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疫情防控工作中單位和個人有哪些權利與義務?

2020-02-12     人民出版社

疫情來勢洶洶,

根據法律,疫情如何管理和防控?

單位和個人有哪些權利與義務?

來,讓我們一起學習!


一、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單位和個人有哪些法律義務?

《傳染病防治法》第十二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一切單位和個人,必須接受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有關傳染病的調查、檢驗、採集樣本、隔離治療等預防、控制措施,如實提供有關情況。」

第三十一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時,應當及時向附近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者醫療機構報告。」


二、上班時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算工傷嗎?

勞動者在工作期間因工作原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應根據《社會保險法》和《工傷保險條例》認定為工傷,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三、患者、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觸者等,在治療、隔離或者觀察期間是否應當獲得工作報酬?

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第四十一條第二款規定,在隔離期間,實施隔離措施的人民政府應當對被隔離人員提供生活保障;被隔離人員有工作單位的,所在單位不得停止支付其隔離期間的工作報酬。

因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觸者在接受治療、隔離或者觀察期間應當獲得工作報酬。


四、患者、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觸者等,在治療、隔離或者觀察期間勞動合同到期,用人單位能否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有關工資、生活費標準如何規定?

2020年1月24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妥善處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勞動關係問題的通知》,其中明確規定:

(一)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觸者在其隔離治療期間或醫學觀察期間以及因政府實施隔離措施或採取其他緊急措施導致不能提供正常勞動的企業職工,企業應當支付職工在此期間的工作報酬,並不得依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條、四十一條與職工解除勞動合同。在此期間,勞動合同到期的,分別順延至職工醫療期期滿、醫學觀察期期滿、隔離期期滿或者政府採取的緊急措施結束。

(二)企業因受疫情影響導致生產經營困難的,可以通過與職工協商一致採取調整薪酬、輪崗輪休、縮短工時等方式穩定工作崗位,儘量不裁員或者少裁員。符合條件的企業,可按規定享受穩崗補貼。企業停工停產在一個工資支付周期內的,企業應按勞動合同規定的標準支付職工工資。超過一個工資支付周期的,若職工提供了正常勞動,企業支付給職工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職工沒有提供正常勞動的,企業應當發放生活費,生活費標準按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辦法執行。

(三)因受疫情影響造成當事人不能在法定仲裁時效期間申請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的,仲裁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時效期間繼續計算。因受疫情影響導致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機構難以按法定時限審理案件的,可相應順延審理期限。


五、延長的假期加班費怎麼算?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延長2020年春節假期的通知規定,延長2020年春節假期至2月2號,2月3號起正常上班。該規定比法定假日延長了兩天。這兩天假期應定性為公休日。勞動者在公休日工作的,企業可安排補休,或支付勞動報酬。公休日加班又不能安排補休的,企業應按工資200%支付勞動報酬。


六、停工停產了工資怎麼算?

企業因疫情原因停產停工,按人社部相關規定,停產停工在一個工資支付周期內的,企業應按勞動合同規定的標準支付工資。超過一個工資支付周期的,勞動者未提供正常勞動的,企業應按當地的相關規定發放生活費。


七、近期不少企業反映,受此次疫情影響,很多合同規定的義務不能正常履行,請問法律對此有什麼針對性的規定?

當前我國發生了新冠肺炎疫情這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了保護公眾健康,政府也採取了相應疫情防控措施。對於因此不能履行合同的當事人來說,屬於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根據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相關閱讀:

【該書電子版已在學習強國、咪咕、掌閱、亞馬遜、京東、閱文集團、人民出版社讀書會等平台上線,歡迎讀者朋友們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NCJO3ABgx9BqZZIohi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