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何為?亦即藝術到底是為了什麼?它是為了它自身,還是為了它自身之外的其他什麼?對此一向就有兩種理論。一種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另一種主張為人生而藝術,或者為社會而藝術。
關於藝術何為的問題是一個歷史的問題。在藝術從人的生活世界的一些基本活動如宗教活動尚未分化出來的時候,實際上不存在藝術何為的問題。這時藝術就是生活世界必備的一部分,並且它就是為了生活世界。於是,藝術的目的是沒有疑問的。
《五百羅漢圖》,明,吳彬,紙本,37.7×2347cm,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藏。
藝術何為這一問題的產生伴隨著藝術從生活世界的分離和藝術自身本性的自覺,藝術要成為藝術自身,因此便產生了藝術和生活世界關係的爭論。但為藝術和為人生的討論主要發生在現代和後現代,並且成為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美學爭論的主題。
在20世紀初的極端現代主義階段,藝術所面臨的是資本主義時代的物質主義的壟斷和支配。為了保持其自身的本性並拯救其所遇到的危機,藝術有意識切除與生活世界的各種關聯,而回到了自身。這樣便發生了藝術的「去人類化」或者是「解人性化」的運動。但這主要是藝術反抗資本主義生活世界的一種消極的行為。
但到了20世紀中葉,晚期現代主義開始拋棄自我關涉的形式主義的藝術,而發展出了新的模式,諸如概念藝術、反形式藝術、大地藝術、過程藝術、身體藝術與行為藝術等。這些藝術思潮一方面保持現代主義對於現實的反叛性,另一方面卻摧毀了現代主義的關於藝術的自律的狹隘性,因此成為了後現代主義。
為藝術而藝術的美學主張主要強調了藝術的自律,認為藝術是一個與生活世界不同的獨立的世界,它具有自身獨特的本性。這個本性一般被理解為所謂的形式的和審美的本性。因此,為藝術而藝術的美學一般都奉行形式主義和唯美主義。
與此不同,為人生而藝術的美學主張主要強調藝術的他律,認為藝術是生活世界中的一個部分,它沒有自身的獨特本性。因此,藝術必須考慮它和生活世界的內在關聯,並成為生活世界的工具,而服務和效勞生活世界。
但不管是為藝術而藝術的美學,還是為人生而藝術的美學,它們都沒有完整地考慮藝術的本性及其與生活世界的關係。
《天龍八部羅叉女眾》,明,佚名,絹本,140.2×78.8cm,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藏。
藝術作為一種生活的特別現象處於生活世界整體的邊界上。藝術既屬於生活,又超出生活;它既內在於生活,又外在於生活。由此,藝術和人的生活世界建立了一種雙重關係。
當藝術是生活世界中的一個部分的時候,它是為人生的藝術;當藝術超出生活世界的時候,它是為藝術的藝術。於是,藝術既是為人生,也是為藝術;或者反過來,藝術既是為藝術,也是為人生。
藝術就其自身而言,它必須固守藝術自身的本性,故它是為藝術的藝術。但就其和人的生活世界的整體關係而言,它無法完全脫離生活世界,故它是為人生的藝術。
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必須克服為藝術而藝術和為人生而藝術的片面性和對立性,來理解藝術自身的意義。一方面,藝術不是如同為藝術論那樣所說的沉醉於自身的自我創造和自我欣賞,另一方面,藝術也不是如同人生論那樣所說的是人生或者社會的簡單的工具。應該說,藝術是以其自身的本性來建立和生活世界的關係的。
【本文來源於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美學原理(修訂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c0219c1f7436091d4ce912be7d6a6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