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第一個哲學發現是什麼?

2020-03-31     人民出版社

1842年3月,馬克思當時的摯友鮑威爾因為他的非正統觀點而被剝奪了教職。這裡所謂的「非正統觀點」,其實不過就是鮑威爾當時所持有的無神論思想。

對於當時的德國來說,反宗教就等於反政府。馬克思很鬱悶。他去申請博士學位,原本就是想藉助於鮑威爾在大學謀個教職,但現在這最後一點希望也破滅了。


於是,不得已,馬克思轉而開始投稿《德意志年鑑》,並在隨後的兩年里與編輯阿爾多諾德·盧格成為摯友。



記者馬克思的生涯就此拉開了序幕。從這個時候開始,馬克思在不經意間將一個重要的概念引入哲學當中,從而成就了記者馬克思的第一個哲學發現。這個概念就是拜物教。

它原本不過是法國人類學家德·布霍斯在其航海日記中用來描述異族人原始宗教的一個概念。這一宗教保持著多神教的色彩,甚至遵守著某個被稱作「第一次遇見」的法則。


這個法則的意思是說,每天早上,當你出門遇到的第一物件,就是你今天需要崇拜的神,布霍斯將這種原始宗教稱為拜物教。



所有的物,在這個語境下都似乎包含著轉變為神的內在潛質。但這個概念也僅僅是一個人類學的概念,後來它能夠成為哲學理論界的一個學術術語,則完全得益於馬克思,以及隨後的弗洛伊德。

在馬克思的書單當中就有德·布霍斯的《神性物戀的崇拜》。正是在這部書中布霍斯較為詳盡地討論了拜物教的問題。

在此,馬克思的確認為拜物教不是什麼高級的宗教形態。就這一點而言,他繼承了德·布霍斯,帶有些許人類中心主義的分析態度,但即便如此,馬克思卻極為精準地判定出這一原始宗教的特性,並將它們揭示了出來:



現在談談「拜物教」吧!這完全是廉價讀物上的學問!拜物教遠不能使人超脫感性慾望,相反,它倒是「感性慾望的宗教」。


慾望引起的幻想誘惑了偶像崇拜者,使他以為「無生命的東西」為了滿足偶像崇拜者的貪慾可以改變自己的自然特性。


基於這個界定,馬克思所提出的拜物教理論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人類學概念的借用,而是一個真正的哲學概念。在這個界定當中,馬克思提出了兩個極為寶貴的思想:

其一,拜物教是一個感性慾望的宗教,而非超感性的宗教。換言之,拜物教的原始性內涵本質上具有世俗化的取向。


當馬克思開始對被資本所統治的世俗世界進行批判的時候,這種本就屬於「感性慾望的宗教」顯然成為新的資本崇拜的最好表達。

想想後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提出的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以及資本拜物教,哪一個不是生動的「感性慾望的宗教」呢?


其二,記者馬克思非常深刻地指出這個感性慾望的宗教, 作為一種宗教形態的運行模式:人們在慾望的驅使下,產生了一種奇妙的幻象,它會為那些僅僅具有一些自然屬性的物增添一些神性的光芒。

比如說,那擺放在LV店裡的包包,就其材質(即它的自然屬性)而言實在是平庸無奇,但由於人們被這一品牌所包含的奢華的詮釋激發出的無限慾望,讓人們眼中的這個包包變得富有了莫名的神性的光芒。

對這一宗教運行方式的解釋其實早已超出了作為原始宗教的拜物教的內涵。



馬克思洞察到當時的德國私有財產已經發展成一種令人啼笑皆非的狀態:連從樹上落下的枯樹枝都需要明確所有權,至此,人們將如同守財奴一樣陷入對於「占有」的痴迷與追求。

那麼,這些人註定要被資本——這個每天都要求增殖的強迫症所裹挾,現代人的異化存在就此拉開了序幕。

這個時候的馬克思,他所看到的其實僅僅是現象,但卻已經借用拜物教這個概念的辨析提出了他未來可能的問題意識,那就是對於私有制的批判,以及對人的異化狀態的分析。


【本文來源於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青年馬克思是怎麼煉成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FrCM3EBnkjnB-0z8Jx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