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的錯誤》很余華也很朱一龍

2023-11-12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河邊的錯誤》很余華也很朱一龍

本文作者:川美眉

衝著余華小說改編的電影,去電影院觀摩了,奢侈的是,一個人包場。當「一年後」夫妻倆帶著兒子洗澡的大團圓結局演繹時,觀眾並沒有什麼喜慶的感覺。隨後演員表字幕在大螢幕上滾動,電影戛然而終。我站在原位依依不肯離去,我不想錯過「彩蛋」啥的,但是直到廣告商標一排排刷上來了,也沒見著彩蛋,它壓根沒有彩蛋,我從頭到尾看了個寂寞。

失望一點點在心裡漾開來,這電影說了個啥?死了幾個人, 似乎夠上連環殺人案了,誰是兇手?我問電影,螢幕轉眼已經成了黑乎乎的空白,劇場裡連掃地阿姨也沒影,我忽然有些恐懼,全身冷颼颼的。

看完電影,沉吟了兩天,有三點想法 :

1.這是一部文藝懸疑電影

片方介紹,影片採用了16mm的膠片拍攝,色調灰暗陳舊,烘托出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氛圍感,陰沉沉的南方小城總飄著小雨,濕漉漉,泥濘濘,髒兮兮、暗戳戳的街道,隱藏著人們生活的真相和不可告人的秘密。

一條小河清澈的穿過小鎮緩緩的流淌著。一天,么四婆婆被人發現死在小河邊,她的死相是臉部朝地,頭顱被割下來了。

刑警隊長馬哲(朱一龍飾)負責此案的偵破,隨著調查的深入,又接連死了3人,王宏、許亮、小男孩。

王宏( 莫西子詩飾)他是個詩人,他愛寫詩和朗誦,他和一位詩歌愛好者錢玲姑娘愛上了。後者有愛錄音的習慣,她把對宏的思念的情話錄在磁帶的B面。她說要告訴他一個秘密,顯然這對男女有了不倫之戀。馬哲一幹警員在河邊發現了一個女士包包,裡面的磁帶透露了他們的情事。

通過反覆聽磁帶,裡面有火車開過的聲音,警察總有辦法,很快鎖定這是某工廠會計錢玲姑娘(劉白沙飾)的聲音。一段婚外戀情暴露了,男主王宏主動來警局,請求警察不要到自己家裡和單位去調查,那樣,他和錢玲都不方便,就是說不想讓別人知道他倆的私情。

沒幾天,王宏死在了河邊,他留下了一封遺書,是給錢玲的,這是一個懦弱的有情有義的詩人男人,他有家室。

錢玲的壓力很大,母親把她鎖在家裡,那是上世紀90年代,未婚姑娘有了相好,傳出去她還怎麼嫁人。王宏為了保護她,自己了斷了。

調查繼續,馬哲到了曾經犯過流氓罪被判過刑的許亮(王健宇飾)的理髮店,後者說,我知道你會來的。其實,他就是個異裝癖,後來馬哲在他家裡發現了大波浪假髮,這正對上了王宏說的在河邊見過一女的燙了大波浪。搞的興師動眾,街上燙了大波浪頭的女性都被通知來警局問話。

許亮送錦旗給馬哲刑警隊長,感謝他救了自己。可他還是死了,從樓上摔下來正砸在馬哲的車頂上,這一幕很驚悚,完全是懸疑片,連環兇殺案吶。但其實是命運之手操縱下的披著懸疑外衣的命運慘劇,很文藝還有些迷幻的元素的一部先鋒電影。

2.很余華的荒謬故事

《河邊的錯誤》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是余華80年代發表的先鋒作品。據說,當年張藝謀研究了數天,放棄了,他改編了《活著》並搬上熒幕大火。35年後,90後先鋒導演魏書鈞接下了《河邊的錯誤》,我們才有幸看到了現在的魏式鏡頭解讀,余華的荒謬故事和朱一龍版《河邊的錯誤》。我們看見了上世紀90年代的血腥和暴力,讓我們想起那個充斥著嚴肅道德感的時代。王宏、錢玲的不倫戀;么四婆婆和瘋子的SM,表面上是婆婆收養了瘋子,暗地裡瘋子應婆婆喜好性虐、婆婆屋裡鞭痕意味著受虐等等。

這些邊緣化的人們,在暗流中涌動著與主流背道而馳的生活方式,他們詭異卻頑強地釋放著他們的個性化自由。他們緊張、壓抑、卻又期待著張揚自我。

在河邊,這有象徵意義:河流自然流淌著,沒有規則,它只順著自然的流向滾滾向前。正如阿爾貝·加繆的名句「人理解不了命運,因此,我裝扮成了命運,我換上了諸神那副糊塗又高深莫測的面孔」。這句話放在了電影開場的第二屏(第一屏是片名)預示著整部電影的靈魂(註腳)。

