入口,實現「多點開花」,一直在做「App加法」,不同的業務、場景都有專屬App,甚至一些銀行分行都有獨立App。這反而影響到了用戶體驗。

2017年,謝永林掌舵下的平安銀行率先「瘦身」,將平安口袋、橙子銀行、平安銀行信用卡三個App合併為平安口袋銀行App。

效果迅速顯現。當年底,平安口袋銀行App的月活就躍升至股份行第二位。

至此,從流量到留量,從粗放式發展到精耕細作,從以產品為中心到以用戶為中心,銀行App戰事進入3.0高質量發展階段。

銀行同業紛紛開始做「App減法」。近兩年,興業銀行將興業企業銀行App服務遷至興業管家App,郵儲銀行暫停郵儲生活App,建行下架龍支付App。

據懂財帝統計,截至目前,App月活上億的幾家銀行中,農行旗下的App數量最少,僅有4個,業務在移動端實現了高度整合。

另一方面,以招行為代表,頭部銀行也尋求從量到質轉型,將北極星指標從MAU進階至AUM。

同時,App上雲計算平台、建設App內容社區、拓寬衣食住行和城市服務場景,以及強化App與零售金融、財富管理等業務的關聯,也都成為了銀行機構的共識。

手機銀行App激盪十二年,它承載著的是商業銀行的夢想和未來,已成為銀行核心競爭力之一,且未來的重要性將會愈加凸顯。

銀行App面面觀

轉向微觀視角,見微知著。懂財帝選取工行、建行、農行三家國有大行和股份行龍頭招行作為分析樣本,來觀察旗下App的綜合實力。

用戶方面,四家銀行App的月活均已過億,其中,農行月活占比最高,達到37.78%。

四家銀行App註冊戶數在3億-4億之間,絲毫不遜色於網際網路公司。 但值得注意的是,招行App註冊戶數遠高於零售客戶數。這意味著,招行App的線上獲客能力更強。

與招行相比,工行、農行、建行還有數億零售客戶沒有註冊手機銀行App,其數字化獲客、App運營能力仍有待提升。

不過,從另一個視角來看,國有大行龐大的零售客戶規模反而為其手機銀行App提供了用戶增量空間,而招行作為股份行,其零售客戶規模有限,未來App用戶規模該如何保持增長,還存在疑問。

青年、中年用戶是網際網路原住民,是手機銀行App的主要使用者。

第三方機構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三季度,銀行App中,31-35歲用戶最為活躍,25-30歲用戶、18-24歲用戶緊隨其後,三個年齡段用戶的占比合計已超過50%。

如何獲得他們的青睞,銀行機構們絞盡腦汁。

近年來,工行App從社交場景中切入金融服務,推出了如個性化換膚、專屬頁面、二次元IP元素年度帳單等創新服務,並會為學生、職場人士、小微企業主推薦不同的信貸和理財產品。

招行的運營思路最接近網際網路公司。招行App學習支付寶,針對年輕用戶推出了潮流IP、M+會員體系、「朝朝寶」零錢理財產品等。

農行App推出了星座主題信用卡;建行App以學習型社交模式結合IP,旨在吸引年輕的理財小白用戶。

事實上,銀行App獲客遠未到天花板。註冊用戶最多的工行App才4.88億,而全國智慧型手機用戶數量已超10億。

另外,據中國金融認證中心發布的《2022中國數字金融調查報告》,個人手機銀行常用的前五個場景分別為:轉帳匯款(74.8%)、帳戶查詢(68.1%)、生活繳費(56.2%)、投資理財(48.1%)、網絡支付(46.0%)。

得場景者得天下。顯然, 手機銀行App仍未脫離「金融管道」的角色,其仍需強化在衣食住行、財富管理等場景中的作用。

因此,去年開始,各銀行圍繞App財富管理、場景化服務、適老化服務等持續進行版本升級疊代。

如去年底,工行App疊代至8.0版本,升級財富管理服務,上線開放式財富管理平台,推出了「工銀研選」服務,類似支付寶「金選」、招行「五星之選」,搭建了「財富號」。

招行App11.0版本在提升智能化客戶陪伴能力的同時,增設了個人養老金及適老服務等功能。

農行App8.0版本不僅聚焦衣食住行娛學等高頻生活場景,還推出了城市專區,主打屬地化特色服務,提供周邊游、美食享、民俗玩及權益領等有地域色彩的優惠活動。

綜上來看,招行在App獲客、運營、場景布局等方面的能力明顯較強,但受限於零售客戶規模。

國有大行工行、建行、農行的仍有數億客戶存量尚未被轉化,擁有豐富的想像力,但App運營能力還有待提升。

未來,金融+場景生態、適老化服務、數字化財富管理或將成為各大銀行App的角力場。

未來戰場

頭部大行決勝數字化未來,早已將金融科技確立為核心驅動力。

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早已成為標配。截至目前,招行設立的「招銀雲創」已成為招行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載體。

建行已成立建信金融科技;工行成立了工銀科技,以解決科技研發創新的需求;農行已成立農銀金融科技。

但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業績並不好看。

據建信金科披露,2018年、2019年、2020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分別為5.66億元、32.31億元、12.66億元,成立以來營業收入總和為50億元。同期,凈利潤分別為-2.65億元、-4.72億元、-1.75億元,成立以來合計虧損9.1億元。建信金科此前估值100億元。

近兩年,手機銀行App上雲成為行業大趨勢。

據悉,截至目前,招行App已完成100%上雲,工行App,建行App、農行App也都布局了雲計算。

不過,上雲並不代表著系統穩定。去年11月16日,建行伺服器崩潰登上微博熱搜。此前,騰訊金融雲總經理胡利明表示,騰訊雲是建行的IAAS、PAAS提供商。

再來看銀行對於金融科技領域的投入。

工行科技員工最多,達到3.5萬。2021年金融科技投入費用達到259億元,在科技人員數量和投入資金上均拔得頭籌。

招行科技員工占比和金融科技投入占比最高,分別為9.68%、4.37%。並且比例還在提升,2022年上半年,招行科研人員占比上升至10%。

建行金融科技規模僅次於工行,為235.76億元。不過,其金融科技員工只有工行的一半,為15121人。

農行的金融科技員工數量最少,僅有9059名,金融科技投入規模為205.32億元。

總結來看,無論是流量獲客、科技投入,還是線上金融產品打造、生態場景布局,手機銀行App其實都是銀行業戰事的顯影與集中體現。

銀行業競爭永不止,手機銀行App的戰火將永不休。招行、工行、建行、農行以及其他商業銀行,仍將奮力爭奪數字金融「鐵王座」。

可以預見,未來在銀行App這個無形戰場上,硝煙味將越來越重。

說明:數據源於公開披露,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340a7bc23c4d2adf3a3237d199222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