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背誦默寫天團背後的故事

2022-08-26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北宋背誦默寫天團背後的故事

本文作者:綠流

說起文化散文,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多半是余秋雨和他的成名作《文化苦旅》。不過在秋雨大師含淚之後,就對他敬謝不敏了。最近網絡上又有對他的討論,比較認同押沙龍的一句話「我現在還是不喜歡余秋雨老師的文章,但我不再覺得這些文章有多惡劣,也不再認為余秋雨老師是需要撰文討伐的對象。為什麼?就是因為對比。我活到中年才明白,矯飾算不上人間的大惡。」

文化散文這種體裁很取巧,不必像社科論文那樣成體系,也不必像小說那樣緊湊,形散、隨性,神散不散就要看功力了。功力包括了文筆,但背後的知識結構、認知、生成的觀點、誠意等更為重要。

最初是從易中天的書中知道了夏堅勇,並看了他的文化散文《湮滅的輝煌》,內容已經忘了,但記得當時看完的感受很好。現在看到他寫宋代的新作,立即就開始翻閱。本書文氣酣暢,頗有見解。如果讀之前對相關歷史人物有粗略了解,那麼讀起來是很順暢的,如果對宋代感興趣,讀起來也會覺得很有趣。

《夢華錄》讓宋式美學火了一把,脫胎自《東京夢華錄》的劇名就寄託了當代人對宋代繁華市民文化的嚮往。此前的《清平樂》將鏡頭直接對準廟堂之高,展現君臣共治的典範仁宗一朝。

《清平樂》的原著《孤城閉》故事很好,電視劇改編中加入的北宋名臣群像也很吸引人,但這兩者放在一起,哪一邊都隔靴搔癢。把太監和公主的虐戀,譜成給宋仁宗的一曲忠誠讚歌,但又沒人家《雍正王朝》的主旋律唱得好聽。唯一值得稱道的是對晏殊、范仲淹、歐陽修等北宋名臣之風貌的片段刻畫。

夏堅勇這本《慶曆四年秋》,名字就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第一句「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故事以蘇舜欽主持,梅堯臣等文人名士(同時也是小官)參與的賽神會聚餐為引子,以慶曆新政為大背景,「展示了從宮廷到市井廣闊的生活面,政治、社會、軍事、外交,錯綜複雜;變革、權爭、陰謀、人禍」(官方說明)。

作者是中文系出身,又是首屆魯迅文學獎得主,文筆自然不錯,在豆瓣評論中網友們詬病他在文中愛開下三路的玩笑,我看完了全書,其實無傷大雅。而作者的歷史散文得到了歷史學專業的易中天的認可,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也是可信任的。

北宋群臣被網友戲稱為「北宋背誦默寫天團」,這群成功人士背後的男人就是宋仁宗。宋人周正夫評價仁宗「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後人對這句話的理解各有不同,有人認為這就是說仁宗宅心仁厚會和稀泥。但是你細細想,明朝的首輔可以和稀泥,天下又不是他的,但宋朝的皇帝可以和稀泥嗎,或者說和稀泥的皇帝能叫做「會做官家」嗎?

這個克己復禮的皇帝,同時也是家族遺傳精神病患者,至和三年正月初五,仁宗在接受百官參拜時,突然手舞足蹈,口水直流,又在宰相文彥博敬酒時莫名其妙的問:「難道你今天不高興嗎? 」次日,遼使入宮辭別,仁宗突然手舞足蹈大叫:「趕快召使者入殿呀!」 有著間歇性精神病, 身後的諡號卻為「仁」,看似矛盾,但也能看出當時相權和王權相對均衡,仁宗的個人政治素養也很高,絕大多數時候他是清醒的,用溫和的手段把控局勢,不殺伐,但用仁厚的表象來掩飾決斷。慶曆新政前後的事件中就能看出端倪。

