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嘯天
上篇文章《《志願軍》沒有講的「松骨峰狙擊戰」的戰鬥逸事》的跟帖里,有讀者說「電影沒有奇襲武陵橋,挺遺憾!」
沒錯!
既然《志願軍》後面部分濃墨重彩地演繹了38軍113師的「穿插三所里」,以及緊隨其後的「三所里阻擊戰」、「龍源里阻擊戰」,以及重中之重的「松骨峰阻擊戰」。那麼,這幾個戰鬥緊密相連的「奇襲武陵橋」,實在是應該提一提的。
因為「奇襲武陵橋」的也是113師。而且,在時間上是相繼發生的。
1950年11月26日早上7點30分大同江上的武陵橋被炸,執行任務的是113師偵察科長周文禮率領師偵察連、兩個工兵排,以及38軍偵察科副科長張魁印率領的軍偵查連,另外還有13名北韓同志,共323人組成。
27日18時,113師338團先敵5分鐘搶占了戰略要點三所里,死死卡住了美軍南撤的路線。338團遭遇的是美騎5團。敵遇到338團的阻擊後,向後面的美2師發電:「通往順川的公路樞紐三所里已經被中國軍隊占領,三所里背後的大同江大橋(武陵橋)也被炸斷」。由於這條路兩個關鍵連接點被掐斷,美軍不得不改道龍源里。
29日凌晨,113師337團先敵搶占龍源里,殲滅了由三所里改道南逃的美2師前衛,堵住了美軍南逃的另一條退路。
30日拂曉,112師335團1營3連槍戰松骨峰,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戰松骨峰」打響了。
看時間線,這幾個關鍵戰鬥緊鑼密鼓相繼發生。《志願軍》演出了「穿插三所里」、「三所里阻擊戰」、「龍源里阻擊戰」、「松骨峰阻擊戰」,偏偏沒有演「奇襲武陵橋」,都是38軍打響的,而且除了「松骨峰阻擊戰」是112師發起的,其餘幾個全部是113主導的,片中講了那麼大113師,偏偏漏了這一戰,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為了讓大家對於戰爭全面了解的稍微清楚一點,多說幾句。
抗美援朝二次戰役分為西線與東線。東線是長津湖戰場,是電影《長津湖》里講的戰事,志願軍9兵團三個軍對戰美軍第10軍。《志願軍:雄兵出擊》講的則是西線的戰事,西線是清川江戰場,志願軍13兵團6個軍圍攻美國第8集團軍。
這裡只說西線戰場,如圖所示,中國志願軍自西向東半月形包圍美軍的是第50軍、第66軍、第39軍、第40軍、第38軍、第42軍。二次戰役發起後,彭總決定由第50軍、第66軍、第39軍、第40軍作為正面戰場,自北向南壓迫美軍。42軍則負責快速南下,穿插到南部的順川、肅川,形成外圍包抄,卡死美軍南下路線。38軍則負責穿插到三所里、龍源里,形成內層攔截線。志司期望的是42軍與38軍形成兩道封鎖線,然後與正面壓迫的4個軍合擊,尋求全殲美國第8集團軍。
但實際上42軍沒能完成任務。志司給42軍的戰略任務是占領寧遠之後,快速穿插,先占領順川,然後主力再去占領肅川。但實際上42軍別說占領肅川,而是在趕往順川的路上,在新倉里一帶就遇上了美騎1師第7團,然後雙方發生劇烈的戰鬥。結果,在要不要對美第7團發起主動攻擊的問題上,42軍125師師長王道全和政委譚文邦猶豫不決。最終,他們率領部隊撤出陣地,不僅沒有占領順川(和肅川),還在後撤的過程中損失了十餘門山炮。就此,42軍沒有完成任務。戰後,師長王道全、政委譚文邦,以及42軍副軍長鬍繼成被嚴厲批評,政委譚文邦被撤職。
由於42軍沒能完成外線包抄的任務。那麼壓力就來到了38軍的身上。
美軍第8集團軍原本北上的路線有三條,自西向東的部署如下:
左路(西路):美第1軍沿肅川-新安州-定州一線的公路推進。
中路:美9軍沿順川-軍隅里-价川一線的公路推進。
右路(東路):韓國第2軍團沿成川-北倉里-德川-寧遠一線的公路推進。
二次戰役發動後,美軍一看打不過,即命令全線回退,三路大軍各沿原本路線南撤。
起初,由於志願軍的英勇善戰,韓第2軍團的第七師和第八師被殲滅,導致敵軍的右路率先潰散。志司將目標鎖定在了擁有美2師和美25師的中路軍(美9軍)身上。二次戰役的目的就是只要能夠殲滅兩個美軍師,就可以迅速扭轉整個戰場的局勢。
右線潰敗後,美軍撤退路線只剩下了西路與中路。志願軍重點打擊的是中路,利用的擊敗敵東路的38軍及42軍先行南下,截住敵中路南下价川到順川的路線。
所以,38軍與42軍承擔的任務是巨大的。但是42軍沒能完成任務,壓力到了38軍身上。
這就有了38軍主力在攻打德川的同時,113師(缺339團,因為要負責在德川打掃戰場)只插三所里,截斷美軍南撤路線。
當113師抵達三所里後,338團負責堅守,337團為預備隊。
在338團與美軍發生戰鬥的同時。志司司令部作戰處副處長楊迪首先發現了在三所里西北處有一個叫龍源里的地方。那裡有一條路可以通過順川,向南延伸。楊迪迅速向彭德懷報告,彭馬上向38軍發電,要求38軍迅速占領龍源里。
結果,電報員將「龍源里」聽成了「龍泉里」,到了113那裡,113師師部一頭霧水。
在338團和美軍騎5團交戰的過程中,後繼美騎1師、美25師和土耳其旅都在迅速地向三所里、龍源里開進。稍有猶豫,這些敵人就可能逃出包圍圈。
