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的他,從沒有被人們遺忘。
楊振寧說:「中國搞半導體的,都是他的徒子徒孫!」
周培源說:「如果拿60年代初期的水平比,中國的半導體事業並不比日本落後,這其中他功不可沒。」
與當代物理學大師玻恩合作著書《晶格動力學理論》,隨即成為半導體領域的奠基之作,被牛津大學出版社列入「牛津經典物理著作叢書」。
這位有著中國半導體「開山鼻祖」之稱的科學家就是黃昆。
祖籍浙江,成長於北平,黃昆天資聰慧。
1941年,黃昆從燕京大學畢業,隨即到西南聯大攻讀物理系研究生。當時他與楊振寧、張守廉同住一間宿舍,都才二十出頭,總喜歡縱論風雲,被稱為物理系「三劍客」。
有一次,為弄明白量子力學中「測量」的含義,他們從白天一直討論到晚上,上床後又爬起來,點亮蠟燭,翻看權威資料尋找答案。對於問題的每一個環節,黃昆總是反覆推敲。
1974 年,黃昆、鄧稼先、黃宛、周光召、楊振寧(從左至右)遊覽北京頤和園時合影(資料照片)
多年後,楊振寧對黃昆的較真仍然念念不忘,他說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不是在美國作研究,而是和黃昆同住一舍的時光。
從西南聯大畢業後,黃昆在英國大學中如魚得水。與那個時代的多數中國知識分子一樣,「兩耳不聞窗外事」從來不是黃昆的人生準則。他給正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求學的楊振寧寫信,除了談論學術研究心得之外,說得最多的是人生抱負與抉擇。
1951年,黃昆踐行自己的人生允諾,回到北京大學任物理系教授。當時新中國百廢待興,急需培養大批物理學人才,作為一名在世界學術界冉冉升起的新星,黃昆中斷已從事多年的研究項目,開始了自己長達26年的教壇生涯。
他很快就在北大出了名——學生們知道教物理的是剛剛從英國回來、頗有建樹的教授,都以為是一位老先生,不想走進教室的是個30歲出頭的翩翩男子,一開口又是地道漂亮的北京話,這些都讓聽課的學生們大為開心。再加上黃昆本身功底深厚、講課用心,因此深受學生歡迎。
1956年,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領導下,我國制訂了科技發展遠景規劃,半導體技術被列為當時四大科研重點之一。中央有關部門決定,由黃昆等知名學者在人才培養和開拓性研究方面進行突擊。
黃昆
他們培養的學生中,包括後來成為北京大學微電子所所長的王陽元院士、華晶電子集團總工程師許居衍院士、電子工業部總工程師俞忠鈺等人,將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接棒中國「芯」的主攻手位置。
如黃昆一樣,20世紀50年代前後,一批中國的年輕人在英美接受著頂尖訓練,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學成之後返回中國,讓新誕生的半導體科學在中國也早早地落地生根。這是一連串熠熠閃光的名字——
王守武,1949年獲美國普渡大學博士學位,1950年回國,先後任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所半導體研究室主任、我國第一家半導體器件廠——中科院109廠廠長、國務院電子振興領導小組集成電路顧問組組長等職。
謝希德,1952年繞道英國回到上海的麻省理工學院博士。這位中國半導體物理學科和表面物理學科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後來成為復旦大學的校長。
湯定元,1950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1951年回國,中國半導體學科和紅外學科創始人之一。
洪朝生,1948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2年回國,中國低溫物理與低溫技術研究的開創者之一。
吳錫九,1955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1956年追隨錢學森一同回國,中國第一代電晶體、電晶體計算機和微型計算機的奠基人。
林蘭英,1955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學位,1957年回國,先後負責研製成我國第一根矽單晶、第一根無錯位矽單晶、第一台高壓單晶爐,為我國微電子和光電子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依靠計劃經濟條件下的軍事工業和科研體系,結合滿懷報國之情的「海歸」人才,中國在世界半導體行業發展的早期階段一度緊追世界半導體研究的前沿,保障了「兩彈一星」等一批重大國防項目的計算技術配套,也為中國建立起一套橫跨院所、高校的半導體人才培養體系。
相比而言,這一時期的日本通過引進美國技術和承接產能,初步建立起了半導體工業體系。韓國的三星還在籌劃加工基地的建設,剛準備從事電子設備組裝。這兩個後來的「晶片大國」,此時與中國幾乎在一條起跑線上。
【本文來源於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巨變:中國科技70年的歷史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