回到北宋名臣,他們的關係還真能同時串起北宋文學史和北宋改革歷程。

以7歲能成文的天才神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為坐標原點,政治上,他受真宗賞識,後任仁宗帝師,提拔范仲淹、歐陽修、韓琦,又在范仲淹的介紹下把女兒嫁給富弼,器重宋祁兄弟,賞識王安石。在文學上,和梅堯臣唱和,還生了一個詩文絕佳的晏幾道,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等到歐陽修成為文壇大宗師的時候,在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知禮部貢舉,在這一年的科舉考試中,選出了蘇軾蘇轍兄弟,他的弟子曾鞏也不負眾望中舉了。

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全部出場。慶曆新政、熙寧變法,景祐黨爭、元祐黨爭、宋夏之戰等大事件糾纏期間。一邊是星漢燦爛的文學,一邊是雲遮霧罩的歷史;一邊是唱和的風雅,一邊是爭鬥的慘烈。

《慶曆四年秋》中說「說到慶曆年間的政壇紛爭,人們總喜歡刀劈豆腐兩面光,把當時的人事分成改革和保守兩個陣營,然後讓他們對號入座。但歷史畢竟不是廚師手中的一塊豆腐,歷史活動是人的活動,只有透過各種人物幽微隱曲的心理動機,才能窺見歷史的底色。」

文章的最後落腳於蘇舜欽被罷黜後到蘇州修築滄浪亭。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蘇舜欽的一腔愁緒憑何寄予呢?范仲淹在鄧州,富弼在青州,韓琦在揚州,歐陽修在滁州,王洙在濠州,陸經在袁州,老丈人杜衍在兗州,石介的墓則在泰山腳下的奉符。親朋星散,同儕飄零,不管東西南北風,都寄託著他的綿綿憂思邈邈深情。滄浪亭里的日子看似平靜而悠閒,但主人的內心卻難說輕鬆,因為從根本上說,這並不是一個輕鬆的季節。」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在讀到這本書之前,我自認對《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已經爛熟於心,但在看到了文章背後作者的經歷,又有了新的認識。這種經歷,不是語文課上簡單的「知人論世」,而是有溫度有剖析的。

以下再摘錄一些書中的觀點:

「《醉翁亭記》不愧千古名文,在上文總共不足一百字的段落中,竟用了七個「樂」,五個「也」。一般人是不敢這樣用的,一般人用了,會因過多的重複而顯得單調呆滯。歐陽修敢用,這就像提著兩把菜刀殺入敵陣,直殺得血雨飄風自己卻毫髮無損,憑的是非凡的身手。他筆下的這段文字迴環往復,閃展騰挪,搖曳生姿,神韻獨造,而句末往往用一個斬釘截鐵的「也」,文氣驟然收束,雖無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貶謫文學當然源遠流長,但在這之前還只是溪水四濺,雖偶有激流跌宕卻難見拍岸驚濤。在慶曆四年秋天以後的那段時間裡,橫空出世,中國的散文星空中相對集中地湧現了一批出自貶謫者的華彩篇章,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面對著命運中的困厄和不公,他們都應之以適度的隨遇而安和知足常樂,而心中卻始終高揚著崇高理想的旗幟。這種特殊的精神氣質成就了一種特殊的審美範式,主人公既是受難者,又是享樂者;既有旁人無法想像的苦痛怨尤,又有安之若素的超然閒適。這中間的代表作有蘇舜欽的《滄浪亭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豐樂亭記》《菱溪石記》等。」

北宋很矛盾,我們對它的情感也很矛盾。它同時兼具這樣兩種對立面:「亂、民變、腐敗,皇上總是習慣性地在這幾個世界上最醜陋的名詞之間顛沛流離。」vs「一個對政治錯誤不很在乎的時代,在今人看來既不敢相信又懷想聯翩」。

歷史是具體的時代,具體的事件,具體的人,當我們深入到這些「具體」時,歷史的顏色就鮮亮起來。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投稿、合作、加入讀者群

我們在百家號、頭條號、搜狐、知乎、簡書亦有入駐,敬請關注。

我們的作者來自山川河海,因對電影共同的熱愛而聚在一起,在業餘時間堅持原創寫作,堅持每天更新。希望你喜歡我們的文字,喜歡我們分享的一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8944d072c4e2ca7cee78f12818b4c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