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每一天都要經歷,
這樣一個特殊的高光時刻……
身體內部突然發出一聲吶喊,
呼吸開始變得急促……
大腦的注意力開始變得不那麼集中。
這,說明你!!
飢餓的感覺都是一樣的,
然而每個人飢餓後,
口味卻各有各的不同。
有的人愛清淡養生,
有的人好辛辣重口。
但是,敲黑板說一句,
我們對主食的愛是不變的……
主食的地位向來不由分說。
就像每頓飯,
咱們可能會問一句:
"今天吃什麼菜?"
而不會問:
"今天吃什麼飯?"
因為我們心裡早就默認了,
這條關於主食的定律:
如今一說到最主流的主食,
第一時間印入腦海的就是:
南方人的米飯和北方人的麵食,
也就是:水稻和小麥!
然而在我國歷史上,
曾入選過主食清單的作物可不老少!
要知道全世界八大作物起源中心,
中國是其中的重要一員。
而全世界最重要的640種作物里,
有130餘種,都起源於中國。
但能真正成為飯桌上的扛把子主食,
也就是我們說的"五穀",十分不容易。
雖然只有五種,看上去貌似嫌少。
但別忘了:濃縮的永遠是精華。
這背後可是歷經千年的篩選,
才能沉澱在你的眼前……
一道菜如果稱得上"下飯",
那就是一道好菜……
可見,米飯在如今的飯桌上,
地位是多麼的重要。
然鵝,
隋唐以前,大米的地位可沒有那麼高。
它真正登上了主流主食的歷史舞台,
是因為北方人民的大量南遷……
眾所周知,南方土壤適合種水稻。
而且米飯的口感軟糯適口,
於是,吃米飯慢慢變成了主流。
但是很快人們發現,
大米存放個一兩年之後,
就從"新米"變成了"陳米",
口感下滑的很厲害……
但這可難不倒中華吃貨們,
用"陳米"一樣能做出美味食品,
這道美食就是——米粉~
如今,誰還沒嗦過粉啊?
史前時期就有了一種作物,叫粟。
它去了殼,就是小米。
粟出現之後,在很長的時間裡,
都霸占了主流主食的地位。
原因真的簡單粗暴……
因為它實在是太耐儲存了!
據說,隋文帝時期攢下的"積粟",
到了唐朝,還可以吃!!
粟如此耐儲,
就是因為有一層硬殼保護!
如今考古學家在考古時,
經常會發現先秦時期,
甚至是石器時代所儲存的粟。
四千年前,小麥第一次傳入了我國。
最開始,種的人其實也不多……
一直到了秦漢時期,
農耕技術也日漸成熟了,
小麥就開始備受青睞……
為啥呢??
因為人們發現,這作物很高產啊!
不過剛一開始,
大家真心不愛吃小麥!
因為人們最初像吃大米一樣吃小麥粒,
也稱為"粒食"!
那嚼起來費勁又粗糙,
吃到肚子裡還極其難消化。
所以最初吃小麥,也叫"惡食"!
後來人們發明了石磨,
將它磨成了粉……
這才終於打開了吃小麥的正確方式!
如今,小麥被花式打開,
做成各種美味的主食!
秦漢時期的又一主流作物——黍,
曾經和粟比肩抗衡過……
因為這種作物,特別耐旱耐寒!
即使缺水的地方都容易活……
就是傳說中的兩個字。
那時候的黍不僅可以作為主食,
還可以用來釀酒……
《詩經》就曾寫過用黍釀酒的例子。
如今,黍也經常被磨成粉做成甜點。
菽,就是大豆的古時叫法。
史前時代的菽只被小範圍種植,
主要在那時候的我國東北地區。
然而到了戰國時代,
菽一躍成為了主食里的閃耀新星!
取代了黍,和粟並列成為重要作物。
如果看諸子百家的作品裡,
一說到農業,菽和粟是必然提到的哦……
如今,大豆雖然不再是主食,
而是成為了副食,
被用來做成了豆製品。
但依然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在古代說「五穀」,其實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稻、粟、菽、黍、麥」;
另一種是「麥、粟、菽、黍、麻」。
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
本篇主要講述的是前者哦~
多吃五穀雜糧對健康有益,
那麼這「五穀」,
你都吃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