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區塊鏈:機遇與風險並存,務必去偽存真

2020-02-20     人民出版社

近年來,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以數據資源為重要生產要素、以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的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而區塊鏈作為數字經濟領域最核心和最前沿的科技之一,越來越多地賦能數字經濟,並不斷與實體行業相融合,其發展潛力被寄予了厚望。



2019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們要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一時間,國內各界對區塊鏈的關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大媒體、學者、行業技術人員等紛紛發表觀點,來解釋區塊鏈到底是什麼、區塊鏈如何改變未來;當然,也有人呼籲,在區塊鏈的熱潮下一定要冷靜思考,切勿造成「非理性繁榮」。


我認為,當前區塊鏈發展尚處在起步階段,可謂機遇與風險並存。一方面,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可回溯性等特性可以解決很多行業之痛;另一方面,區塊鏈的核心技術、基礎設施、監管政策仍然不成熟,有較大的改進空間。如是金融研究院所著的《區塊鏈:數字經濟時代的機遇和風險》(人民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一書也敏銳地意識到這一問題。具體來看:


區塊鏈技術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及發展機遇。其最大的機遇在於民生,在於教育、就業、養老、精準脫貧、醫療健康、商品防偽、食品安全、公益、社會救助等領域,在於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



舉例來看,在教育領域,區塊鏈技術究竟如何重塑教育行業?我們都知道教育行業突出的四大問題:


一是個人信息造假。如有些人為了升職,花點錢就可以買到大學文憑。


二是版權問題。如很多輔導機構竊取名師的成果,在平台上私自發布。


三是教師待遇過低。如有些老師會因工資太低私底下在校外代課。


四是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如偏遠地區無論是在資金投入、信息來源,還是在師資力量方面,都無法與發達地區相比。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則很有可能改善甚至解決這些問題。


第一,區塊鏈技術分布數據存儲、不可篡改的特性,可以助力學歷、學籍檔案的數據存儲,能有效防止個人信息造假。


第二,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創作即確權,交易即授權,發現即維權」,當某位老師將自己的教學資料上傳到區塊鏈平台上,就會擁有一個獨一無二的作品身份證,授權、轉讓都會被記錄,版權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保護。


第三,區塊鏈可以共享教育資源,教師能通過區塊鏈平台傳授知識,並獲得與之匹配的收益,從而提升待遇。


第四,在區塊鏈技術支持下,校外培訓也能得到認可,這樣就豐富了我們的教育資源。



除此之外,對於區塊鏈技術在其他領域的應用,《區塊鏈:數字經濟時代的機遇和風險》一書都有較為全面的介紹。在這裡,需要強調的一點:區塊鏈作為一種技術,其本身並不能直接創造價值,只有應用於各行各業、各個領域,其巨大的潛力才能釋放出來。然而,近年來,市場對區塊鏈概念的炒作甚至高於對利用技術解決現實問題的關注。


網絡上有個說法,「超過90%的區塊鏈相關企業,並不真正擁有區塊鏈技術」,或許這個說法有點誇張;但毋庸置疑,以區塊鏈的名義進行虛假宣傳、非法集資的現象比比皆是。全國以「區塊鏈」「數字貨幣」為概念的訴訟已高達數百起。


舉一個例子,2018年年初大火的某個娛樂幣,聲稱要與亞太智能合約創建一個影視行業的系統,消除隔在製片人和觀眾之間的分銷商鏈條,為觀眾提供參與影視投資獲取高額利潤的機會。並宣部與以太坊等達成了戰略合作,在私募階段可以通過以太幣和比特幣作為代投幣,賺足了幣圈眼球;並與馬來西亞Superstar Media創投公司合作,搭上政府資源,成功消除了投資者的疑慮。最終,公司僅用6周時間就募集資金50億元,並利用其完整的退出計劃成功跑路。如果投資者足夠謹慎就會發現,該公司的「官方網站」註冊於1月9日,1月12日就開始ICO,網站上沒有任何團隊信息和技術研發信息等,如此倉促的操作手段其目的可想而知。



這些騙局和風險的背後至少可以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在區塊鏈熱潮中投資者並沒有真正理解區塊鏈,受比特幣「暴富」神話的影響,產生了「追趕末班車」焦慮情緒,缺乏識別風險的能力;二是區塊鏈的監管體系不夠完善,缺乏對區塊鏈技術的引導和規範。


對於投資者來說,要注意四點:


首先要親自體驗。好的區塊鏈項目必須要有落地的應用支撐,不然就如同空中樓閣,最好的判斷方法就是自己去體驗,看看項目是否像賣方說得那般。


其次不能過於信任白皮書,也就是區塊鏈的產品說明書,很多白皮書講故事勝過講應用,市場上靠白皮書圈錢跑路的項目屢見不鮮,有的漏洞百出,而有的連專業人士都能中招,因此一定要擦亮眼睛。


再次要謹防傳銷幣。其慣用手段與傳統傳銷手段並無二致,要不斷吸引會員入會,發展下線獲得獎勵。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切勿受「暴富」的誘惑、落入陷阱。


最後要謹防薦幣。在那些售賣ICO份額的人中,十個有九個是在擊鼓傳花,將「花」傳出去,等到他們圈到了錢,手捧著「花」的人,除了報警無他計可施。



對於區塊鏈的監管,儘管近年來,全球主要國家都在加快布局區塊鏈技術發展,國內外區塊鏈相關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然而從全球的監管政策來看,世界各國並沒有達成共識。如澳大利亞早在2015年就成立了專門機構研究政府部門的數字化轉型,目前正在探索區塊鏈技術在政府服務、城市管理、國際貿易和供應鏈方面的管理;歐盟推出了區塊鏈觀察論壇,2018年4月歐盟22個國家簽署了歐洲區塊鏈聯盟協議,用於交換和分享區塊鏈相關信息;美國在2017年成立了國會區塊鏈決策委員會,注重區塊鏈技術的安全、福利、醫療等方面的潛力,且舉辦了多次聽證會,美國各大跨國公司對監管政策相繼提出了很多建議。當然,也有一些國家利用寬鬆的監管政策吸引外部資金流入,力圖實現彎道超車。比如委內瑞拉、伊朗、愛沙尼亞等等。在這種國際背景下,我們國家尤其要探索建立適應區塊鏈技術機制的安全保障體系,引導和推動區塊鏈開發者、平台運營者加強行業自律、落實安全責任,提升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


據中國電子學會及工信部相關部門統計,2018年全球區塊鏈產業規模為78億美元,其中,中國區塊鏈產業規模超過10億元。要進一步擴大規模,不僅要推動區塊鏈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其中的機遇,也要規避區塊鏈熱潮背後的風險、完善監管體系、加強引導。這也是《區塊鏈:數字經濟時代的機遇和風險》這本著作的核心觀點,即「去偽存真」。如此才能真正發揮區塊鏈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qGWZHABjYh_GJGVDjV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