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原國務卿艾奇遜關於中國的一個斷言被打破

2020-03-28     人民出版社

70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經濟和社會發展,推動人民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但表現在物質生活領域,而且表現在精神生活上。整體上觀之,可以說是從貧困到富裕,從溫飽不足向全面小康邁進;具體觀之,吃穿用、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居住等方面都發生了「巨變」。


民以食為天,飲食生活是人民生活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美國原國務卿艾奇遜曾斷言「共產黨的政府也解決不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但是,中國共產黨和政府解決人民吃飯問題的努力實際上是有很大成效的。


改革開放前的30年,民眾的飲食生活與計劃經濟密切結合在一起,票證成為那個時代的最鮮明的烙印。



1955年,糧油票證開始印發使用,隨後各種副食品也陸續憑票供應,中國迎來票證時代,諸如補助豆票、糕點票、餅乾票、兒童食品補助票、僑匯糧油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等。名目眾多的票證,反映的是人民日常消費不能得到滿足,生活基本處在勉強溫飽狀態。就穿著來說,也是因陋就簡。


這種狀況在改革開放以後很快得到改善,「從80年代開始,人民生活步步高」,「生活質量有了根本性的飛躍。」到1985年,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1.25億,貧困發生率由30.7%降到了14.8%。


1986年,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1993年改名為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成立,開始了有計劃、大規模的「開發式扶貧」,確定了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劃撥專項資金,給予優惠政策,以發展經濟來帶動脫貧。


人們開始有意識地注意食品的營養結構,追求樣多質好,說明人民生活正從「粗放型」向「營養型」轉化;也就是從吃飽肚皮,逐步發展到吃得開心,吃得有營養。



1993年初,國家宣布全面放開糧油購銷政策,各地票證相繼停止使用,票證走過40年春秋後退出歷史舞台。


飲食方面的需求滿足以後,一般來說,人們就會轉向注重穿的方面。長期以來,人們已經習慣了「樸素為美」。所以,當時的社會輿論首先是在思想觀念上為穿衣「正名」:「對美的追求,決不是資產階級的專利品。無產階級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完全有權利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得到美的享受」。


追求吃好穿美,是溫飽型生活狀態下的一種典型表現。


1992年市場經濟的實行,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各項事業的發展速度大大加快,人民生活更是進入了一個全面改善的新階段,呈現出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提高型轉變、從生存型向享受型轉變、從傳統型向現代化型轉變的態勢。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吃穿滿足以後,最引人注目的要數文化消費。一般來說,文化消費主要包括用於文娛用品、教育費用、書報雜誌、旅遊、休閒以及遊園、看影劇等在公共娛樂場所的消費,其消費水平的高低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民生活質量和精神文明水平。這一時期,「前所未有的群眾性文化消費的熱潮正在到來」。


更主要的是,休閒、娛樂、旅遊開始成為高品質生活的標誌和表現。自由支配時間的增多,是社會進步和生活水平提高的標準之一。由此,民眾有了更多的閒暇時間,直接引發了都市休閒文化和全國性的「旅遊熱」。


市場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消費生活方式已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約束,而逐漸向完全自主方向發展。



這一時期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其結果是商品越來越豐富。於是,原來的賣方市場逐漸變成了買方市場,「供求總量基本平衡,經濟環境比較寬鬆,消費者有相當程度的自由選購的基本條件」,比如,人們想要什麼,市場就會賣什麼。


2002年,人民群眾一般的物質文化需求已基本得到滿足。但是,這時「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黨的十八大以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扶貧作為一項重大任務來抓。2013年,習近平還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概念。


「精準」,即是要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要扶到點上、根上;具體說來,主要包括:一是扶持對象要精準,二是項目安排要精準,三是資金使用要精準,四是措施到戶要精準,五是因村派人派第一書記要精準,六是脫貧成效要精準。


2015年精準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省、市、縣、鄉、村五級黨組織齊抓共管:每個村莊都有指定的領導幹部執行有針對性的措施,每個貧困家庭都能得到具體幫助。



隨著一批又一批的惠民舉措落地實施,「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全國貧困人口持續大規模減少,平均每年減少近1400萬人,創造了「一分鐘脫貧20多人」的歷史奇蹟。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末的9899萬人減少至2018年末的1660萬人,累計減少8239萬人。按世界銀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國際貧困標準,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成為首個實現聯合國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到2020年,中國將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隨著小康社會的日益接近全面建成,貧困的人越來越少,小康路上的人越來越多。各地農民的生活得到迅速地改善。察隅縣的僜人鐵如龍更是明顯地感覺,近幾年家裡生活變化很大,吃不愁、穿不愁,還新購置了彩電、空調、淋浴器、冰箱等家電。越來越多的農民,不但「頓頓吃得飽」,而且「頓頓吃得好」。



城鄉居民在日常生活消費方面,越來越追求個性化、多樣化、高品質。以飲食而言,更加注重有機、安全;以著裝而言,赤橙黃綠青藍紫,色彩繽紛。居民發展型、享受型消費占比明顯上升,尤其是集中反映人民生活變化的通訊、旅遊、休閒、娛樂、健身、異地養老等一系列新興消費爆髮式成長。


更顯著的一個新時代生活的特徵是:「時刻在線」成為許多人的生活常態,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技術,已經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滲入人們的生活,從而使生活模式更加個性化與多元化,人們購物更加方便,交流溝通更加直接快捷。


從支付寶到微信支付,人們出門,一部手機搞定一切需要,沒有現金、信用卡一樣購物消費。


所謂「新四大發明」:支付寶、高鐵、共享單車、網購,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網際網路+」正在越來越深入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樣態,特別是為農民生活「帶來現代化的色彩。村民們足不出戶,便可知天下事」。


【本文來源於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共產黨如何改變中國》,因篇幅限制,略有刪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fYpI3EBfwtFQPkdtQP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