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是怎麼提出的?

2020-04-05     人民出版社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黨和政府開始了有組織的大規模的扶貧行動,成就斐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續向貧困宣戰,以消除貧困區域和貧困人口為靶向,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思想,這是中國扶貧開發方式實現從粗放型到精準化的轉折,是新一屆中央領導審時度勢,堅定走中國式扶貧開發道路的又一具體體現。



履新伊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便接過了扶貧開發的歷史重任,向世界宣示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使命擔當。


2013年11月,習近平來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對扶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


這是他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概念。2014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創新機制紮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出台,明確提出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


隨後,國務院又相繼發布了關於精準扶貧等工作的具體實施方案,從頂層設計、總體布局到工作機制等方面做出了詳盡規制。以「精準扶貧」為標示的新式扶貧開發在全國逐漸開展和實施起來。



作為首倡者,習近平總書記為實現精準扶貧從思想認識到具體實踐再到系統化工程的落實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自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以後,他總是把新年首訪放在貧困偏遠地區,他數十次到國內各地考察,走遍了14個貧困片區,到貧困地區、貧困群眾家中「看真貧」,聽民聲、體民意、察民情。


他說:「不怕路遠,哪怕一天只看一個點,也要看到真貧。只有看到中國貧困的真實狀況,我們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從中央政治局會議到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再到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數十次的講話中「扶貧」都是他講話的主旨之一。


在他的倡議下,2014年10月17日中國有了首個「扶貧日」。精準扶貧與習近平的名字已經緊密地連接起來了。



那麼,習近平總書記為何如此強調「精準扶貧」呢?


第一,習近平關於「精準扶貧」的講話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讓扶貧資源有效瞄準貧困目標人群可謂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不懈努力,中國的貧困面與貧困度已經大為降低,普遍性貧困轉變為區域性貧困。


2010年,中央對扶貧戰略進行了一次重大調整,鎖定1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作為扶貧攻堅的主戰場,黨的十八大以後,中央把徹底消除貧困人口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目標提到日程上來。


扶貧對象從瞄準區域性貧困到貧困縣,到「整村推進」,再到扶貧入戶、幫扶到貧困個體,扶貧開發工作正在經歷從面到點、由粗到細,逐步做實落地的過程。


如此,在保持大的扶貧戰略不變的條件下,扶貧政策與扶貧戰術需要做出相應調整,走向「精準化」成為必然趨勢。



第二,進入21世紀以後,雖然國家的扶貧投入不斷加大,但是扶貧開發政策的邊際效應卻在降低,減貧效果在遞減。


這裡有扶貧難度加大等客觀原因所導致,同時,也與扶貧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科學、不適應、不到位等問題相關。


如貧困戶的瞄準度不夠,出現「假貧困」人口;貧困資金使用不到位,項目安排不恰當;一些地方把國家的扶貧援助當成唐僧肉,出現了爭戴「貧困帽」的怪象,個別縣在網站上竟發布被確定為國家級貧困縣的「特大喜訊」。


一些經濟百強縣占用極為緊缺的國家扶貧資源、長期戴著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不願摘;一些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對國家「等靠要」,缺乏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內在動力;還有一些地方搞政績工程,用扶貧脫貧的平均數據掩蓋存在大量貧困群眾的事實等。


這些問題的出現,客觀上反映出粗放型的扶貧模式已經難以為繼,要求扶貧實踐走向精準化,好政策要出好效益。



第三,對於貧困人口來說,扶貧工作是一項具有特殊意義的事業,具有兜底的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中央有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和扶貧開發政策,這些政策要一絲不苟、毫不走樣地落實到基層,政策的好處要全部落實到基層、落實到每一個農民。」「要思考我們這個地方窮在哪裡?為什麼窮?有哪些優勢?哪些自力更生可以完成?哪些需要依靠上面幫助和支持才能完成?要搞好規劃,揚長避短,不要眉毛鬍子一把抓。」


他在一次講話中還特別批評了一些全國百強縣居然還名列國家級貧困縣。要求對諸如此類的漏洞進行精準識別。


扶貧工作要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真正解決扶貧開發工作中底數不清、目標不准、效果不佳等問題。


李克強總理也特別指出:「貧困得不到幫助,對個人是天大的困難。」對特殊困難人群進行特殊扶持和救助,守住他們生活的底線,以他們的生活底線為政策底線,不讓一人因貧上不起學、看不起病或老無所依、居無定所,讓真正的貧困人群成為扶貧政策的最大受益者,這對黨和政府來說是很高的要求,這意味著我們的扶貧方式不能不進行轉變,由「漫灌」向「滴灌」的轉變是扶貧工作滲入細微末梢的必要之舉。



第四,反貧困一直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任務,而中國的反貧事業依舊艱巨。


2000年9月,聯合國全體成員國一致通過了《聯合國千年宣言》,共同承諾:到2015年前,將使全球貧困水平降低一半(以1990年的水平為標準,每日收入低於1美元的人口比例和挨餓人口比例)。


1999年中國以人均年收入625元(摺合每人每天0.2美元)為貧困線,實際上是僅能滿足人類基本生存需求的「絕對貧困線」,這與人均每天1美元的國際標準相差很大。


即便如此,按照當時中國的貧困線標準,2000年我國的絕對貧困人口總數仍然高達2880萬人(其中農村有2600萬人,城鎮領取社會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為280萬人)。


有專家估算,如果按照1美元的國際貧困線來衡量的話,中國當年的貧困人口已經超過了總人口的一半,高達6.4億人以上。


2000年以後,隨著中國經濟繼續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國家不斷調高貧困線標準。2011年按照提高後的貧困線標準(按2010年的不變價格計算,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2300元人民幣/年,相當於1美元的國際標準),中國尚有1.28億貧困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13.4%,占全國總人口近1/10。


截止到2014年,我國的貧困人口還有7017萬人。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我們國家已經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做後盾,也完全有能力徹底解決遺留下的絕對貧困問題。為了全體人民的幸福,為了兌現對國際社會的鄭重承諾,消除剩餘貧困人口的時機已經成熟。


總之,精準扶貧重要論述的提出,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主動作為而提出的治貧新模式,是對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的最新探索與貢獻。


【本文來源於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共產黨反貧困實踐研究(1978—2018)》】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omwSnEBrZ4kL1ViPPF4.html