余華的小說寫了那個政治感、道德感至上的年代,這些邊緣化的人們,固守著自己的癖好,在某個角落卑微地活著。直到么四婆婆意外死在河邊,她應該是被瘋子「施虐」失控殺死的,她說了「可惜只能死一次」。有鐮刀的鏡頭閃過,刑警隊搬來整片豬肉,來驗證是鐮刀還是農民的工具彎刀(屍體)缺口。么四婆婆的死在這個小鎮平靜的河裡,如丟進了石頭掀起了漣漪。

刑警查案又扯出了不倫之戀、和異裝癖,帶出了王宏出軌的不光彩的一幕,連帶暴露了理髮師許亮戀女裝的癖好,這是他最不願意被公開的個人隱私,他寧願去坐牢也不想別人知道。他先自殺被救了,最後還是選擇了跳樓,砸在馬哲的車頂上。

接二連三的死人,包括報案的勇敢的小男孩的死給馬哲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他瘋了,分不清現實還是夢境。他記得自己在海南立過一個三等功,但是同事說沒有印象。他辦案、調查、取證,刑偵工作忙亂著。婚姻又有了矛盾、妻子白潔(曾美慧孜飾)跟他生氣,那個還沒出世的孩子,要不要留下來?醫生說,有10%的基因風險。他內外交困,他焦頭爛額,他崩潰了,連打了幾槍都搞不清楚。

這都是余華小說本來就有的指涉,電影保留了這些細節。

3.有朱一龍的味道

朱一龍飾演的刑警隊長馬哲,其實也是個另類,他一直穿著那件夾克,他不太愛穿警察制服。警隊拍照,他說來,我給你們拍,有點怪怪的。他是一個負責稱職的好警察,喜歡死磕真相,極度理性。他進入了世俗生活,有妻子有家庭。但是命運似乎也在給他出難題,妻子懷孕了,醫生說孩子可能有10%的精神殘障兒機率,他勸妻子拿掉孩子,卻遭到了拒絕。

在調查案件接近真相的過程中,接連死了3人,這讓刑警隊長馬哲走向了難以自控的境地。在河邊與瘋子(康春雷飾)對峙的那場戲中,馬哲似乎拼了,他看見瘋子將衣服泡在水裡,再將石塊排列在衣服上,他也脫下夾克如此這般在衣服上堆石塊,那專注的眼神,與瘋子一較高下的決心,近乎癲狂的狀態他演繹得絲絲入扣,此時,他就是瘋子。

這是上個世紀90年代的刑警形象,朱一龍精準把握了油膩中年警察,壓抑、疲憊、瀕臨崩潰的人物的游離感。他頭髮蓬亂,煙不離手,眼睛似乎永遠睡不醒惺忪著。

朱一龍談起自己塑造馬哲的心得時,說,是作家余華一張年輕時的照片給了他靈感,43路公交站牌下,余華老師鬍子邋遢眉頭緊皺,那就是馬哲刑警隊長初始形象定位,還真是神似哩。

當馬哲因為破獲了案件將瘋子擊斃,獲得了三等獎的嘉獎時,他的眼皮往下耷拉著,顯得很沮喪,人也無精打采。但作為刑警隊長,他仍然端莊嚴肅,打起精神向到會同行和領導分別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朱一龍將馬哲從無神到精神抖擻的內在精神狀態演繹得非常細緻到位。

余華老師在看了朱一龍飾演的馬哲後,誇他是一位(表演)藝術家,演什麼都沒問題。

在一次採訪中,朱一龍談及自己的表演感受:「我覺得作為一個演員能演余華老師的作品首先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情,這一次又跟書鈞導演合作,有一點理想主義,把這部作品拍給大家看,不像大海裡面驚濤駭浪,確實像河邊的溪流

一樣不斷的流淌,中間很多波紋會給大家展現那一點點不同的地方。」

所以說,矛盾、虛妄、崩潰中的馬哲隊長,有朱一龍的味道。有觀眾說,看《河邊的錯誤》我忘記了,他是朱一龍,他就是馬哲呀。

《河邊的錯誤》票房已經2.3億,對這部純粹的文藝片來說已經出圈了。也許你要問「誰是兇手」,其實已經不重要了。

主創團隊也早已在海報上告知觀眾,這是一部「沒有答案」的電影。而海報上的另一個標語「不如發瘋」,同樣暗示了整個故事的走向。

借用某記者的評價「好一部先鋒電影,我先瘋了!」

去刷電影吧,一起發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f203f0efd4af7168dd431627a7ef1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