實際上,113師在穿插三所里時是保持了無線電靜默的,電影《志願軍》里演繹的很到位。穿插到位後才打開了無線電,而且在打開無線電的同時,就被美軍截獲了。儘管無線電內容美軍一時無法破解,但它們卻可以通過信號來鎖定發報位置,進而進行飛機轟炸。
當113師長江潮接到38軍發來的電報,要求占領龍泉里時,是來不及核實的,還是江潮根據地圖,獨斷專行,決定拍337團去地圖上的龍源里。
由於三所里起初的戰鬥劇烈,作為預備隊的337團,已經派出了2營、3營參加戰鬥,當接到占領龍源里的任務時,團部手裡只有1營掌握在手裡。沒有辦法,團長溫治印、政委徐煒立即率1營連夜急行軍去槍戰龍源里。後面的一天裡,2營與3營才陸續趕了過來,加入戰鬥。
美軍方面,黨美軍發現無法打通三所里,而且三所里以下的大同江武陵橋又被炸毀,不得拐上了道路更難走的龍源里。
實際上,三所里這邊的路更寬更順,但是武陵橋被炸,三所里被占,美軍一時無法拿下這條路,只得轉戰龍源里。以後到了下游的聯合國軍還派英軍北上龍源里,迎接美軍。兩面夾攻之下,337團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這個時候,112師335團穿插到位,出現在了松骨峰上,在三所里、龍源里之外,及時開闢了第三條戰場,這對於龍源里及三所里的幫助之大,可想而知。
不過,這一切的前提,是道路更好走的三所里之下的武陵橋的被炸。
「奇襲武陵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8軍之所以在第二次戰役後被彭德懷稱讚為「萬歲軍」,不是只有「穿插三所里」「三所里阻擊戰」「龍源里阻擊戰」「松骨峰阻擊戰」幾個具體的戰鬥,而是從更大範圍上 ,是38軍發動的「德川奔襲戰」,一舉占領了德川,直接搗毀了三軍的右路軍,讓美軍的三路打廢掉了其中一路。
「德川奔襲戰」之後,才有了113師的快速穿插三所里。
「德川奔襲戰」,被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是圍攻德川,另一部分即「奇襲武陵橋」,炸毀大同江上的交通路線。
所以,113師偵察科長周文禮率領師偵察連、兩個工兵排,以及38軍偵察科副科長張魁印率領的軍偵查連,另外還有13名北韓同志,共323人組成的先遣隊,比113師穿插更早,任務也更危險。因為113師穿插時,路上的敵人已經被消滅了,而炸掉分隊穿插時,還是到處都是敵人。
炸橋隊伍的正隊長其實是張魁印,因為他代表軍部,副隊長才是周文禮。出發時間是11月24日。計劃炸橋實際上26日早上8點前。炸橋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敵軍北上支援,為了確保德川戰役的勝利。阻止敵軍南下,其實是當時的次要目的。不過陰差陽錯,緊接著的三所里穿插,則讓武陵橋的被炸發揮了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畢竟,如果武陵橋沒有被炸,美軍將會集中一切力量強攻三所里,而且勢必能夠攻下,然後從更寬敞更好走的三所里南下,美軍的整體傷亡將會小很多。
武陵橋的被毀,逼得美軍只能走龍源里,結果那裡更適合打伏擊,美軍路程更難走,大大增加了美軍的傷亡數。
11月24日晚10時,張魁印與周文禮率領炸橋小分隊在113師339團的掩護下,踏上了征程。一路上沿著小道快速推進,在敵人的眼皮底下向大同江挺進。路上,先後三次遭遇敵人,並發生激戰。張魁印等以炸橋任務為主,不戀戰,力求快速通過。終於在26日凌晨5點,離炸橋任務還有3小時到達武陵里。一邊安排炸橋,一邊將沿途偵查到的情況向38軍進行彙報。
志司與38軍軍部都對張魁印發來的情報大加讚賞,一邊向他們進行表揚,一邊要求他們繼續完成任務。
凌晨6點時,炸橋小分隊完成一切準備。此時,恰逢南面開來滿載軍火的5輛汽車,正駛往德川前線,當汽車剛上武陵橋頭,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大橋和先頭汽車一起飛向天空。
張魁印隨即向38軍軍部發電,任務已完成。38軍長梁興初接到消息後大喜,立即決定德川圍殲戰提前發起。
此時,38軍的部署如下,113師經德川以東至德川南面的返回峰,而後由南向北進攻,112師(缺335團,該團此時正在清川江前線執行飛虎山阻擊戰「任務)經德川以西至雲松里,由西向東進攻,114師正面進攻德川。
在攻打德川時,113師負責的任務,需要跨過大同江,結果師長江潮、政委於敬山二話不說,脫下棉褲鞋襪綁在背後,率先跳進冰冷刺骨的大同江中,向對岸衝去。戰士們也紛紛效仿師長政委一起下水衝鋒,甚至連負責救護的女兵也無例外。這一幕,在《志願軍》里被演繹了出來,還是挺不錯的。
攻打德川的戰役,主攻的是114師。由於113師在最南端,於是38軍在德川戰役後便命令最前的113師前往三所里完成穿插任務。
這樣,《志願軍》里的故事大家也就基本上可以串聯在了一起。
至於「奇襲武陵橋」的戰鬥《志願軍》里沒有表現,而經典老電影《奇襲》則較完整地進行了演繹,感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補上《志願軍》沒有演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