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油膩變成了一個貶義詞,
特別是這個夏天,各種影視劇的轟炸,
有人成了新一代的全民偶像,
有人卻成為了新一代的油膩代表。
但是很多人或許忘了,
油膩,曾經是幸福的代名詞。
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
這種幸福的具體表示,就是豬油。
現在人們強調飲食要合理,
肚子要刮油,吃油要健康,
因此談起豬油,
幾乎都是一臉嫌棄的樣子。
更不用說豬油是要用肥肉熬製成的,
在這個人人提倡瘦身的時代,
肥肉簡直就是萬惡之源啊!
但如果你經歷過那個,
連買油都需要油票的年代,
你就會明白,
豬油曾經救了多少人的命。
那時候的許多人家,
買豬肉都是搶著買肥膘的,
因為肥肉油水足,可以熬豬油。
白白的豬油,只需要一點點,
就能給予一樣食物神奇的魔力。
用豬油炒的菜,自帶一種迷人的肉香,
即使是苦澀的野菜,經過豬油的加持,
也會變得油亮光鮮,
成為飯桌上最搶手的存在。
而且豬油非常耐存儲,
在那個食物保存手段不足的年代,
豬油好保存的特點,
讓它可以隨時給人們的肚子加油!
就連美食家蔡瀾老先生都是豬油的忠實粉絲,
他將自己稱為「豬油佬」,一碗豬油撈飯,
更是被他列入了「死前必食」清單。
但豬油的神奇作用可不只是單單能拌飯,
充滿智慧的中國人用實際行動證明了:
只要有口豬油,
滿漢全席的滋味也能給你整出來。
豬油能拌飯,自然也能拌粉面,
甚至至今在很多人看來,
一碗美味的油拌面或油拌粉,
必須得是用豬油,只有豬油,
才能讓粉面油亮光鮮,香味濃郁,口口入魂。
豬油入湯也是那些年的常規操作,
人常說「湯無油鹽不如水」,
加了豬油的湯水喝起來肉香撲鼻,
油水飽滿,一碗湯下肚,精神十足。
更不用說熬豬油時還能產生豬油渣,
這可是當年一等一的寶貝!
在許多人的童年回憶中,
都有過守在爐灶邊搶豬油渣吃的經歷,
豬油渣撒上白糖或鹽,
就是最佳的零食。
大人們也對豬油渣欲罷不能,
在那個沒多少吃食的年代,
豬油渣既能做下飯菜,也能當下酒菜,
一塊豬油渣丟進嘴裡,香、脆、油、酥,
肉香與油香瞬間衝擊味蕾,是極佳的享受。
甚至你還能發現,
豬油在中國的小吃點心歷史中,
早早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甘肅,人們用豬油混合蔥花、
胡麻油和鹽做成油酥,卷進發麵團,
再用胡麻油煎炸成豬油盒,
吃起來酥脆鬆軟、滋味濃香,
是當地非常有名的小吃。
在廣東、福建、浙江等地,
人們將豬油、糯米、白糖等食材,
混合製成糯軟潤濕、油而不膩的豬油糕,
是喝茶時最搭配的點心之一。
福州人還將芋頭煮熟搗爛加紅棗、
櫻桃、瓜子仁、冬瓜糖、白糖、
桂花和熟豬油等輔料製成芋泥,
是福州宴席上的壓軸甜點!
甚至在不少地方,
湯圓、餃子、油饃等食物,
都是要和豬油搭配才能展現最好的滋味,
這些都是聰明的中國人才能發明的好味道。
那些年,家家戶戶都會熬豬油,
而熬豬油最好的選擇是豬皮下的肥肉,
這種肥肉熬出的豬油夠葷香,
出油率高,最受人家歡迎。
但是顯然,這樣的豬油在如今,
幾乎是人人喊打的對象,
因為在很多人看來,這樣的豬油不健康,
但無論如何,豬油從來沒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